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之爱是一柄双刃剑

激情之爱是美好的,罕见的,又是凶险的。

大概一年多前的某一天,我们就坐下来很认真地聊天,当时我们可能聊到了一个品牌也会有和人一样的,想改变世界的初心,所以我们就聊到了这样一个词汇叫做——“愿力”。

语言是有力量的。

现实情况是:虽然大家每天都会触及大量新鲜词汇,但只有极少数会进入心智,类似“专注”、“极致”或是“使命”。

在多数场景下,我们会遗忘谈话的具体内容,就像今天我已记不清是什么场景下聊到的“愿力”,但由于我们对这些词的感应力很强,于是它们开始渐渐走入内心,成为了我们价值观当中的一些基石。

或许一个品牌的价值观提炼,也会有相似的路径;或许这正是为什么“inception”翻译为“植入”的同时还包含有“奠基”的意思。

当我们开始探讨什么是“愿力”。除了书面答案,我有时候更愿意把它简单理解为——“愿望带来的力量”。

用个小故事来尝试说明:

前两天和我的一位关注者聊天,这个小伙子对互联网模式很有热情,为此,他专门来北京,先后到两个互联网企业(一个做智能硬件,另一个做基于KTV的垂直团购)去实践。时隔一年,现在他主动辞职,准备回老家创业,做一件我们看起来不是很高大上的事情 —— 养猪。

问其缘由,他回答说,其实在这两个公司,都对他学习、理解和验证互联网思维有很大帮助,但他对这些行业本身的“爱”却比较少。

“比如KTV团购这个,每天我都需要接触几个KTV的老板,你知道我是农村出来的,实际上我是一个农民,我和他们的生活背景很不一样,我不像其他同事那样可以热衷于跟他们打交道,而因为你在性格上排斥的话,你就会天然屏蔽掉很多信息,所以我开始觉得在这个行业的发展会受限。”

“现在我想回老家用互联网思维养猪,最终形成一个肉制品品牌和电商模式,因为农村的资源好,农村现在的思维方式落后,农村里有些子女外出后老人在家无所事事,非常孤独!反正我要去做的事情让我感到,它对那些跟我一样的农民非常、非常有价值!”

他说完这番话,我直觉上马上给出一个回应说:“你的愿力很强!”

回头想想,他的这种愿力似乎是一种比较朴实的,对某个群体较为深入的认同感;换言之,如果你本身不在这个群体中,对这个群体的人没有超越别人的感情,你就难有这种愿力。

这是一件事。

另外一件事是,国庆前到上海拜访几家企业,做了一场交流,也见了我的另一位关注者,他是一位投资人。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很多关注者对某些问题常有高于我的认知,这种可以互相印证一些事情的乐趣,让我对自媒体的定位和因果逻辑,有了新想法。

聊着聊着,很自然又聊起“什么是好的模式”、“什么项目最可能被投资”这类话题。

记得他当时说了一个概念大意是:最好的创业者,常常是那种能够让投资人感到,好像你天生就是为了做这件事而来的那个人!他说,这有点像《圣经》当中的那个词——“Calling”,这让我想起我们经常说一句话——Call of duty,是使命的召唤,这似乎也可以说是一种“愿力”。

也许有人会说,我想获得财富,让家人过得更好,这不是一个再真切不过的“愿”了吗?如果这个“愿”不能带来“力”,那何来“愿力”?如果这个“愿”能够带来“力”,那应该说所有人都有“愿力”,那人和人,成功与失败的创业者又怎会有很大的分别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教科书里写的:伟人多有一种情怀叫做“博爱”。

其实时空转换想一想,所谓“博爱”,何尝不能理解为今天商业语境中的“对用户的爱”呢?何尝不能理解为Google“不作恶”的对立面呢?何尝不能理解为大卫?奥格威所谓的“基于人性关怀的人性洞察”呢?又何尝不能理解为乔布斯的所谓“科技人文情怀”呢?

所以我想愿力一定不是某种道德要求,它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愿力就是愿力。在商业世界当中,当我们的愿力越小,当我们对用户的爱越少,我们才会越来越要求道德。如果今天我们对道德的呼唤越多,只能说明我们对用户“爱不在场”的情况越多。

换言之,对自己的“爱”和“愿”,当然也是愿力,但有些人的“愿”很深,“爱”很大,所以他们爆发出来的“力”也大,这也许是我们会从另一个角度去崇敬比尔?盖茨,这也许是我们会不自觉地欣赏特斯拉这种品牌的潜在原因。

过去很多年的公司经历,加速了我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愿力不等于努力。努力可能基于愿力,也可能不基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努力都是目标感不清晰、没有感情没有智慧的“愿力”。

这对我今天选择客户很有价值,我认为检验其是否值得合作的前提首先是“有多大的愿力”及其可以“用多大的努力来证明其愿力”。

比如前边提到的小伙子,虽然他的想法还有一些能看到的漏洞,虽然还有很多现实阻碍,但我愿意就我所了解的,真诚地关注他并给他力所能及的产品和营销建议,其核心逻辑是我认可他想去创造的价值(无论产品本身,还是做这件事的过程);而他能主动辞职去创业,这本身就是一种愿力的被证明,这就是很了不起的Call of duty!

基于这个我也意识到,顶尖的投资人肯定也会有一种“营销”思维:在一个愿力很强,事情很小的时候介入,与其说去帮助,不如说去follow,去共同成长。

这个原则对我挑选想要共事的小伙伴也会很有价值,我认为检验其成熟的条件不是年纪,反而应该是有没有一种愿力:能明确感知到自己的使命,能明确地感知到自己想要什么尤其是不要什么。

为什么我想选择创业?

我想多多少少也是受到了某种“愿力”的驱使,我认为我的关注者中间很多人都有相似的共性特征:聪明,悟性高,认知能力很强,他们很多人都有愿力,所以说如果营销是一种职业,那必然就是为Ta们所准备的。

不过事实上营销它不是一种职业,大家迟早会认清这一点:它是我们认知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我们去帮助那些愿力一样强,一样想把某类事情做到更好的人和品牌,去洞察他们的价值,去帮助他们传递和延伸这类价值的特别方式。

我想这就是宇见的Call of duty.

现实情况是: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窄很小众的定位,但完全不妨碍我每天都自我感觉良好。跟上班比,感觉就很不一样,对人事的焦虑感越来越少,而感恩的心态越来越多。你目睹一个想法从小变大,从不被接受到被接受,这完全跟你的愿力和价值追求有关。

我始终认为是某些“明确”的“价值追求”,在决定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比如拿做自媒体来举例,事实上,打开收藏夹,翻看专家们的建议,大多都会告诉你如何标题党?如何配图拉流量?如何广告不掉粉?没人回答你:为什么要标题党?为什么要高流量?为什么需要粉丝?你想写什么?这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在完全不了解你想法的基础上,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建议,跟你去医院还没说病因,医生就告诉你“吃这种药,一日三次饭后服”无异。

所以我由衷地感觉到这些建议只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对你有帮助。很快,你就和别人一起到达了这件事情的瓶颈——“听从了很多建议,却仍然过不好人生”,因为从本质上,这对那些能清晰感知到自己Call of duty的品牌都很扯!

不要做标题党,不要用惊世骇俗的照片……如果你给一只猩猩一本笑话大全,每天一次更新,一年后它的粉丝肯定比你多很多,但这不意味着你要去成为它。

我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我们说做自媒体还是创别的业,其核心逻辑更多还是趋向于“信任”或者说“对用户的爱”,而不是工业时代的“大媒体”、“覆盖”和“漏斗”思维。那些不假思索地把自己定位到“媒体”上的内容制造者是应该反思的。

若能静下心,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多问问自己,我的“愿力”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的方式可以是什么?问这个问题不仅必要,同时还是一个帮助你去克服忧虑和困扰的,挺本质的办法。

——————————

营销是我们应对不确定世界的,不确定方式。

本文来自个人微信公众号宇见(ID:yujianyingxiao),媒体转载请指明出处。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