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点赞而存在的朋友圈

一个点赞等于“已阅”的年代,没有任何真正值得被别人赞许的“真材实料”,却活在自己营造的假象,以为别人围观的是真正的自己。人处于“自欺”之中,不但不自知,还沾沾自喜。我们能不为那些人而感到悲哀吗?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微信中可爱的朋友圈。所以我想谈一谈朋友圈中那些可爱的人儿们。

首先是口号哥(姐)。无论是新年寄语,奋斗口号,或是转发鸡汤段子,其实都是一样的潜台词——“老子要努力了!”

励志书看得太少或者太多的人,都会犯这毛病。励志故事,就像成人童话,让人奋进,但同时也兼具安抚的疗效,因为——所有的励志故事都以成功做结。当然,王子与公主也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同样的,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

“态度即一切”,这是主观意愿,是世界观,是信仰,但不是客观事实。态度无法补足技能:假如某项工作或是某项成就,需要某种特别的技能,你就一定要具备该特定技能才能胜任。没有该技能,态度再好都没用。如果你要做癌症手术,那么你就一定要去找最有能力做这种手术的医生,不然如果你去找最有“态度”的小伙子,等于是找死。因为这不是日剧,也不是漫画。有能力就是有能力,态度再好但没有能力,都不是可行选项。

人命关天的事情,大家都能明白技术本位的重要性;但其他领域,可能没有这么明显。比如金融业,绝大多数人在金融方面的专业技能都明显不足,却要帮人规划投资计划或是找准投资目标。他们最引以自豪的,往往就是自己的勤奋和接待的勤恳,总而言之,就是态度。他们用态度弥掩专业的不足。于是乎很多客户,未必能看穿那可掬笑容下的空虚,雇用着没有专业只有态度的人。

对于自己而言,也是同样。譬如你决定跑步健身。很好,你下了一个很好的决定。但是,真正的重点在于,你到底有没有去跑。下一个好决定是很重要没错,但让这个决定实现,或许更为重要。所以,不是你下决心要改变态度就行了。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持续的维持这个决定,才是你的态度是否会改变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决定要跑步健身后,却从来没去跑步。那么,他有没有下这个决定,是没有分别的。

然后,也很常见的是一到节假日就发图不断的旅游哥(姐)。旅游中分享美景和心情人之常情,可是有的朋友出门开始拍车,登机前要拍机场,上飞机拍张机票,行李一放就开始自拍,然后走到哪自拍到哪,实况转播刻不容缓。

说实话,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旅程,而自从在书中、父母或者外界当中了解到目的地所在,就开始一路狂奔,忽略路边的风景。我们焦急的在车上跺步,期望能早点到站。这个站,随着我们人生改变,起初是毕业,之后是升迁加薪,买车买房,再来是养育小孩,送上大学……直到退休。终有一天,我们才会发现:人生的乐趣,就在旅程之中。越早体会到这点,就越能享受人生的乐趣。

心灵美文通常这个时候会来一句——或许有天你会发现,上下班途中看到路边的花,也那么美丽动人。

都说最好的旅行是背包自助游,这样可以真正的获得新鲜完整的体验,并且解放自己。但不管是上车睡觉下车照相进店打牌,还是带着青春去流浪,旅行的目的多少都是想暂时逃脱日常生活,那些该开的会、待完成的事项、该缴的水电费、要还的信用卡……但最潇洒的自由行,也依然会惦记着现金还够不够用、晚上住在哪里、明天前往下一个行程的时间……

所以说即便在旅行当中,我们的人生还是被许许多多的琐事羁绊。不过有些时候,在旅行中的某一个时点,或许是置身于一个美妙情境、或是已旅行一段时日,不再有初到异国的生疏感,你会突然有一个,此时此刻,就是人生中美丽时分的感觉。整个人放松下来,只想待在这一个地点,这一个时刻。任何其它事情都已经不再脑海中有立足之地,你只想用全部的感观与思绪体会这个时刻。这或许可称为“忘忧”或是某种“禅境”。没错,在这个时分,心中的确没有担忧之事。但更大的感动,是那让人想用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完全拥抱的美好时分。

这种时候,我说你还需要发什么朋友圈呢?

下面要轮到新闻哥(姐)出场了。他们总会对世间万事都加上如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或是“独到”的看法。

如今讯息变得越来越多,非但没让我们更多元,相反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狭隘。照理说当资讯量更庞大了以后,应该更能够自由的接受不同的观点、而不会受限于自己的小框框里面……但,真的是如此吗?

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现在可以通过微博关注之类的社交网站来知道更多不同的事情,但却从来没有人发现,是的,你看到的新闻报导也许变多,但实际上你的意识形态却越来越狭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立场相反的、极端的粉丝群体,如果某个群体中的成员维护另一方的任何一句话,马上就会受到大大的挞伐而滚蛋;而倘若你哪边都不认同,注定被K到体无完肤。

以至于,我们就算自认为很"多元"的,去点了某件事情的"赞",很快的,就会发现群体的取暖力量、以及被挞伐的痛苦,迫使我们持续待在符合自己立场的群体中发声,而又因为看热闹的点赞党,于是自然而然你就会逐渐“只能看到特定的声音”。表面上我们大家都在同一个平台上活动,却仍然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接受自己想接受的赞而已。

说到底一切的多元都是虚幻假象,人类并非真的想要自由意志,只是怕被他人讨厌。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不断追求思想上的自由,无奈人类这个物种的演进几乎没有变化的,以至于无论有多么强大的科技、改变着我们实际上的生活,对于“思维”这一点,照样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这世间上没有容易获得的东西,常识也不例外。如果你以为朋友圈里那些夸张的、惊悚的、匪夷所思的或者让你拍案惊奇的东西,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那么你永远都无法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知识是人生最重要的防火墙,但知识绝对不在段子里。

很多事情,一直都存在,但当你看到它忽然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才发现,看新闻才知道并且讶异有这样的东西存在。的确,每个人脑中的地图不过只是个人认知,都不能代表真实世界,但没必要这么“开心”吧?

最后,情怀哥(姐)是另一种常见患者。他们的语言非常“圣洁”,千篇一律地爱呀、温暖呀、温馨呀、幸福呀、感染呀、鼓励呀、感动呀……洁净光滑,高雅精致,像日复一日被精心PS过的自拍照。不管对方什么复杂的处境,苦痛、软弱、屈辱,彷徨……基本上看不到;能看到的,只有发言者自己。用董桥的话说,就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最后只好‘进行强奸’,硬来硬去,乱射一通。”

巨大的惯性以及才智贫乏所导致的惰性,使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上帝的身份跳出来,看似温婉实则强行地告诉大家:人类需要爱,爱与被爱是幸福和美丽的,我们要有一颗高尚的灵魂,要同情他人,总有一些事会让我们感动的,我们要珍爱人生……瞧,这些话多么真理呀。

我觉得失败者最怕看见的回复,莫过于“加油”。给无法再努力而没有努力的人加油是很残忍的。世上的规则就是没有谁是必须的,与其勉强倒不如休息一下也许更合适。就像开头说的,态度决定不了结果。不是每个人都有大梦想的,也不是每个人都不甘于平凡。你想要征服世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什么都不想管,只想好好过小日子。前者是胜者成王的愿望,后者是简单度日的愿望。他甘于平凡的梦想却可能让你感到厌烦与不能理解,你认为他的梦与你相比起来小太多,而你追逐名利的梦想又让他感到浮夸与过于喧闹,他却认为你的梦想到头终究一场空。

梦想这东西,对你很重要,对他而言也很重要,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冲撞了,你最多让踩过去的那刻尽量温柔。加油有个蛋用?

这些哥(姐)虽然表现不同,但其实本质都一样,都有着求赞的心态。假如我们不能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作自我肯定,而要借着别人赞许来加以肯定,那么我们的一生便很容易会沦于为了别人的赞美而活了。

太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不免会装模作样、虚伪造作了。一个人为了获得赞赏,他的言行就必须符合一般世俗的褒贬标准。可是,世俗的褒贬标准往往是随着人群不断转变的喜好而变化的。试想,在这种追逐之中,一个人又怎能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而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呢?为了符合那些世俗的褒贬标准,又如何保持自己的天性而不致丧失殆尽呢?

一个点赞等于“已阅”的年代,没有任何真正值得被别人赞许的“真材实料”,却活在自己营造的假象,以为别人围观的是真正的自己。人处于“自欺”之中,不但不自知,还沾沾自喜。我们能不为那些人而感到悲哀吗?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