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华夏”第1日,西安—洛阳。全程379KM,从千年古都西安出发,驭连霍高速而行,途经三门峡,一路揽景于中华民族发祥地,最终抵达“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体验中华名宴—洛阳水席。“弘扬华夏”第2
寻常巷陌、旧院古木,暗藏着如烟往事,洛阳与西安一样,需要细细地咂摸、品味。
一千多年前,司马光在这座牡丹之城里停留了19年之久,潜心修著《资治通鉴》,却对这座城市心存唏嘘:“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个有太多故事的地方,一城看尽千年的兴衰,呼吸之间都有着宏大而望尘莫及的恩怨情仇。密密麻麻的针脚挤在历史陈旧的衣袖上,仰俯之间都有着剪不清、理还乱的情怀。一路走来,城池与四合院确实有些沉闷而陈旧,青瓦木雕也都有了苍老的痕迹。
既不是单调的新,也不是纯粹的老,时光荏苒,洛阳故城的一城巷陌纵横交错,看着代代朝朝奔赴的仓促脚步,却也抵不过月生日落的千篇一律,化为烟云。
洛阳本是一个精致优雅的城市。诗人狼毫一挥,便可将这座城市赋予气韵生动、温文尔雅。风花雪月在这里显得有些轻佻,帝王将相的更迭冗长也难免粗糙。洛阳到底属于谁呢?它实在是斟酌许久之后的浅唱低吟。牡丹与彩陶,佛教与文学,或许才是它的精髓。所有的辉煌终将成为故纸堆里令人嗟叹的历史,所有炽热忘我的感情也都经不起岁月的推敲和挥霍,更何况一个洋洋洒洒自成大观的城市。城市的宿命往往讳莫如深。衰败和兴盛,都被世人高高挂起,形同陌路,与己无关。但城市给与一个人的,却往往是它的倾囊所有。以它之名,或生或死,都有着极高的归属感和习惯冲击。连空气里流动的每一寸精神,都是独一无二。情感与悲欢,以至于生老病死,命运反复,在一座城与一个人的相互照面后都有着纠缠不清的宿命解释。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可上溯至夏、商两代,这里曾是王畿(jī)的一部分。此后,洛阳屡为国都。
不知道司马光为何选择洛阳看尽“古今兴废事”,或许洛阳具有让人评点前朝事的欲望吧。昔年,白居易、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等“香山九老”,在洛阳龙门寺聚会, 过着退身隐居、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清淡的生活。
香山与白居易,就仿佛是相互印刻的纹理。命运此起彼伏,却能相互扶持:香山是白居易晚年用情至深的风景。 元和三年,香山接纳了这位青衫诗人,白居易从此常驻洛阳长达18年,直到会昌六年卒于自己的宅第-----履道里。夏天“炎光昼方炽,暑气宵弥毒。摇扇风甚微,褰裳汗霡霂”。白居易夜里为消暑,便“起向月中行,来就潭上浴”。有时白天到香山寺避暑,“晚下香山踏翠微”,一路上沐浴着凉风,“卧乘篮舆睡中归”。有时也会在香山寺住上几天,“朝随浮云出,夕与飞鸟还”。白居易对香山寺的眷恋甚至到了以寺为家的地步,“空门寂寞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开成四年冬十月,白居易始得风疾,第二年秋 他不顾体弱多病夜宿“经年不到”的香山寺,不禁感慨万千,以往那些“饮徒歌伴”已经“雨散云飞尽不回”了,“更过今年年七十”,那“十二年来昼夜游”的香山寺,对于自己来说,“假如无病亦宜休”,很可能来的机会不多了,不禁满腹惆怅。为元稹写墓志的费用虽“文不当辞”、“贽不当纳”,却被固执善良的元稹亲朋执意相送,这也恰好为白居易修缮香山寺提供契机。之后,香山寺便焕发新颜,“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
如果一个城市完全属于文人墨客,多少会流于不切实际。颂歌与正义,往往会不自知的在一个阶段内束之高阁。在历史的兵荒马乱之中,洛阳似乎是个最为单纯的毫不知情者。
1936年,蒋介石五十寿辰的礼物便是洛阳当地政府在香山寺旁建造的一幢两层小楼,后被命名为“蒋宋别墅”。10月31日,蒋介石在别墅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并和夫人宋美龄三次往返洛阳,去安抚山西阎锡山、山东韩复渠和绥远傅作义。
1936年的“蒋宋别墅”,却在30年后一度成为杨成武的“牢狱”。1968年的3月底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被秘密关押在香山寺。直到1971年1月离开,杨成武被羁押于此两年多,无一次下楼。
自由与束缚、舞台与空间,历来是不容置喙的伪命题。一座下楼都有着各种意想之中和意料之外,都会选择慢慢忘记。更何况,香山寺、香山,想必洛阳也是如此。
这座城里,牡丹正盛。巷陌中行走的人,在汲汲于生汲汲于死时,是否会偶尔想到,一城,一世皆是烟云。也许便会停下脚步,兴致浓烈地在花脉之中放浪形骸,终此一生。
2014“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弘扬华夏”第1日,西安—洛阳。全程379KM,从千年古都西安出发,驭连霍高速而行,途经三门峡,一路揽景于中华民族发祥地,最终抵达“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体验中华名宴—洛阳水席。(张子凡对此文亦有贡献)
2014年10月20日写于北京
“弘扬华夏”第1日,西安—洛阳。全程379KM,从千年古都西安出发,驭连霍高速而行,途经三门峡,一路揽景于中华民族发祥地,最终抵达“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体验中华名宴—洛阳水席。
三门峡
离开西安之后,寰行中国车队驭连霍高速而行,途经三门峡,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车队一路揽景于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的文化记忆赫然跃于眼前。
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与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洛阳三绝,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汤汤水水;二是热菜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洛阳水席的特点是有荤有素、选料广泛、可简可繁、味道多样,酸、辣、甜、咸俱全。
在体验水席之前,首先参观了洛阳水席博物馆,融洛阳水席发展史、水席制作及菜品展示、洛阳水席文化及深远影响于陈列中,展示了洛阳水席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水席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水席共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压桌菜、八个大件、四个扫尾菜。其上菜顺序是: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
洛阳水席继承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注重汤在宴席中的使用,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其菜品、宴式非常独特,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形成的传说、逸事、掌故,有其完备的文化脉络,菜史共融,其趣天成。如今的洛阳水席已不是一桌单一的美味佳肴,而是一部见证河洛文明发展历史、浓缩饮食文化精髓的教科书。
“弘扬华夏”第2日,洛阳—开封。全程191KM,从“牡丹花城”洛阳出发,敬抵洛阳南石山村的唐三彩工作室,在唐三彩博物馆副馆长张舰的带领下,体验彩陶施釉过程,午后沿郑民高速傲驭而驰,最终抵达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开封。
唐三彩制作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时期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后人称之为唐三彩。其种类以人物、马匹、骆驼、器皿最具代表。唐三彩始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两宋,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其技艺断代历史亦有近千年。寰行中国车队抵达唐三彩发源地洛阳朝阳镇南石山村,参观了制作工艺流程,不仅领略了唐三彩的前世今身,更感受到了在那一件件精品中所蕴含丰富的盛唐文化气息。最后在唐三彩博物馆副馆长张舰的言传身教下,亲身体验它古朴的手工制作工艺与流程。
唐三彩制作过程主要分为雕塑、制模、成型、素烧、施釉、釉烧、成品等几个部分。雕塑成型车间的师傅们首先根据作品的形态、轮廓、体型进行构思设计,再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模具,技艺精湛、火候地道,令人赞叹不已。
唐三彩需要经过2次烧制,首次烧制出来为白胎,随后再用各种红红粉粉的釉料涂满白胎,放进850℃~950℃的窑中再烧,利用氧化作用,黄、绿、蓝、白等各种色彩都出来了,釉料经过高温自然流下,各种色彩相互交融,流光溢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