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商:事情就这样变化中

商人多而富,让政府不安;有些富商太拽太任性了,势力太大,当面看着让人不舒服,背后想着让人不安生;还有,都去经商,谁种地?多不利于政府的耕战国策哪……

战国之商:事情就这样变化中

——商业与商人文化系列05

战国商业大发展

第一,城市增多,市场繁荣,并且初步形成了一些商业中心,热闹非凡。史载齐国都城临淄居民七万户,甚富:“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楚国的首都郢更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

第二,富商大贾数量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有些人还把政治也当作了生意。比如吕不韦就明白“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百倍,立国之赢无数。”即使秦王政不是他的私生子,那么他在赵国邯郸对秦公子异人(子楚)的投资也获得了丰厚了回报:做了秦相,号称仲父,“食蓝田十二县”,“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第三,关税和市税日益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春秋时期,政府对关市税是不在乎的,且税率较低,大致在百分之三四。战国时期,税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且关与市的数量也增加许多。这导致关市税入日益为政府所重视。

第四,金属货币日益确立。春秋时期,黄金也作为货币而出现,但是,黄金和其他金属铸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并不普遍。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体积小、比值大、便于携带的金属货币和贵金属货币地位上升、且日渐重要。贵金属货币是指黄金,它代表珠玉成为上币;金属货币主要是铜质铸币。贵重商品的买卖都以黄金论价,大宗粮食贸易也使用黄金,国际间的大宗贸易要用黄金。除了用黄金购买商品外,国君赏赐、官僚相互送礼贿赂也使用黄金。铜质铸币大致有四类:刀币(刀形)、布币(铲形)、圜钱(环形)、铜贝(蚁鼻钱)等。

第五,金融业中盛行高利贷现象。像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给农民放贷,利息高达百分之百。当时叫倍贷。最有意思的是周赧王,听信人言,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并借高利贷自己拼凑6000士兵,结果六国不听他的,债主倒是纷纷上门讨债来了,他只好隐藏到宫中的一座高台上,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语“债台高筑”!

第六,在牛马等在牲畜的交易中,为买卖双方评价说合的牙人开始出现。

第七,整个社会拜金思想严重,大家谈起钱来,不带脸红的,对商人与商业也没有什么歧视。比如苏秦的嫂子对小叔子“前倨后恭”,问及原因,小女人坦率地曰:位高多金。也就是官大钱多。比如杨朱学派,敢对着天下大呼:“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甚至一般百姓死后,除了大量陪葬冥币,还把算盘、天秤等商业用具一齐附葬。一句话,到了那边咱还做买卖,挣大钱。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商业大发展的背后,开始出现不妙的因子。那就是政府开始抑商了。原因何在呢?

第一,商人多而富,让政府不安。西周末年的国人暴动,让后世的执政者深刻明白,历史不能重演,商人,特别是富商,得压着些才行,否则不利于维稳。

第二,有些富商太拽太任性了,势力太大,当面看着让人不舒服,背后想着让人不安生。比如吕不韦的势力,比如子贡与诸侯的分庭抗礼。正如管子所云,商人过富,等于国有二君二王;韩非子也说:“晋之分,齐之夺,皆以群臣之太富也。”

第三,有识之士们已经发现,春秋以降,不管士庶,“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一句话,大家都忙着挣钱去了,种地的越来越少,这很不利于战国时期的耕战。耕战耕战,当时拚的就是粮食的生产力及军队的战斗力。韩非子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力气”。商人于其中,不但没有好作用,反而坏处多多。韩非正式提出“农本工商末”的旗号,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思想源头。

综上,抑商政策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这其中的典型代表,首推秦国。秦国最先开始抑商,且抑得最成功。

秦国抑商始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奖励耕战。奖励耕战的另一面,就是抑商。具体措施有:第一,限制农民弃农经商。凡是弃农经商或者不好好干农活以致贫穷而交不起租税的农民,经检举就要收为官府的奴婢;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纳税钱的,免去其徭役。同时还加重商贾家庭的徭役负担,造成“农逸而商劳”的状况,以吓退人们奔商的热情。第二,提高市税与关税,比如酒肉之税,十倍于本钱。第三,禁止买卖粮食,提高粮食价格。第四,降低商人地位。

事情就这样慢慢变化中。

详见端木赐香《有味的传统文化课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