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毒:孔子辜负了那个时代

现代社会,“不知人”除了可理解为“不知道别人的优点”之外,还可以是:不了解别人的弱点,不知道别人的G点,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不了解别人的弱点,就掌控不了他;不知道别人的G点,就容易触怒他;不知道别人

论语解毒

孔子辜负了那个时代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怕别人不了解你,要担心的是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解毒】

近读《史记点校拾遗》,得《平侯世家》一篇,颇为励志,兹敬录如下:

平侯者,东海鲁邑人也,幼孤,寄其姑母篱下,失庠序之教。然少有志,尝书“上必用余”四字于壁,观者无不哂之,唯其神色自若,不以人之哂而愠之。

侯之乡邻皆以渔获为生,有恤其孤者,招其同舟讨海,屡遭其所拒,且以陈涉语明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然每于无人之际,逡巡滩涂,捡拾鱼虾以果腹。某日得一鱼,身若绦,色如银,侯甚异之,篓归缸饲,竟摇头摆尾,仿若白练水中舞。自是,侯辍百事,以饲鱼为乐。乡间有智叟者,观侯玩鱼丧志,劝之曰:“此乃绦鱼也,不为人之所饲,宜食或放,以务正业。”侯鄙之曰:“塘虱安知海鱼之志哉!”

或天之怜侯也。未几,鱼无孕而产,一生二,二生三,竟至三生万尾,侯遂典其厝而起鱼塘,且雇工以饲。智叟见之,复曰:“孺子不可教也!绦因贱而人皆弗食,饲之徒费工力!今已有塘,莫若易贵而饲,方有陶朱之望也!”侯鄙之曰:“商贾安知不韦之志哉!”

庆丰二年,上忽患脑疾,风起时痛之在头,瞽之在目,太医束手,遂榜告以求神医。时有燕山神医号“赛华佗”者,揭榜进宫,三诊四脉,终以俗药入方,唯药引者,非东海绦鱼之眼不可,日服百对,以七七四十九日为一程。朝廷旨喻东海县吏,渔民之中,若能日进鱼眼百对且持续逾月者,赏千金,封万户侯。东海渔民得令,日夜讨掠,皆不足此数。侯闻讯,喜极而泣,叹曰:“运如潮来,莫负此时!”遂尽抠鱼眼,亲押进京。上日食鱼眼百对,脑疾渐轻,大悦,遂赐千金,封万户侯,授翰林院修撰、南书房行走,天下群儒,莫不唯其马首是瞻。智叟闻之,以绦鱼悬颈,自挂东南枝。

太史公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鱼之贵贱,若人之贵贱,皆不可以貌相。平侯以白丁之身,立‘上必用余’之志,饲人之所不能饲,忍人之所不能忍,终得青云平步。时也,命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有些同学可能不喜欢古文,我试着翻译一下:

平侯原籍东海鲁邑,从小就是个孤儿,寄养在他姑母家,没钱读不起书。但他少年时代就立志要做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曾经写了“上必用余”四个字贴在墙上励志,看到的人都耻笑他,他也不生气。

东海人多是渔民,有同乡人看他可怜,招他一起出海捕鱼,但经常被他拒绝,他还用陈胜的话来明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是,海滩上没人的时候,他就去捡渔民抛弃的小鱼小虾吃。有一天,他捡到一条鱼,全身像一条银白色的带子,平侯觉得很奇怪,把鱼带回家放在缸里养,没想到那鱼在缸里摇头摆尾游得欢,像一条银色的绸带在水中舞动,煞是好看。从此,平侯啥事都不干了,就以养鱼为乐。乡里有一位老人叫智叟的,见平侯玩鱼丧志,就跑来教育他:“这种鱼叫绦鱼,是无法人工饲养的,你把它吃掉或放掉,干点正事不行吗?”平侯白了他一眼说:“塘虱安知海鱼之志哉!”把智叟给气的呀!

也许是上天可怜平侯吧,没多久,那条鱼竟然不孕而生,越生越多,平侯干脆把祖屋典当了,用钱建起鱼塘,而且雇了一些人来帮他养鱼。智叟看到了,忍不住又说他:“你太让人无语了!绦鱼太贱,大家都不喜欢吃它,你养再多也卖不了钱,浪费时间精力。现在你有这鱼塘,不如换些值钱的鱼来养,才会有发财的可能!”平侯又给他一个白眼:“商贾安知不韦之志哉!”(不韦即吕不韦,若不明白,请自行百度“奇货可居”这个成语故事。)

庆丰二年,皇上脑子突然得了怪病,发作之时头痛目盲,太医束手无策,出榜昭告天下求名医。当时燕山有一个外号“赛华佗”的神医,揭榜进宫给皇上诊脉,最后开了方,用的都是普通药,只是药引子比较特殊——必以东海绦鱼的眼珠子,且一天要吃一百对,四十九天为一疗程。朝廷就下了一道圣旨给东海县,说有哪位渔民能保证每天供应皇上一百对绦鱼眼,就赏千金封万户侯。渔民听说有这好事,纷纷出海捕绦鱼,但怎么捕都不够。平侯听到这消息,当场泪奔:“属于我的时代终于来了!”于是他把鱼塘里的鱼眼都抠出来,亲自押运上京城,皇上一吃,脑疾之苦逐渐减缓,高兴坏了,说这年轻人才是真正的能人啊!便赏钱封侯,授他翰林院修撰、南书房行走,天下群儒,都听平侯指挥。这时候那位智叟听说了,无地自容,就找了条绦鱼上吊自杀了。

太史公最后感叹地说:“人也好鱼也好,是贵是贱,不是DNA也不是外表决定的。平侯基本没读过书,但从小立下‘上必用余’之志,别人都说不能养的鱼,他偏偏养得风生水起;别人不能忍的耻辱,他偏偏忍得下去,最后终于红遍大江南北,真是时也命也,还是孔子说得好: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OK,故事讲完,扯回《论语》原文。这是“学而第一”末篇,重复了开篇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算有了个呼应。儒家“亚圣”孟子在《告天下》中也说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你瞧瞧,这些青史留名的牛人,哪个不是扮低调扮淡泊而被猎头公司发现的?万一真的“人在江湖,江湖却没有我的传说”怎么办?还是一个字,等。是石头在哪都不会发光,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平侯养了几年“绦鱼”就派上用场,但姜子牙等到八十岁才钓到周文王呢,你急个啥?

不怕别人不知道我,但我应该怕什么?“患不知人也”。孔子的意思,应该是“怕不知道别人(的长处)”。因为你要是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么一来,也就永远不会有进步了。

但在现代社会,“不知人”除了可理解为“不知道别人的优点”之外,还可以是不了解别人的弱点,不知道别人的G点,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不了解别人的弱点,就掌控不了他;不知道别人的G点,就容易触怒他;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就甭想赚他的钱……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

话说得好听,正能量满满的。但孔子的所作所为,又跟他所说的不太合拍。你看他周游列国,向各国领导人推销自己那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屡败屡战,还自吹自擂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第十七)!如果这不是怕人不知道他,什么才是?当然了,有人会说,你懂个屁!圣人异于常人。圣人怕人不知他,是因为心怀天下,看到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急于想早点施展自己之所能,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之中。

OK,就算此说成立,主观上,孔子确是“不患人之不己知”,但客观上,他却是百分百的“不知人”了。为什么这么说?都知道“春秋无义战”,那是一个天下失序、丛林法则盛行的时代,弱肉强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主旋律。孔子根本挠不到各国领导人的痒处,一味推销仁义道德,一旦有人涉及军事强国的主题(卫灵公第十五,问陈于孔子),他立马就拍屁股走人。这么不了解别人,怎么可能成功?最后落得个“累累如丧家之犬”,对不起自己,也完全辜负了那个时代。

所以,孔子跟平侯就没得比了——平侯刚养绦鱼时,从不怕别人不知道他,也不主动叫卖,但他森森地知道,这个国家,有一天肯定会需要他养的鱼。这才是既知天知地知人,又“不患人之不己知”,且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如此天纵英才,不平步青云才怪。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