他们将在影像中活过百世

在21世纪的拐角处,这个世界进入读图时代,并非没有缘由。

这是我参加过最惊艳的新书发布会。舞台上鱼贯而出的,是那些平时不为更多人所知,但又真正生动有趣的饮食男女:在深山里创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年轻夫妻,数千万市值毁于香格里拉大火的唐卡画家,80多岁的北京老吆喝迷以及90后的跑酷教练。他们展现自己的价值观、手艺、爱好和梦想,带给台下数百名出席者莫名的感动,我也在雷动的掌声中不禁慨叹这世界奇妙的多元存在。

这些平凡而又有趣的人,都是新书《活着·见证》和《中国人的一天》里的主人公。他们在新书发布会的舞台上表现卓著,盖过了中场两次颇为严肃的研讨;但在这两本书中,他们同样仿佛裹挟在大海中的不起眼浪花,轻叫着、跳跃着,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地表的样貌,或被“拍死”在沙滩上。

那一对年轻夫妇真帅,他们和一条狗生活在山沟里,自己盖房子、种菜、剥麻纺线自制衣物,并试图将这种生活方式推广开来,以化解坚硬的现代化成果所带给我们的樊笼。虽然我很担心他们只是在玩小众的游戏,但谁能确定他们将来必是消失在沙滩上,而不拥有改变地表的能力呢?

在《活着·见证》这本书中,在用塑料瓶、芦苇、纸壳和钢筋盖成的二层“自给自足实验室”里,男主人公冠华把自己倒吊在钢梁上,右手与盘膝于地的妻子紧握,房间内除了蚊帐,可见只有床席、座垫和箱子。还有他在土石坯墙内骑着自行车发电的影像,别有一种背对物欲时代的超脱意境。对这种极简/自然主义的生活方式进行展现,照片有比文字更大的魔力。它能更精准抵达受访者的外在状态,并借由光的化学作用在敏感材料上产生的静止图像,不差分毫传递给读者。

在21世纪的拐角处,这个世界进入读图时代,并非没有缘由。

“活着”和“中国人的一天”,是腾讯新闻图片频道的两个经典栏目。自2010年创建以来,4年的时间,他们吸纳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摄影师,凭借善于发现的微妙视角,将日常生活中大众习焉不察的繁华细部,囫囵端出,只为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只为给这个转型时代留下鲜活见证。

从题材的选择看,编辑们坚持了恒定的价值取向,镜头更多攫取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片段,乐此不疲为既往主流叙事所忽略和遮蔽的生存面相立传。这些传主可能平凡微小,但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够以管窥豹,看到整个大时代的映像,展示人性当中的精神内核。用编辑王崴的话说:接地气,近民生,替无声者发声,助无力者有力,反映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编辑对“活着”的性格描述是四个词:正义、冷静、细腻和坦诚。此外还有通俗易读的形式+触动人心的内容+专业精良的品质。“中国人的一天”则用一首“美丽中国花”来描述他们的抱负、幸福观和理想主义情怀:匆忙在世界的脚步啊,何时能缓一下,努力的生活呀,不想太多,有梦就足够了吗?每一个日子的平凡啊,其实也感动的呀,有梦就足够了呀。嘿呀,慢慢爬,要让他很幸福呀,春秋冬夏,风吹雨打,笑容依然在脸颊,嘿呀,往上爬,梦在招手啊,每一句话,都会融化,美丽的中国花,满天涯……

虽然有栏目设置上的差别考量,但“活着”和“中国人的一天”有其相近的主题词汇,他们更关注生命中的脆弱无常和孤独情感、爱的力量以及追梦的我执。那些行将消逝的手工艺传承者,那些活跃在殡仪馆、马背上和黑暗屋檐下的卑微灵魂,他们每个人,都是另类的传奇,都是需要抢救的影像见证。腾讯的优势在于,他有充裕的财力,又有在全国各地活跃的摄影师合作,这为更大限度扩展图片题材的疆域提供了可能。

有关怀,但不流于滥情;重价值取向,又不排斥商业可能。《活着·见证》和《中国人的一天》本身是一份历史底稿,它试着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价值观营销之路,要意义,也要市场——那些图片是让人惊艳且值得收藏的。即便百世过后,那些曾在边缘中度过余年的众生,仍将在影像中活着并见证一个逝去的最好也最坏的时代。

请关注韩福东微信公号:lishiyuxianshi

#历史与现实#小菇凉不再任由打扮,在这里围观权力卸妆后的容颜。爬梳档案,采访时人,最具原创性和现实感的新锐评论。 

#台姿势#向海峡对岸学姿势。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