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带着正义感去传谣

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神州大地上横行无阻,支持国货就是爱国,不买国货就是傻叉。这是多么具有正义感的一句话,爱国的大帽子一扣,是应该会心一笑我们团结还是哈哈大笑我们幼稚?罗永浩说:“我不需要你支持国货,你只

这个文章要说的事情并不新鲜。

前天家庭聚会,所以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我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搜索罗永浩《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IV》的视频,146分钟让我瞪着电脑到夜里2点有余。说实话,我不是罗粉或者罗黑,同时对各种评价罗永浩本人的行为以及锤子手机的问题保持中立。因为我不了解他也没用过锤子手机。

罗永浩讲诉锤子手机在过去几个月里媒体舆论变化时,颇耐人寻味。起初,由知识自由分子组成的南方系对罗永浩用了许多褒奖式的词语。直到后来锤子手机上市、跳票、延迟发货、降价以及罗永浩个人言论等等,舆论渐渐就变了方向,媒体开始不断口诛笔伐罗永浩以及锤子手机,甚至波及到中青报这种高端媒体,最后连南方系也倒戈相向。罗永浩最后说,他们常常在传谣的时候,带有强烈的正义感。

我无意为罗永浩洗白,也无疑为锤子手机宣传。只是罗永浩自己以及罗永浩和王自如之间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我没去想到底是罗本身的问题还是媒体的问题,我只是在以一种习惯性的方式自省:媒体要不要更谨慎些?编辑记者的个人喜恶会不会真的中伤并不了解的公司或品牌?

以前凹凸先生找到我约稿的时候,我的确很激动。我知道Autocarweekly这个平台很大,所以你的文章观点哪怕有一点错误都会在这个平台上被无限放大,所以我从来没有主动给凹凸写过文章。因为,我不敢。今天这篇却是我主动投上来的,因为有些事情的我确不懂了。

汽车媒体中我接触网络媒体比较多一些,所以对各大汽车网站的运营模式还算清楚。说实话,目前各大网站的运营模式基本都是加盟模式,当然其中也有很多直营的。加盟模式在2012年前是十分流行的,大部分分站通常都会在当地城市招聘一些应届毕业生充当编辑,这些编辑并没有多少汽车知识,甚至是小白用户。他们只是为了找一份文字工作,而加盟商也因为应届毕业生薪水低也十分乐意接纳,然后在入职之后的一两个月里分站的汽车行情、分析、试驾、实拍都会出自他们之手。这种情况是不是有些可怕?

做媒体或许并不需要多么深厚的技术知识积累或是市场经验积累,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理解都可以洋洋洒洒写出一篇篇文章。不过,这种情况总让我心里有一种“读书不多,想的不少”的感慨以及自省。就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不符合自己认知的通常都被认为是异类、邪教,并带着正义感去斥责他们。斥责自主品牌不思进取,斥责营销策略愚昧无知,自己就像一个世外高人一样给世界五百强挑着错误而从未深入了解过汽车公司内部。

我们永远是正义的。哪怕写了一些实质上错误的文章,汽车公司找到我们澄清,正义的我们会认为他们在用糖衣炮弹腐蚀我们,而我们这些正义战士才不会听他们诡辩!

带着正义感的媒体同仁们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自主品牌已经可以赶超合资、国内外汽车差价巨大甚至国内外汽车有区别……我们的消费者活在混沌中,他们现在都被整蒙了。汽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多少人想问一句到底国内外车型一样不一样?到底日本是不是把最好的车留在本土?到底引进国内的汽车是不是会简配?到底公鸡能不能碰坏一辆车子?

好事者,通常都有迫害妄想症。我们活在一个中国人不信任中国人的环境里,先天性的认为所有东西到了国内就会偷工减料,质量都不如国外,但具体要说差在哪些方面,却又鸦雀无声。然而,民族情节却也让国民义愤填膺,富有正义感的表明自己立场。这是一个站队的社会秩序。

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神州大地上横行无阻,支持国货就是爱国,不买国货就是傻叉。这是多么具有正义感的一句话,爱国的大帽子一扣,是应该会心一笑我们团结还是哈哈大笑我们幼稚?罗永浩说:“我不需要你支持国货,你只要支持好产品就可以了,支持国货我丢不起那人。”

那么如今略显荒唐的环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媒体导致的吗?

上一次罗永浩和王自如在优酷对质的时候,我就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汽车行业最资深的技术达人一定不在媒体里,而是在各个主机厂默默工作的工程师们。别看媒体里技术达人活跃在台前幕后,但距离那些工程师真的差距太大了。我想媒体里各位老师们也不会去跟一个汽车工程师对质。

有些老师说自主品牌整体进步很大,不能无视,已经可以做出像样的发动机了;驾驶感觉上有些车发飘不舒服,有些车稳有信仰值得买,诸如这种结论大家笑笑也就可以了。不单说技术上的差距,单从金属铸造方面我们都不能达到国外合资品牌的水平。哪怕连我们某些自主品牌嘴里的外观自主设计,其实都是抄袭来的。我记得一位在日本留学的汽车工程师说国内自主品牌,合资品牌10万的车子,自主品牌可以做出来,但花费必须超过15万,所以远谈不上竞争力。竞争力是对方用多少成本做出来,我们可以更低。

可是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不愿意承认一衣带水的弹丸霓虹国在汽车工业上超越我们那么多。我们的媒体记者有时候真的是读书不多、想的不少。

我记得很多媒体写车系历史都是会用百度的,我记得《经典的诠释——欧洲汽车文化随影》的作者叶宏就直接指责过国内某家垂直网站抄袭的事情,我记得某网站曾经把极速180km/h的奥德赛当做国内版的效果图,我记得某网站曾把日规飞度的内骨架技术错误的写进了广本飞度上,我记得某网站介绍M178发动机暴露了对AMG的无知,我记得写法拉利车型的时候巧合性的出现了雷同文字……

我本身也不是技术达人,所以我只写试驾体验、用车体验,写着写着发现这也是个技术活。上次凹凸先生跟我说起,国内媒体的试驾文章千篇一律,很多时候哪怕换个对像都能成立。我想果真如此吧,我国汽车媒体太多,需要养活的人太多,多到我们都没有多少能力直接指出一辆车真正的缺点了。

真的,难道你们没有看腻那种试驾文章吗?从头到尾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鲜见提缺点,或是觉不出,或是利益相关。我始终认为,优点谁都能看到,缺点才是最能影响消费者的因素,也是最能检验编辑记者功力的东西。能发现缺点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可是你见过多少我们国内媒体指出过车型伤筋动骨的缺点?

最终我想表达的其实是,媒体作为意见领袖,我们的确需要更谨慎的对待我们的工作,更努力的提升我们自己。谨此共勉。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