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的雄风

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再到贵由和蒙哥,四代大汗在军事上制造了一系列奇迹。灭夏,灭金,伐宋,三次西征

蒙古国的雄风

蒙古国(1206-1259)。从1206年蒙古的民族英雄铁木真即大汉位(号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259年蒙古第四代大汉蒙哥死于南征大宋的军中,为元朝建立前的蒙古国统治阶段。

讲蒙古国之前,需要先讲讲华夏族的来源,及中国人的夷夏之防意识。

“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中原。至于华,则有不同的解释,较为近实的解释是认作地域之名,具体是指嵩山。西周始以夏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春秋始以华作为中原之人的族称,且称夏与称华并行;华夏连称则是汉代以后的事儿。所以,华夏族乃汉族的前身,后来的汉族也自称华夏。问题是,后来的汉族并不完全等同于三代时期的华夏族。即使三代的华夏族,也是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孟子云: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总之,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少数民族不断进中原的一部历史,汉族就是华夏族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持续融合的一个动态过程,史上本无纯种的汉族。所以有网友在网上戏谑地问:汉族到底是啥族啊?更有网友回曰:汉族就是说不清是啥族的那个族!

血缘上没有纯种的汉族,但文化上则有纯种的汉文化,那就是周礼加上儒家那一套主旋律。萧一山先生说:“中国是宗族家族的社会,对于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向来很薄的,所以在异代兴替的时候,朝统变更,无论姓赵姓李,胡人汉人,都无所谓,忠君爱国也有相当限度的。不过一涉及文化礼俗,则有其传统的保守性,绝不容随便更改。”子还曰过:“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总之夷狄可以进中国,但是一定要中国化,或者说汉化、儒化什么的。

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自有自己的一套制度。

第一,打破氏族血缘组织的外壳,建立兵民合一的千户、百户制度,由此促成了蒙古民族的形成。

第二,建立怯薛护卫军。怯薛是轮值的意思。护卫军总数一万,分为四班,轮番值宿,称四怯薛。四怯薛各有怯薛长,由成吉思汗的亲信担任。他们参与所有军政事务,承担了蒙古早期国家行政中枢的职能。

第三,创制蒙古文字。

第四,颁行法律条文,设置司法长官。

第五,分封子弟。这种分封带有家产制国家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将整个国家视作家产,把民户与土地作条块分割,诸弟诸子都有份儿。当然,分封基本限于草原地区,新征服的广大农耕地区则由大汉亲自管理,并且按照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习俗预定传给嫡生幼子。

第六,由于草原部落的等级观念(人分三等:贵族、平民、奴婢),更由于征战中形成的个人威权及萨满教神权的助威,导致成吉思汗是个“超人”型统治者。

第七,由于受氏族军事民主残余制度的影响,立国之初,蒙古国的汗位世袭制并未发育成熟。其时流行的是世选方式,即使前任大汗指定了革命接班人,也得经由诸王、贵族组成的忽里台会议确认才能即位。成吉思汗本人任部族首领、即汉位,同样经过了忽里台会议。蒙古建国后,虽然汗位只能从成吉思汗的子孙中产生,但由于子孙众多,给汉位的争夺与内讧制造了空间与漏洞。

第八,实行草原本位政策,中原一片混乱。尽管征服了大片农耕地区,但蒙古国的统治中心却保持在漠北草原。制度上,制定了草原牧民的牲畜税抽分之法(百头抽一);健全了驿传制度,设立诸多驿站;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生产。漠北草原一片繁荣。相形之下,对于被征服地区则实行间接统治;对于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以屠戮为主;即使征税,也不遵循既让马儿吃得少又让马儿跑得快的底线,而是一次就把他们跑死饿死,缺少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政治意识。后来出现俩汉化人才,一个是耶律楚材,一个是忽必烈。在他俩的努力下,蒙古有了些初步的汉化尝试。

第九,草原人没有汉化,对于文化的应对,就有些傻乎乎,缺少防止和平演变的革命警惕性。所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文化大开放的王朝,具体表现在,在蒙古信教自由,没有任何宗教是不能信的。蒙古统治者起先信的是萨满教,吐蕃归附蒙古后,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成了他们最尊奉的宗教。同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甚至佛道发生矛盾后,统治者还主持过两次辩论大会,任由他们争论。虽然道教两次败北,但是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只是排名放在了佛教之后而已。

第十,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再到贵由和蒙哥,四代大汗在军事上制造了一系列奇迹。灭夏,灭金,伐宋,三次西征(我们中国的史书坚决不称其为侵略,这手让日本人学去了,侵华改叫进军中国,就差也叫西征了)。特别是三次西征,一直打到中亚、西亚,乃至东欧,不但伊斯兰世界深受重创,就是基督教世界也震动不安,搞得教皇英诺森四世不得不召开专门的宗教大会商讨对策,结果啥法也没有,中日甲午之战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其历史恐怖记忆,除了前面所说的匈奴人横扫欧洲,就是这次成吉思汗横扫欧洲了。

( 详见端木赐香:《有味的传统文化课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