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车圈年末的悲情人物,不巧或者说很巧给了宝马和北现:前者被曝京城数店不堪库存,全系都在打折赔钱卖,一副杨白劳过不了年关的样子;后者据传在上海的销售网络崩塌,多家门店吵着闹着退网。这一南一北、一高一
每年一到这个时候,除了媒体满屏的颁奖,就是经销商四处在抱怨压库。虽说年年爆出的数字中,最夺人眼球的无非就那几家豪门,可徘徊在门外的媒体人,每每仍要乐此不疲的说叨一番——就像苹果谷歌的股票,涨跌几个美分那也是大消息,在中国虽然买不着,吐个槽总行吧。
今年车圈年末的悲情人物,不巧或者说很巧给了宝马和北现:前者被曝京城数店不堪库存,全系都在打折赔钱卖,一副杨白劳过不了年关的样子;后者据传在上海的销售网络崩塌,多家门店吵着闹着退网。这一南一北、一高一低,两个细分市场销量最大的品牌尚且这样,那敢情这2014年眼瞅着1900万的乘用车销量就全是这样被压迫出来的“虚假繁荣”?
我看未必。
上海一位做奥迪的经销商朋友私下跟我聊起这些事儿,一脸不屑:切,都到年底了,哪个品牌不这么干?这是业界规矩好吗?当然有扛不住的叫一叫,那是人家懂得会叫的孩子有奶喝,这些不惜兜出库存家底的,都是懂得宣传策略的,年关一过,还想接着玩下去的,哪个不又精神抖擞的为品牌叫好去了。你们媒体人就跟着起哄吧,声音吵响点,我们都能跟着享福呢。
事实上,奥迪品牌有木有因为“杨白劳”+媒体们的起哄而享到了福我不知道,倒是听说宝马前不久调整了年底的冲量指标,各个车型都有所下调,平均降幅达到了20%,经销商们喜大普奔,纷纷感觉即使不能说直奔小康,但至少不会比去年年底的情况更难过。这在如今这样竞争的势态下,已经算不错了。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总体情况,降了的这两成压力如何支撑起BMW中国地区全年依然两位数的增长,这是宝马财务的事儿,我这里只负责散播小道消息。但我重点想说的是,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其实早已经不能用几家店的财务状况,来窥探整个品牌在国内的运营了。
前几年那种品牌花钱营销、经销商躺地享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且别说全国各地的区域情况不同,哪怕在同一个城市同一品牌,4S店年底的经营状况也是高低落差极大。品牌当然重要,可市场越开放,每个经营实体的运营能力就会比品牌更加重要。
还是说回BMW吧,要说还有大半个月才到年关,可据说长三角已经有经销商完成全年任务了,你信不?
中国人爱闷声大发财,一个人有钱赚了就会低调,亏了才会大叫,于是很多大叫的声音出来了,倒让有些还差临门一脚的经销商靠这轮20%的下降,一举迈入了盈亏平衡的行列。
今年年中,汽车圈里传得有声有色的反垄断调查,这会儿是没人提了,但事实上这件事儿没给零配件带来太大的降幅,倒是把品牌对经销商终端的限价政策给吓回去了,除了奔驰顶着全球销量的压力和品牌的面子依然在终端死扛九折,但其他品牌,尤其是豪华品牌都已经把定价自由部分交给了经销商。终端亏点儿没事儿,要再被发改委查一把,罚的钱明后年都别赚了。
于是,我们才看到了最近传闻中的宝马经销商动辄七八的折扣,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折扣并不是每家店的都一样,就以上海地区为例,同一款X5车型,你能打听到从83到89各个级别的折扣。这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终端低价的相对放开后,经销商开始有自己的打算,而价格是经营政策最直接的表现。
某品牌汽车大区负责人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考验4S店经营者能力的时刻。
终端价位是否合理?如何调整库存和利润的平衡?如何保证现金流?如何用售后利润贴补新车亏损?甚至如何用大数据分析来掌握潜客?这些天书一般的问题,我回答不了,但事实上却是目前经销商店年轻的老总们必须每天面对的。答好了,年底等着拿返点过年,答不好,被库存压死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位做过很多豪华品牌经销店老总透露,目前他们这行业里面对开店投资回报率的预期,15%是个阀值,做到了,就能接着玩,做不到,这么多资金还不如拿去搞借贷,因为目前民间融资的回报率大概就是15%。卖了这么多年车,谈不上什么太深的品牌感情,不过就是一门生意,能赚钱才玩下去,自己经营不善,就算退网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昨天又看到一篇谈及此事的文章《只有三成经销商盈利,有你没?》,基调很悲观,个人却觉得很正常,全国这么多品牌这么多店,能有30%盈利的数字很不错啊,去淘宝看看那些创业店主的状况,盈利能有三成不?要还是只要开家4S店就赚钱,那中国汽车市场这十几年就算白发展了。
4S店模式进中国近15年,不管你唱红还是唱衰,变化其实已经发生了,经销商越来越把自己看做厂商的生意合作伙伴而非下属。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每家4S店,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经营的实体,让店头招牌“某某品牌某某店”的后半部分比前面的品牌名称更招摇,这才是店头经理每个年关都能活下去的生存之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