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篇对虐恋充满偏见的文章

看到一篇危言耸听的反对虐恋的文章,其中充满常识性错误。

在2015年春节之后,把与人生选择相关的随笔汇总一下。

序:写在鸡汤边上

作为随笔,就是随便写的意思,随心情写,随感觉写,有时候也就既有形式上的随便,也有内容上的随便了。但随便中就有不随便的因素,那都是客观限定了,比如环境、际遇、阅历、知识、思维、性格,都成为感觉的基础。即使对写不出的感觉的书写,有些意犹未尽或话题似乎走得有些远了,那也只是因为功力不逮。

归类的话,发现表达出来的问题也就那么几类。其实人生如学,初入是有些神秘甚至庞杂感的,前途漫漫,前途也渺渺;学习深透了,融会贯通了,却也觉得结论是极简单明了的。如同一部书,云遮雾罩,让读者很有些透不过气来,及至走出来,发现仅仅阐述了一个观点甚至一个观点也还阐述得不怎么透彻。人生如是耳,但读透人生的人,已经是人生无多的人,所谓"天命"与"耳顺"者,有几多人生呢?所以,所谓的明白人就感觉“难得糊涂”,而真正糊涂的人也就索性不搞明白了,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任其自然地朝前走。

说来初衷,从来不是为了熬一些励志的鸡汤。日本的鸡汤比较强调“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美国鸡汤最爱谈的则是“积极正面的思维”,自尊才有一切。而我们国家流行的鸡汤往往只是某个作家臆想出来的“总结”,别说科学,连理论都不是。更何况,即便是科学的励志,也不见得就能一锤定音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对很多问题科学家也不知道答案。

人生的复杂就在人生的过程,人感兴趣而又要探讨的也似乎正是这过程的庞杂。虽然看景不如听景的道理尽人皆知,但人生的兴趣点仍然在看景,所以,人生注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都必须首先人世,然后才能够为人。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在世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因有心于人而为人所挟,有心于物而为物所蔽,在人云亦云,追名逐利的生存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真我”的存在。苏轼在解读《庄子》时就曾说:“故学道能尽死其人,独存其我者,寡矣!可见、可言、可取、可去者,皆人也,非我也;不可见、不可言、不可取、不可去者,是真我也。”(《广成子解》)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真正意义,也许就在于实实在在地去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而人生的真正滋味,也许就在于你所亲历的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

山路/没有一条是直的/爬山的人/都有九曲回肠的经历/通向深渊的路/省力/但走这条路的人/只能与魔鬼共舞

真正让我们痴迷的,总是那些打动心灵的诗句,“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送参寥师》)。红楼梦中的宝钗太冷静、太现实,是闺中良师,是人生指南,却不是能让你魂牵梦萦的爱人,谁会爱上一本人生指南书呢?

我最多的希望,不过是你读过以后能够心有所思,若有所得。

一、如何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年轻人做选择的时候喜欢以“正确”为标准进行判断,而正确与不正确两个选择似乎无法概括我们内心的感受,似乎可以分为:正确、没有“正确”、没有“不正确”、不正确。

与“正确”相对的是“没有正确”,而非不正确;与“不正确”相对的是“没有不正确”,而非正确。

比如说你选择了做码农,加班多工资低,感觉选择“不正确”。工资高有福利,就感觉“没有不正确”,但不会因为这你就感觉“正确”。当获得了成就感、晋升、伴随公司成功、引领创新、自由发展、远大前程等等时,才会感觉“正确”。

有只公猪,担心母猪被拉出去宰了,每晚为她放哨,日渐消瘦;某天,他听到主人在跟屠夫商量,要把肥胖的母猪杀了卖掉……于是,他每天抢着把东西吃完,倒头便睡,并命令母猪给他放哨……母猪觉得他不在乎她了,伤心失望,日渐消瘦,一个月后,主人带着屠夫来到猪圈,把公猪拖走了……

对待选择的看法,身在其中者和旁观者的关系就如同公猪和母猪的关系,纠结错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我们总是过于看重结果。一个大官,存了大笔钱,移民海外,子女成才,颐养天年,于是人人羡慕;若是另一个大官犯了事,得了个死刑或无期,便说还是不要当官好。以此类推,升学、婚姻、创业……大家的看法皆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情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爱上施虐者。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有深刻的进化根源。原始生物以生存为第一,面对孤寂和恐惧,一旦遇到异性就毫不选择地扑上去,绝无精挑细选一说。稍微进化之后,资源变得稀缺,生存竞争的压力产生择偶,以优化后代,也就是种群。人类内在差异巨大,外在差异却极小,很难判断优劣,择偶便越来越挑剔。不管是哪一种复杂的评价体系,最终陷入最优原则的魔咒。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的多变,使得最优原完全是梦幻泡影。于是选择错误带来的无奈、遗憾、后悔、郁闷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用“被虐的痛苦”,替代了“选择的痛苦”。虽然被虐待,但是不用再承担“选择的痛苦”。不用看有没有车、房、父母,心甘情愿被虐,这是对最优决策原则的躲避。

选择是痛苦的,追求最优的选择,最痛苦,为减轻痛苦,人类智慧中出现了决策科学,要求我们只追求满意,不追求最优。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遵循该指示,更多的人,被最优原则压抑得异常扭曲。突然,你遇到了一种外力,把你从选择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忽然觉得无比轻松。这也是为什么邪教不告诉你为什么,只告诉怎么样,如此你就没有了选择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上去很理智的人选来选去却选择那个最糟糕但是最简单粗暴的选择。

经济学认为,幸福=效用/期望值,即人们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正确选择带来的结果,应该是知足而不满足,能明白这一点一切就豁然开朗。

以上都是解释,没有实际的作用,下面说点有用的。事实上,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作为一个loser,回忆过去的二十年,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没有作对选择的原因不是出在选择那一刹那,而是因为完全没有重视选择本身。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是如此草率。就像我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甚至不如选择在玩一局星际争霸开始时选择种族所花的精力,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明明很多事情都依赖于工作。

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很多人在这里问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工作总是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真”地去做每次选择。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

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能学会的只是选择正确的方向。生涯之初,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如何,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慢慢地,总能最终把握有效的选择权,路才会越走越宽,选择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

人生价值观决定了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价值取向并导致了做出各种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他的各种境遇从而也决定了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人生幸福感。

一个人之要想成功,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就像那些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秉持他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方向上。

其实就这么简单。

二、人生蛮荒十记

本文的缘起,因为几年前带的一位实习生,现在在鹅厂工作得不开心,来寻求建议。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光后知后觉,进过坑爹团队,做过坑爹产品,项目被砍过,创业失败过,被老板忽悠过……

这就像是今年金曲奖李宗盛《山丘》的歌词: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所以……我能给予的建议不会是高大上的光辉引领,更多是蛮荒生长中的些许教训。

1、选择

有人曾经问我:“你是如何度过你每次的挫折与失败?”

这个问题,我也同样问过别人,一位年纪较大的成功人士。当时他看着我,用开朗又怀念的口气说:

“我是乡下出生的小孩,家里的兄弟姐妹又多,所以当初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爸妈其实是很担心的。他们为了让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可以顺利念书,到处借钱把学费凑出来给我。即使他们这么努力了,但还是无法凑齐所有的学费,所以我大学的时候必须靠家教负担生活费以及部分的学费。

有一次买必须的书用掉了我身上所有的钱,距离家教日还有一周,我又不好意思跟家教的家长先预支薪水或跟同学借钱,再加上室友对我也不太友善,我只好每天深夜去食堂蹭剩饭,打算这样度过整个星期。

你能想像年轻人的饥饿吗?我真的觉得很痛苦。比起绝大多数同学,我家里的经济状况真的很糟,我在大学四年甚至没有自己花钱在学校外吃过一次饭。我感到自卑,问自己为什么家庭不如人?同时又感到失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念大学。

那星期的家教结束后,我走了10站公交的距离回到宿舍。在走回去的路程中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我“做选择”所造成的,所以现在的我也正在“选择”未来的我。

很多事情我们真的没有办法选择,包含我们的出生背景、爸妈的薪水、以及整个大环境对我们友不友善。但相反的,我们可以选择的事也很多,我可以选择继续怨天尤人,也可以选择奋发向上。我知道这听起来是很无聊的说教,所以我直接跟你说重点,重点是,忽略掉那些你无法选择的鸟事,专注在你可以选择的事情上,因为你正在选择未来的你。

过了若干年,当我大约30岁时,因为公司内部的疏忽造成严重的亏损。那时候身上所有的卡都被我刷爆了,公司户头内剩下不到6万元,我再过两天就要发出总共9万元的薪水,我离开办公室在车水马龙的路上走着。

突然间,我觉得好像又回到大学时绝望的那个我,只是我那时候是走在冷清的郊区,现在是身处热闹的市区街头。相同的困境,我能做的选择就是回家洗个澡,想法子找钱;或是选择就此撒手不管,让公司倒掉。

走在冷清小路上的那个我,选择了继续奋发向上。所以我后来完成了学业,毕业几年后娶了一个不错的老婆,组织了家庭。我也累积了一些资本,所以尝试着自己创业。

你可以说我在20多岁时的选择,造就了走在市区街头的那个我;而当初走在市区街头的那个我所做的选择,成就了现在这个我。”

他跟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公司市值已经过亿。

与之对比的是,一直拥有很多选择,但总是选择其中最不用操心的选项,则造就了后来跌跌撞撞的我。

很多人难以做选择,往往是选择太多,而不是选择太难。游戏最大的优点,在于只提供单一的目标,你只有玩下去/放弃的选择,只要选择玩下去,总有通关的希望。

不过对于很多人而言,刚才的故事过于极端,更常见的情况是有很多看上去都很好的选择,无法抉择孰者最优。但看上去很好,真是个深深的陷阱。

说个老段子——你身边有三个女生都对你有意思(这个假设很多人应该挺开心)。其中一号很漂亮、二号很聪明、三号很有钱。但是漂亮的那个不聪明而且没有钱,聪明的那个不漂亮也没有钱,而有钱的则不漂亮也不聪明。你现在只能选择一个,会怎么做?

多数男生最终选择的是:胸部最大的那个。

人生中比较麻烦的抉择,确实很少是三选一、四选一的多选题。选项多了,总有明显的优劣,而方向上截然相反的二选一才是最折磨人的。就算一开始眼前有多重选项,通过消除法也好、排序法也罢,最后面对的总还是艰难的二选一,仿佛冠亚军决赛一样。一个小镇上若只有一间旅馆或者多间旅馆,游客都还容易选择。但若镇上只有两间旅馆,大家就会开始困惑了,不管选了哪间,都不免会想着另外一间。

我该回国还是不回国兵?我该跟现任男(女)友分手吗?我该不该离开现在的公司呢?我该不该买房子呢?……选Android还是iOS呢?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曾经讲过一个寓言:有只驴子好几天没吃饭了,肚子饿到不行。结果主人拿了两捆看起来一样多一样鲜美的草料放在牠眼前。这头驴一下子难以决定该吃哪一边好,犹豫了好久竟然就这样饿死了!你看,遇上这种抉择有时候还会要人命哪!

处境不同、目标不同,答案自然也不相同。职场、爱情、学业、人生每个人要的东西不一样,面对抉择当然也不会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二选一”难就难在,一旦做出了抉择,往往不允许重来。而且我们也难以回头检视,当初若选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毕竟时间永远是条不能回头的单行道!

提供几个我总结的思考策略,或多或少能帮助厘清思绪并找到方向,尤其是针对二选一的难题:

1、好的选项该为你带来更多机会,而不是让你的选择变少

抓虫子有个秘方,先准备一个口小身大的酒瓶,里面装些糖水,虫子受到糖水吸引飞进去就出不来了,连瓶盖都不需要。拿职场来做比方,安定、福利好、公司名声对我们来说都是吸引力,但更聪明的办法是该想想这份工作会为我个人带来哪些成长机会?几年后我要是离开,在市场上会不会更抢手?选择是否变更多?还是会变成可怜的小虫一样,唯一的选择就是困在瓶子里,无奈地吸着残存的糖水?

除非职场生涯已经接近尾声,或者对这份工作的安定性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该小心陷入安逸的陷阱当中。

2、选择那个让你得到更多的,而不是那个让你失去较少的

所谓两难,就代表两个选项都有各自的得失利弊,所以才难.遇到这种情况,尽量去选那个“有机会让我得到更多我没有的东西”的选项,而不是那个“可能造成损失较少”的选项。当我们面临两难处境时,如果只是顺着直觉走,我们往往会偏向比较安全的一端,而流失未来的潜在机会!

请别忘了,人生多数抉择都是要付出时间成本的,如果纯粹以“那一边损失较少?”作为衡量基准,就像在赌场只玩胜率极低的吃角子老虎一样,没错,你一次只损失几个铜板,但最终多半是要输光的。你看赌神都玩什么?胜率高的扑克牌。

这是一种先假设自己什么都没有(没有可失去的东西),然后比较哪个选项净值较高的思考方式。

3、问自己:如果先把恐惧与担忧放一边,我会选哪个?

有些时候,两个选项真的难以决定时,我会建议一咬牙选择那个比较有挑战、比较困难、比较少人选择的!人的恐惧心理往往蒙蔽我们的理性。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自讨苦吃”或是“标新立异”,而是试着让自己掌控更大的成败,非把成败交给命运或其他人手中。就像是两台自行车一台有辅助轮另一台没有,不会骑车的小朋友多半会选择前者,但要是有位小朋友主动选择没辅助轮的那台,你知道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快学会骑车。

4、如果我是某某某,我会选择那一个?

这里的某某某就是你崇拜的对象。摹仿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式。在某个领域让人尊敬的达人,就好比灯塔一般,远处的我们未必能完全看清楚它的模样,我们的目的也并非到达灯塔下方,但在漆黑的海上灯塔却是最佳的指引,帮助我们一边参考大方向,一边走出自己的路。

多了解优秀人的经历和选择,多与你认为的优秀人士交谈,通过你对他们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理解,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遇到人生叉路口时就有私人顾问在一旁帮助你。

人生原本就是由一连串的大小决定构成,谁也无法确定每个决定的结果都一定令人满意。美丽少得可怜,哀愁时时可见。但唯有通过每次抉择,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让我们成为人生这出戏的导演,而不仅仅是依照他人指示演出的龙套角色。

就像现在很多人来创业,只是因为太多人是因为别人和他说这个行业不错,挺赚钱,就因此而进入了一个行业,或者进入了某家公司。殊不知,这是你本人的选择吗,你知道如何选择吗?成功路上,很大一部分跟风者,因此被淘汰,成为行业过客。

2、捷径

《汉书 · 冯唐传》有一记载,冯唐身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终于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就以「冯唐易老」来形容一个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遗憾。“ 李广难封 ” 的典故则说的是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 70 多仗,威名远扬,。而当时李广与弟李蔡一起事汉,李蔡的为人在中下,名声比起李广差甚远,然李广却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品,而李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于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成语,用来宽慰失意之多数人,也许就包括你。也许你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人生的贫富得失本就是常态。

每个人都要有理想目标,也要体认刚开始一定有的孤寂与不顺,不应该遇到挫折就气馁,还迁怒别人害他或是怪罪环境不景气,所有的一切“结果”还是自己的宿命所致,那是自己能耐的证明,不管是任何可令大家折服的理由,都是自我安慰而已,结果就是自己要面对的报应。这就是上一篇所提到的选择。当然,TED有场广为流传的演讲“选择的艺术”,说的是让自己选择或是选择太多都会导致不幸福的人生,有时候,听天从命至少可以让人心绪平和。

人浮躁,就容易走捷径,比如说“装”。

“我负责那个项目”——你我应该常听到这种大话吧?有一次面试的时候,这个项目的真正负责人坐在我旁边,这下真是糗大了。大多数情况下,人还是要老实、踏实、诚实,才不会发生始料未及的窘境。

有些人为了要提升自己的气势,所以讲话常会夸大些,这是难免,平常人之正常心态,但差别在于“次数”,以及夸张“程度”,大家都会干这种事,主要在于,你动机上有没有恶意的欺骗?

有个不太熟的同行,每次遇见他,未等我发问,他就迫不及待的吹嘘说自己正在忙哪些案子。有次他主动提到一个很热门的大案子,“不错哦~这案子是你接的?很大哦。” 同时我心里想:“这案子这么大,你是怎么接的?”当然我没问,因为我不相信,也跟我无关,反正他也是不来找我合作的,所以没兴趣知道。

第二天,碰到老朋友,我问他:“近来忙啥?”他的回答让我真喷饭,“老板接了一个大案子……”

这不是昨天听到的那个么?继续追问细节,果然是同一个,我很自然的问:“你这个案子不是说××做的么?”对方笑了出来,说:“他说这案子是他接的?”我回“是呀!”

对方很有修养,他说的很含蓄,“这个案子很大,他那边是小机构,不可能接的,他只是其中一部分项目的外包。”

不问也知道是这样,但是也没必要拆穿。一个人为何要过度吹捧自己,这是自卑感所致,如果对自己很有信心,通常是会低调的,越有实力的人更是不想太张扬,反而会客气。这也是我的体验。

老实说,写别人的糗事,不是看戏的心态,反而是带着赎罪的心情去写下的。因为我不写,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恐怖,我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在这之前,不知道已经闹过多少被人家看笑话的糗事了,想起了就一股冷汗。

你要跟人家说“这件事是我干的”,你一定要确定这全部真是你干的,不要乱攀关系,别说假话。世界太小,随时会遇到本尊。

如果让你回忆起往事,刚刚说的故事一定感到凉风飕飕,好吧!冷静,都过去了,以后,该怎么面对这种事? 诚实说,保守说,五分话只说三分就好,剩下两分留在关键时刻,看状况才说,这就是低调,这是很内敛的高人才作得到的一种修行。

不必想要伪装,就算你伪装的很好,也是一时的,撑不永久的;如果你有内涵,你会形之于外,言谈举止都会很自然的显现,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这种气质越陈越香,这就是所谓的真功夫。

装资历之外,还有一种装,叫做装熟人。

常常看到新闻上有人结婚后才说自己被骗了:“明明是高中毕业,骗我说是博士。”这实在太扯了,我不是说这个骗子说的谎很扯,是你会被人家这样骗,你真的很扯;这不是少数,还真的常常见到。

有个也许听起来是笑话的实在话,如果你要充分了解一个人,你一定要跟他睡上一晚,这样子才能知道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记得我以前也常常爱跟人家“装熟”,尤其是那句“我跟他很熟”,后来听到别人跟我说这句话时,才惊觉:“真的熟吗?可不能随便说!”

认真区分,“很”熟是有多熟? 说看看,见过几次?如果你说“我跟他吃过饭”,那是单独跟他吃饭?还是一堆人、十几桌的交际饭?这真的差很多,代表的也是你们熟不熟的亲密度。

对于“熟”的问题,有一种清晰的分类标准来回答,这样的回答也才不至于被误导,造成之后的不必要困扰。

最高S级的交情是认识超过十年,或有实际共事过至少一个项目或公司,或者是曾经单独(或少数几人)相处过好几次,这样才真的算很熟很熟。

可以算很熟的A级交情则是对方可以叫得出你名字,还能说“这个人我认识”,这样你才有资格跟别人说“我跟他认识,有一点点熟”,但是,仍然应该补充一句“但没多深的交情”。

严格说,B级的交情已经不能说“熟”这个字眼了,你若是够成熟,要小心谨慎用词,明确的回答:“认识,但是不熟,没交情。”否则人家请你介绍一下,不就成了狐假虎威?

很多人寻求捷径,往往是成功欲望太强,或者看到有些人投机取胜,心里愤懑,遂顺应其道。这其实是心态的问题。心态不好,说穿了,什么都是不好的,而且会口出恶言,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不如意的人总会以为,是国家政策不好,是大环境不好,是老板不好,朋友都不帮我,所以使得我过的不好。其实一切向内求,把你自己变好,你的世界就跟着变了,这样的心境,就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有位上市公司的副总在出事后被迫离职,自己创业开起公司,想要借着过去的人脉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他没想到走到哪里都不太顺利,对方潜台词都是:“你现在又没有平台,跟你合作也没有作用。”碰了好几次钉子后,他才领悟自己过去的风光全是因为他那个位子,不是他这个人。

且不说别人,我自己在大公司的时候和自己创业的时候,也同样天壤之别。因为没有大公司背景的资源替我罩着,人家跟我合作必然盘算“有何好处?”在商言商,不能怪人家。

如果你有权力,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权力,不是你,你误会了别人崇拜你。当失去了权力,你就会被抛弃,别人崇拜的只是他们的需求,不是你。

真正的情义在于对方能看得懂你。有人问毕卡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卡索说:“听过鸟叫吗?”“听过”。毕卡索问“好听吗?”“好听”;然后毕卡索说“你听得懂吗?”

其实,“好不好”往往就是人自己在解读的,所以我很不喜欢跟人家吵架,争论什么好不好、对不对。你是老大,你钱多,你拳头大,你讲话大声,你的人多,你说的就是对的。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

这些年遇到不少认可、鼓励我的朋友,他们认为我值得交往,或许他们没有在我身上捞到有形的好处。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向你们致敬,发表感谢的话,更希望我可以回报你们一票,表示我对你们的感恩。你们是智者,也是仁者。至于没有看好我的……我就不说了。

有一个搞了两年的老板,有点心灰意冷,我跟他说了几句话,他说:“奇怪了?为何你几句话就让我不那么低沉了。”后来他又说:“其实你说的已经有人说过了,可是我都没有感觉,你说的却让我很触动。”是啊!同一句话要看谁来说,有的事情经历过,就是不一样。我始终觉得,要学理论不需要找老师,应该是要去找课本,既然要找老师,就是要听老师的经验谈,尤其是当面听老师本尊现身说法,那种吸收是很刻骨铭深的。

虽然我没走过什么捷径,或者走过“伪捷径”掉到了坑里,但我不希望后人跟我一样花大力气,走冤枉路;所以我提供一些真正的捷径给大家:

第一个捷径是“找对平台”。

无论你是才华横溢,还是满怀理想,你只有把自己放对了地方,你才会是对的人,否则你就如龙困浅滩,纵然有壮志也难伸。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没有好环境、适合你体质的环境,你也会虎落平阳被犬欺,呼天不应,呼人也没人理你。

有的成功人士,任职过若干优秀企业,每一家企业都带来很丰富的体验,这也是他们能够步步高升的好基础;至于我,没有成为白痴,也依赖于呆过一些不同背景的公司,尽管并非都是好地方。所以真的建议大家一定要找对平台。

何谓“好平台”? 就是气场很旺的公司,或者是迎合潮流的通路,亦或是人气超强的老板,这些是你要攀住的肩膀。

第二个捷径是“交对朋友”。

即便是非常天才的人才,若是没有好搭档,也是只有一颗脑袋、一双手脚而已,这是很难成大器的。

但是龙交龙、凤交凤,物以类聚。跟谁交朋友,找到谁来合作,将决定自己是否能如虎添翼。

第三个捷径是“跟对贵人”。

我常常发现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潜能,因为是看不见,又是当局者迷,所以当然不了解。但是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前提是要靠你的伯乐。这位伯乐在哪里?他是谁?你有在找吗?

伯乐也就是贵人,可以教育你建立正确思维、正确价值观、正确人生理念,可以帮你理顺思路,建议你明确努力方向,更可以修正你的行为。

攻击你的敌人也可以当成是贵人,因为他的那一拳,你才知道自己的弱点,你才会思过,你才会更谨慎,所以你要正面看待所有对你的指导,尤其是批判。

最后一个捷径是“选对路径”

太多人都是很努力、很努力地花心思在“错的事情”或“错的方式”上,每天很忙,但原地踏步。

有位金融业的老板和我分享他第一份工作的经验:

“我刚进去公司时,每个人都很努力的疯狂打电话找客户,他们可以疯狂到不把电话筒放下。但这些时候我都在闲晃。”

我扬起眉毛说:哈?

他很得意的笑着说:我虽然一开始进公司的时候啥都不懂,但常识就是一个银行家要赚大钱只能靠大人物,所以我从一开始目标就锁定他们,我也不怕我没资历,因为他们够聪明,我讲到一两个重点,他们就会懂。那些老板都很早起,且早上的时候才是他们最放轻松不会拒绝他人的时刻。所以我都早上5、6点起床,开始打到10、11点,因为那时后开始他们通常会开会,那就是我开始放松的时间了。

这样的方式让我轻松就拿到几个很大的客户。

重点是他们这些大人物,会很欣赏我们这些小喽啰跟他一样有很早起的精神(殊不知他是昨天晚上去夜店到早上都还没睡……),很多人还要约我一起去晨跑,跑一跑我又成交了一大笔。然后,我也会在周日办公室没人的时候,进去疯狂打一整天,因为那些大老板们都在等太太做头发,做指甲,有时候听到我的声音还觉得我是救星哇!

除了用这些聪明的方式以外,他还有“冒险但却谨慎评估过”的策略 ,例如那时候每一个业务背后都有很多产品可以卖,有基金、期货、股票等,但他从业绩挂零一个月后的第二天,决定只卖股票,不卖其他产品。所有人觉得他疯了,因为一个业务,当然拥有越多产品越好销售。但他以这个方试了半年,成为公司业绩成长幅度最快的业务。

他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标签,我选了股票专家作为我的个人品牌标签,不需要产品混淆我的定位,而且毕竟股票承载大多数人想要快速致富的期待,最容易有卖点。”

大家体会体会。

3、识己

有人来找我,希望我能介绍机会,我会问:“你有哪五项优点?从个性上、从专长上来说,各说五项来让我听听。说出来,这样我才敢介绍你给别人。”这个问题很小,却难倒很多人,平常没人这样问法,自己也就不曾好好想过,对不?

我这个严厉的问题,其实就是每一个年轻人的问题,你要是没一个专长,没有自傲的本事,你是站不出去的,就算给你一个位子,你也呆不久。

有次我参加一个座谈会,我一眼就看见一位年轻人很醒目,问了他的资历,他最后用很自信而不自傲的态度给我一句话:“我这一招,你也一定需要的。”我说:“我当然需要!”他告诉我:“你要排队,因为我手上有几个人比你早说了,我得先忙他们的。”

我一时无语。你真的有本事,就应该告诉我有哪些。 而且你要很有把握的告诉我“很少人会这招”,就算你这招不稀奇,到处有人会,最重要的是,你跟别人有何不同? 值得我挑你,非你不可?

假如你真的可以讲出五项,我还没有问完,请继续说你有哪五项缺点? 从个性上来说。

如果你自己都没搞清楚,怎能让自己明确的掌握住自己? 又休怪别人不了解你,然后怪别人老是格格不入,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对不?

其实一般人最常见的缺点有共同几项,只是程度大小不同,第一是“做错了不好意思认错”。不愿意认错而会拼命说理由,那是因为自己在被骂时,头脑还围绕在“过程”,一直在想“这是怎么发生的”,而没有去想“结果有多糟糕”,如果第一时间可以去想到“结果”而不是“过程” ,就会对于“造成别人的失望”有所愧疚,然后会“勇敢的认错与道歉”;如果一直没去思考结果,而把重心放在“奇怪?这是怎么发生的?”那就会一直解释“我没有啊!这不是我的错啊!”这就是心理上的问题。

一般人的第二缺点是“好逸恶劳”,我有很深的体验,很多年前我接到一家出版社的书记翻译工作,我基于赚钱的需求,觉得自己也算懂行,就爽快的答应了,高高兴兴的回家准备开工。

出版社给了我一本厚厚的原版书,看懂,翻译出来,再润色文字,做了三天,好难! 每天都搞到半夜两三点,眼睛都花了,越看越烦,后来干脆丢在一边,直到后来出版社来催,我说“能不能延迟一段时间,不然我不干了,实在完不成。”

出版社的总编辑很严肃的跟我说:“开什么玩笑?版权签了,就等着书出来,不然怎么跟版权放交代?”

我那时候傻傻的不敢再说,只好咬着牙继续干下去,后来终于完工,这证明人的潜力绝对是被逼出来的。

现在很多人年轻人被分配工作,觉得老板在利用他们,其实他的领导也许也可以完成工作,只是要让他们去尝试看看,一方面也给他们一点小收入,怎么误会老板在利用他们了?

一般人的第三个缺点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人的智慧,不是年纪问题,而是一种“知性、善解人意的敏感力”,有的人就没有将心比心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老是发生奇怪的行为,让自己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

看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没关系,就不要开口,静静观察,然后少说话,多听多看,然后与前辈检讨刚刚有何心得体会。

人生是无尽的学习,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是因为被纠正而被激励出来的,有很多年轻人太早当老板,而失去了很多被教导的机会,所以进步也停滞了,这很可惜!

于是第四个缺点是“容易放弃”。

人生不要总想着赢,要想着“不能输”。不求120分只求80分,但80分并不代表懈怠,而是学会把人生资源分配在整体的人生上。

很多人因为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想转行但发现知识极度欠缺,便早早放弃。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自学”的东西,往往学得比较好。

许多人自修自学出来的技艺,相当有机会比传统科班正统出身的还要厉害两倍,而时间又只花人家一半!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主要是心理因素。

有位文科背景的顶尖工业设计师朋友就透露,当她自修、自学工业设计的时候,她周边的那些学法律的、学财务的,学的都不是这个;因此,她一开始只是兴趣,碰一点点,但很快的就累积了一种神奇的“优越感”,加上机会,就让她越学越快。

既然自学这么强,当初念大学,是不是在浪费时间?不。就是因为有这些没兴趣的科系,反而让这个人,更加的珍惜那些不需要读讨厌东西的时光。白天要上讨厌的课,但更期待晚上,去自修那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白天要上讨厌的班,更期待晚上,去自修那个自己真正梦想的未来。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有这些没兴趣的专业,你的自修,就学得更好了!所以,一点也不奇怪,自修出来的能力,反而成为后来此人最强的能力。

自修,让自己觉得与众不同;而其他科目,则负责衬托,让自修的时间更加迷人。

4、说服

以前我老板找我组部门的时候,曾经和他一起面试新主管。

我们一共面试了两位新主管。

第一位,从一家很出名的公司出来,他说他曾经做过不少的丰功伟业,譬如办过那场活动、制作过这些网站,还发明了某某现在琅琅上口的关键字……

听完之后,老板问我,有什么问题?

我说,我没什么问题。心想,这个人实在是太强了!就他了吧!

不过,老板眯着眼,再看了一次对方的履历表,然后开始告诉对方,我们这个新的部门,打算做什么事、发展什么方向……

“这些新产品,很特别……”老板说。

不过,没等老板说完,这位应征者就说,“嗯,这个东西,我以前就做过了!”

老板再讲了另一样东西。

这位应征者也说:“这个东西,我以前也接触过。”

他不但举例,也详细说明,但因为我很了解我们公司做的东西,而应征者并没有这么了解,所以,随着老主管一直问、一直问,应征者一直答、一直答,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位应征者,竟然愈来愈像在“强辩”。

因为他虽然说他做过,但他口里讲出的东西,和我们做的事情差异很大。

但每件事他都仍然坚持要说他很厉害,他有经验,每件事他都做过,而且每件事都可以做得比我们原本做得还好!我其实很欣赏这位主管,但随我们老板愈问下去,我觉得他的面目愈来愈“狰狞”。

就这样,送出第一位,来了第二位应征的主管。

第二位主管,也是先讲自己的丰功伟业,曾经外派出国,曾经创下多少的业绩,也曾经创造过某品牌在前几年的辉煌……和第一位一样。

老板也是先问我,怎么样?

这一次,我就不敢先说话了。

我开始问她问题。

“你做过,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一种东西吗?”我问。

“嗯,没有。”她说:“请问那个东西是做什么的?”

我就解释给她听。然后再问她一次:“如何,类似这种东西,你以前有任何经验吗?”

她思考了一下。顿了大概5秒钟左右。相当久,显然她在思考、构筑这些东西。

“其实你刚刚讲的三件事,我大概只有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碰过,”她谨慎的说:“不过,第三件事我觉得也不难,因为我以前有过这样的训练且很有兴趣。”

我问,你确定吗?

她再想了一下,说:“有把握。”

面试结束后,老板问我,觉得哪一位比较好?

我知道我们老板在想什么,毫不犹豫的说:“第二位。”

老板继续问,为何第二位比较好?

我说,是因为她配合度较高,不像第一位,趾高气昂、拽到天上去了。

老板摇摇头:“不,很多人才都是很拽的,那代表他真的有一些能力。”

我继续说,因为她个性比较务实,不会浮夸的乱开支票,凡事都很谨慎。

“不,有些主管就是要冲,太务实的人无法成就大事业。”老主管反问我:“第二位难道只有不拽和不浮夸两个优点吗?”

我:……

老板说:“他们的差异,就在于……”

我洗耳恭听。

“第一位,一碰到事情,第一步,就忙着说服别人,”老板说:“这是当主管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让他无法走到下一步。”

“第二位,”老板继续说:“则懂得说服自己。她才可以和我们公司一起成长。”

为何有一些公司,到最后都沦为只会说、不会做、推来推去?就是因为,大家都自认为拥有很多的厉害的地方,每个人都摆出一副方方正正有菱有角的架势,想办法说服部属、同事、或老板,他真的很厉害。当每个人都摆出这样的姿态,人才无法融合,公司无法进步。

有一些人,虽然爬到很高、经验丰富,但他不会下意识的花时间“说服”其他人,而是花时间去“说服”他自己。

即便他加入一份新职务,也是先说服他自己,他需要融入这个新环境。

这点很有意思。

小时候念书,经常需要死背,我其实总是都能背得很好、练习得很好,但一考完,几乎就都忘光光了。

后来,碰到一门艰深的学科,我不再强迫自己硬学;第一件事,我会先想办法“说服自己”。

“这个以后会有帮助!”我和自己说:“学这个东西,我会有收获。”当我成功的说服自己了,我就可以顺利将它念得融会贯通。唯有说服自己,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那些只愿意说服别人、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人,若运气好,能在正确的时机说服别人,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理想家或创业家或超级业务员,但运气不够好,那就卡在职场中间,无法再上一层──他只愿意靠一张嘴再去说服别人,却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了!

最好的主管,不会想办法说服别人,而把时间省下来说服自己;这样,你的脸上不会溅满他的口水,而多了从心发出来的互映的光亮。

5、答案

最近和几位朋友聚餐,有一个朋友说,他又离职了。

大家觉得有点意外,半年前他刚得到这份工作时,记得他还告诉我们,这家公司很器重他过去的所学、经验,让他觉得发挥空间很大,当时大家都很羡慕他。没想到,半年后却要离职了?

“到底发生什么事?”众人问他:“老板没给你发挥空间吗?”

“唉,老板给的发挥空间真的很大,”朋友说:“不过,工作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做的。必须和好几个同事一起,才能设计出来,但,一起工作的同事,叫不动。”

原来,他以为可以一展长才的工作,需要同事一起配合才行。虽然老板放手让他去做,但他身为新主管,和旧同事还没打好关系,想做一些改变,却动不了!

“结果就是,”朋友继续说:“我一直加班、一直加班。”

因为那些同事没办法配合,他又想好好干一场,所以,有些不应该他来做的工作,变成他自己来做。

众人都这样劝他:“那应该会越来越好吧!都已经熬了半年了,别这么快放弃?”

“我还没讲完,”朋友说,“最令我沮丧的是,我虽然发挥空间大,却没有人事处理权。”

原来,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告诉他“你的发挥空间很大”的这个人,虽然给他发挥空间,却不帮他换人;这位朋友希望换掉原本的同事,换成和他同样想发挥、一展长才的人,主管却不允许。这位朋友后来健康出问题,只好递出辞呈。很可惜。因为这真的是一份空间很大的工作。

“没关系啦,你这么优秀,再去找下一个发挥空间大的工作吧!”我们笑着安慰他。

结果,这位朋友的答案,意想不到的坚定──“我不会再找所谓空间很大的工作了,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发挥性很大的工作!”

大家骇然望着他。

“因为,所谓发挥空间很大,只要有其他人就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人”能全部完成的工作,才是真正高发挥性的工作!”

这很有道理。原来,真正有发挥性的工作,是要自己一人就能做起来的,才叫做真正的发挥性。很多时候,并不是老板说说给你发挥空间就真的可以发挥的,别天真的搞错了──

譬如,有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像我朋友这个工作),受制于下属,不可能有多大发挥空间。

需要大量资本投资的、需要昂贵工具的,也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或者,需要目标配合的(譬如,商业分析的工作,要有好案子才能分析),也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程序员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一人就可以轻松的将一个新点子给做出来,直接可用。这才叫做真正的“发挥空间很大”。

这件小事,却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有一位女性朋友,30几岁了,父母一直催婚,她很烦恼。她说,“我并不是不想结婚,只是下不了决定。”

什么决定?没错,现在的她,一共有两个结婚对象!一位是毕业前就开始交往的男友,已经10年了,但这位男友已有多次劈腿记录,她每次狠下心,和他分手,过了几个月后又会回去找他;而她早就知道,他似乎越来越在意她,仿佛她消失了也没关系,但,她却无法没有他。她知道,这个男人虽然嘴上没承认,但种种迹象显示,他并不爱她。

10年就这样过了。大约一年前,经过长辈的介绍,她认识了一位条件也不差的男生,几次出来约会,男生猛烈追求,送花、送卡片……嘘寒问暖、样样不少,也展现出诚意,带她回家见亲人,更是在上星期某个朋友聚会中,竟然当众跪下来和她……求婚!

当时,碍于场面,她勉强答应了。回家以后,气愤自己太糊涂,没想清楚,两天来都没有接这位刚刚求婚的新男友的电话。于是某一天,这位女性朋友在一个公开场合,将她人生的困境,简化为一个非常直白的问题——“今天要结婚,你会找一个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

大家哗然。多么现实的问题啊!

有一位学妹抢先发言,嚷着:“当然是我爱的人啊,我无法接受和一个没感觉的对象结婚!”

一位刚度过结婚7周年的学姐,噗嗤笑了出来,冷冷的说:“等你结婚以后就了解了,再怎么样有感觉的人,结婚后都变成没感觉了。”

众人哄堂大笑。

学妹反驳:“可是选一个他爱你、你不爱他的人结婚,不会太自私了一点?”

有道理!有些人表达同意,纷纷说这样是不是等于“骗婚”,宁可不要结婚算了?此时,餐厅的胖老板听到了我们的争执,凑过来也发表了他的高见——

“哎,看看我,”他操着浓厚口音,大声起来:“和我老婆已经结婚了三十年了。”

大家看着胖老板那一脸满足。

“我爱她,她也爱我,所以你难道不能找一个‘你爱他、他也爱你’的对象结婚吗?”

大家一边觉得肉麻恶心,一边也有人表达赞同,对啊,要这位女性朋友再等一下,不要急着选。

所以,这段讨论就这样结束,没有结论。但是你知道吗?或许在场的朋友们没有答案,但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甚至从一开始,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表面看起来,这个女性朋友,现在遭遇了困境,但因为以前她曾经用十年来选择了一个她爱而对方不爱她的家伙,这表示未来的十年她依然会继续倾向找一个她爱的对象。

这是一个习惯。一种性格。

有的人一直以来会听自己的声音,一直只去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她不只用这样的坚持去找伴侣,也用这样的坚持找工作、找主管、找合作伙伴,甚至用这样的方式决定要不要和邻居打招呼、要不要和超市店员说话。

而有的人比较辛苦,习惯了追求“被爱”,因此她会倾向去找“爱我的人”,因此,每个人对她的差别在于对她好或不好。她很敏感,只要对她不好立刻甩掉,直到找到一个真正对她最好的伴侣、邻居、公司、工作……才会停止,也因此她的身边都是很照顾她、很友好她的人。

所以重点在于,爱我的人 vs 我爱的人,两者皆好。因为我们很有可能都已经定型,只会寻找其中一种,没办法改了。它不是困境,分明是命运。而重点则是之后的“经营”,让生命一切顺自己习惯的方式走。

或许,那位胖老板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或许,觉得发挥空间不大的人,注定早晚的结局要么是创业,要么是失业。

6、代沟

很多朋友现在做到主管或自己开公司,常常听到的是:“现在的90后很难管!”“现在90后定性差”“现在年轻人在想什么我们都不懂!”

想一想,这个趋势很令人惊讶,我们这群公司主流人不过也是30几岁、40几岁而已,就已经认为这些只年轻10几年的年轻人有如另一个世界的人。于是,出现了很多非90后写的,探讨90后思想的文章。

事情有那么复杂吗?请看一位母亲和她小孩的对话:

仔:我可以去杀人吗?

母:杀几个就好。

仔:好。

母:得饶人处且饶人。

仔:呵呵。

母:尽量不要用刀子。

仔:呵呵。

现在有的少年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枪战游戏,但市面上真正流行枪战游戏都还好,没有脑浆四溢、断头断臂的。这样的母亲,已经算是非常开明。即便没有拥有同样的思考方式,其实这就足够了。

游戏,不仅仅影响到幼儿,也影响到老年人。在卖场曾经碰到一位大妈在问手机上有什么游戏。大妈说每天广场舞以后家人会去吃夜宵,在旁边等烧烤的时候很无聊,可以玩手机里的游戏。有人居然在为烧烤时如何打发时间做准备,十年前来看,也算是奇事一桩。

这个时代是很奇特的时代,所用、所听和所玩的都已经是在过去想来只有外星人才会有的。每五年就是一个世代,就会有代沟,这是实情。既然如此,反正都是小时代,也不用太刻意要跟上时代,太累人了。现在是五年,难保以后不是每隔一年就会产生代沟。没跟上也好,听不懂也好,能接受,能理解最重要。

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只要在职场当中,最想得到的东西,都是维持竞争力。只不过70后可能想的是在原公司升迁,80后想的是在下一家公司换到更好的薪水,90后想的或许是可以最终创业要么存点钱去做点比较酷的事情。

现在的职场既然“跨时代”,就应该好好利用。过去都是由资深的带资浅的,资浅的向资深的认师父,都是师父在带徒弟,没听过徒弟也能反过来教师父。但现在变了,因为90后极熟练的互联网化、平等化、多元化的思维,应该想办法让它传承给老一代的人,而老一代的人也可以继续将这个业界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的人。

以前的职场只有两个派别,一个叫“老人”,一个叫“新人”。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如今在老人和新人中间,就像三明治一样早就多出了好几层,上层的看不起下层,30岁的觉得20岁迷恋的那些东西都是幼稚兼神经。我们倒并不需要也迷恋,只是要讲出一个道理,年轻人迷的是什么?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30岁已经讲不出来了。

40岁更讲不出来。

每一个世代,真的都有可以当老师的地方。让一个30岁的人去拜20岁的人为师,失的是面子,赢的是里子,因为90后自我主义很强,一进公司,事实上自己早有一套想法,当他有机会变“老师”,也更了解到学习的重要。也就是说,老人先拜了师,年轻人也更看到老人也有学习之处。

90后拥有真正的价值,是未来明日职场的价值。任何年轻的行业,向资深人士挖宝不见得挖得到什么新鲜物,现在,要向年轻人挖宝。

挖到宝,也挖到了心。

不懂90后的领导者,只是会不断设定各种闹钟,让底下的员工,几月几日必须做什么、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又必须完成什么。

完成之后,也就只是“完成”。

而领悟到诀窍的领导者,则永远不让闹钟响。没有闹钟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做更好、做更好。其实本来就有闹钟,只是老板从来不让它响。

有位父亲分享他如何叫孩子起床,很有意思——

“闹钟响了,再睡五分钟!”爸爸说。

五分钟还没到,闹钟都还没响第二次,这位爸爸又到床边,提醒一下小孩。

“还有四分钟哦!”

小孩翻了翻身,哀鸣。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走到床边。

“还有三分钟哦!”

过会又走到床边。

“还有两分钟!”

其实五分钟早就到了,但闹钟并没有响过。因为,这位爸爸故意让它永远不会响第二次。

“还有一分30秒!”

这时候孩子已经自己起床了!

这位爸爸说,闹钟不响,在孩子的心中,他是“自己”起床的,而不是“闹钟逼他”起床的。这样做,让孩子养成以后事先做完、主动做完、而且得到成就感的好习惯。于是,孩子会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动自发的好小孩!在每一次痛苦的起床之后,更确认自己是一个自动的好小孩。这股自信,会陪伴他的人生。

永远不让闹钟响,让对方觉得是自己主动去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别人逼的。这个方式,是管理90后最上乘的艺术,只是,有几个老板会懂?

7、地位

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做“人微言轻”。

在任何互动中,权力较大者专注于注视他人的程度皆低于其他人,同时也有更多打断别人说话或独占谈话时间的倾向。如果你有在看电视新闻或电视辩论的话,相信你已经看过非常多次这样的状况了。权力与地位是相对的,根据你与谁接触而定。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官员揣摩上意很厉害,却常常感受不到百姓的痛苦。

于是大家学到一件事情:所谓伟大的创见或革新是那些大人物的事,反正我“人微言轻”,发挥不了什么影响力的,只能继续随波逐流。

然而,所有对人类影响重大创新与创见,从来都不是由上而下产生的,往往都是由下而上慢慢建构形成的。四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人物:达尔文、马克思、佛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都是学者而非学界人士。在组织机关下,很难真正做出不朽的作品来,自古皆然。

所以,如果你有个酷毙了的点子,全世界最糟糕、最浪费时间的事,莫过于试着向别人,尤其是被你地位高的人“推销”你的想法。这么做只会让你看到,自己在体制内是多么人微言轻。

上司,就是非常熟悉组织里正统的办事规则,然后遵守那套规则获得升迁的人。换句话说,组织派这些人来捍卫过去。牛逼的新想法,天生就是与正统办事规矩唱反调,就是直接攻击今日当权者神圣不可轻犯的权威。

所以,人微言轻反而是你由下而上发挥影响力的最大助力。它通常是来自老板管不到的工作范围,也就是说,既然他们看不到,当然也就扯不了后腿。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是也,大老板们每秒钟几十万上下,哪有时间管小人物,而这就是权力所在。

事实上,就算哪位有智慧的高管想要改变,反而会显得绑手绑脚施展不开,因为当你是众所瞩目的焦点时,每个人都会用显微镜观察你的小动作,你连一点尝试错误的空间都没有,更不用说还要讨好各持不同意见的阵营。如果你是小人物,便可以在所有交办工作中自由发挥,尽情移山倒海扭转乾坤,上边完全看不到你在搞什么鬼。

既然如此,所谓的“烂差事”就是你尽情挥洒的最佳舞台。你可以自告奋勇的接下和工作无关、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老板丝毫不在意的烂差事,例如员工聚餐、出游、生日派对……或某些不属于任何人工作的行政流程改善计划。

但是,千万要忍住!在你的点子具体可行之前,最好都待在雷达侦测范围之外,不要曝光。在组织权力中心,有趣的点子无可避免会沦为泛政治化而遭打压,所以离得越远越好。

同样地,人微言轻力量大的道理也不只运用在个人身上,在企业组织的层次也一样适用。规模小,不见得赢不了;后进者,不一定就吃亏。任何公司都可以用10大竞争策略直接挑战产业里的龙头老大:

◎【薄冰险境】千万别在巨人的地盘上对决,而是把巨人带到你选择的战场上,将对话转移到巨人不能或不想前往之地。在巨人收获不大、也少有时间经营的领域里争夺地盘。

◎【唯快不破】速度绝对不是抄捷径,而是快速整合、迅速行动,进而终结内部争论、付诸行动。只要你的速度比巨人快、更有机动性,就能胜过身陷于成功流沙里的巨人。

◎【笑到最后】让巨人花钱提高用户兴趣,你只要在用户下定决心、准备购买前的那一刻拦下顾客。切记,认知与兴趣并不等于购买,聪明的运作或品牌能善用巨人的投资,把用户掏出来的钱中途拦截到自己的口袋。

◎【小人之战】挑一场你必胜无疑的战争,向巨人宣战。即使身处弱势的立场,只要能善用杠杆施力,也能以小搏大、创造优势、扭转乾坤。

◎【胆大包天】运用智慧、结构、财务、逻辑或情绪上的优势,做出让巨人想都想不到的行动或巨人无法仿效的作为。记住,在巨人根本不想参赛的赛局里,勇于加码下注。

◎【催眠大师】超越“要花多少钱才能让用户掏钱”的思维。想办法丢出一个心理开关,启动用户的“购买键”。

◎【剑走偏锋】勇于不同、精益求精,创造有意义的区别,就能脱颖而出。让人注意到你的关键特色,强迫用户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让你和巨人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抢滩登陆】在第一线让用户注意到你的存在,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你可能是唯一和用户谈话的人、唯一预见顾用户需求的人、唯一告诉用户如何实现自我的人。

◎【奋力一击】聚焦在擅长的领域,集中火力发动猛攻。不要想在每个领域都能获胜,但是,你必须在关键领域里大获全胜。

◎【展现声势】当你比竞争对手更好时,别害羞,大声说出来!尽己所能充分善用竞争优势,用让人厌倦的执着,重击巨人的弱点,成为巨人不想面对的竞争对手。

当产业老大面对新兴品牌或是规模较小的竞争者时,如果赢了,其实对巨人没什么好处;但是,如果输了,事情可就严重了。对于巨人而言,失败是大灾难;对于新兴品牌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失去的,然而,一旦赢了,好处可多了。

我们非常乐于默默无闻,正因为我们不是名人,所以才能在网上批判或是大话,反正也不会有人来注意我们。对我们而言,人微言轻再好不过了,因为我们只想影响少数人,位高权重或高知名度对我们而言反而是一种阻碍。就像《天路历程》中真理剑客所说的:“我的剑留给能挥舞的人。”

8、挫折

虽然我没有拿的出手的创业经历分享,但依然经历了许多创业者走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段:穷逼

第一段生命旅程是“穷怕了”。毕业以后不务正业游荡了几年,毫无收入直到有一天发现口袋里一个铜板都没有了。就这么简单,所有虚无的人生观一秒钟烟消云散。逃避人生,还自认为老庄,绝对是一种虚妄。那些去了龙泉寺的师弟们,我倒是很理解他们,真正的大智慧可远观但不可亵玩焉。

接下来困厄的生活环境,却也意外奠定我什么都放的下的特点。借宿过同学家的地板,挤过研究生的上铺,住过筒子楼也住过地下室,一年搬了五次家。饥一顿饱一顿,吃过一个月的酱油伴挂面。这纯属无妄之灾,因为几年的封闭生活,毫无赚钱意识也不认识任何人,所以只能一步步走出来。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会了:“第一、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第二、感恩任何人的帮助”。“第三、再难也能活下去”。因此,当我后来面临创业抉择时,我一想到之前的经验,我也就没什么好怕的;既使创业失败了,最差、最差的状况,一定不会比身无分文的时候还糟。

第二段:学习

第二阶段的生命旅程是“社会求学阶段”;从上班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多看、多学。进入游戏行业以后,我把互联网上能找到的资料都看了一遍,甚至主动给国外的设计师写邮件交流。我知道这些对手头工作没有作用,但很清楚要的是“多看且争取更多学习的机会”。别的项目的情况,也会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在进入行业之前,我只玩过电脑游戏,为了了解游戏,迅速成为了全机种制霸,面对骨灰级玩家可以有了充分的交流话题;同样,之前连传奇都没有玩过,但进行业以后,通宵玩遍了各种网游。这些东西说起来都没有大的用处,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多学一点,只要肯做、就会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第三阶段:挫折

第三阶段的生命旅程是“创业初期的挫折”;挫败的经验却让我有了危机感,并更能掌握对“机会的敏锐度”。我在第一次创业之前在最大的游戏研发公司之一上班,产品是公司内成绩第三的产品。因为家庭原因,很轻松地离开了,在堪堪年终之前,也是期权兑现之前。鬼使神差地,居然选择了去创业。

工作的顺遂,让我以为创业很简单;殊不知我已经踏入另一个挫败开始。创业初期其实没有我想像的顺遂。我依旧很努力、具备肯学习的精神;不过当一个职员OK,当一位创业家就不一定能受到业界的肯定。回忆当时创业,投资人很直接问我:“哪个游戏是你做的?”尽管我回答,过去任职时曾参与过XXX,并反问:“你不把机会给我,我永远没有第一个产品。”对方只是微微一笑。

尽管我相当有心创业,却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尽管在不发工资的情况下找到了近十人,但有经验者聊聊无几。从刚开始坐飞机去邀请朋友到足足过去5个月的时间,一个像样的demo都做不出来。本来就单薄的家底连基本费用都扛不住。人员开始散去,投资杳无音信。到后来过日子。当时,真得快撑不下去了,最后已经是蒙头睡觉不愿意醒来面对。

可是,创业初期的挫折,使我有一种危机感,督促我找新的方向。这些经验一直影响我的生命历程,让我清楚意识幼稚和激情之间的差别。

回顾早年的一些经历,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认识自己!”只要了解自己、不断学习便能开创机会;认识自己的能力到哪里,才能避免我执。北极熊在北极很厉害,但是到赤道就变狗熊。换言之,我们要敏锐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的脉络;那么,你这颗“明珠”即使从粪坑里拿出来依然闪耀;同样地,若你这颗石头不努力学习孕育,再怎么研磨,终究是石头、也不会具有价值。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读书的时候,你知道第二名的更上一层,当然就是第一名。但“你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却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是……更高的头衔吗?还是更高的薪水?或是更轻松、更闲的养老职位?或工作根本不重要,重要是生活?听起来,好像我们的选择更多了,但事实上我们失去了目标。成年人,渐渐的,没有什么好比的,这时候每个人追求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好消息是,你可以选择你想追求的东西。坏消息是,大多数的人也“失去”了想要追求的东西。上班族之所以不快乐,压力、加班、斗争、钱不够、和女友/男友吵架……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而已,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怕很多人都已经回答不出“你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才是不快乐的主因。

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换工作,追求满意的工作。常换工作,可能是因为太伤心,或是因为太贪心,总之,一定有足够的自信去想像下一个工作会更好,才敢换工作。但完美的事情我们永远都追不到!我们在追梦的时候,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不断的追梦,就表示我们也是一直在扑空;我们自以为追梦少年多么浪漫,但大大忽略这过程中不断的扑空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这种不断而来的挫折感,让自己的伤心,默默的开始累积下去,随着你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在你身后累积成一股庞大的怨气。最可怕的,在于人们对梦想有不同程度的“毅力”去追逐。越是正面乐观的人,“毅力”就越大,直到弹尽粮绝、没有力气为止。

这简直就是“乐观撞墙循环”,乐观的人看不到,反而只有以下两种人看得到:

第一种人:本身悲观的人,一开始就猜到。

第二种人:已经成功的离开这个循环,不需要在其中继续换的人,回过头来才看到。

请注意,如果将以上的“工作”二字,替换成“爱情”二字,也是一样的道理。许多朋友,对象一换再换,在某程度上表示他/她有足够的自信,但也因此反而一直定不下来。换句话说,就和换工作一样,对未来未发生的事情过于乐观,一直不满意现在这一位。永无止境的追寻,耐心也在默默的损耗当中。可怕的是,如果此人真的太有信心?那么他会更无止境的去折腾,直到那种挫折感已经大到无法避免,他才转头一看,发现身边的人每一个人都比他快乐,而他原本是最乐观、最阳光、最有未来的,最后他却是最落魄的!

也许你认为自己已经尝过了许多挫折,但很可能你还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明确目标,只是在“自寻”挫折。鸡汤的价值,就像让你习惯性叼根烟,却不点燃它,把致命的东西挂在嘴上,却不给它伤害你的能量。前提是你喝下去并且消化成了营养。

或许当你收回一点点被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予你的盲目乐观,反而能找回本来应得的幸福与快乐。

9、自恋

很多人在受到“伤害”后会发出愤怒的情绪,但在愤怒的背后,总是含有自怨自艾、自怜自恋。

平常我们对于皮外伤的处理,很可能是草率地消毒伤口,即不去管它。在情绪上的处理也常常如出一辙,忽略自己受伤害时真正的感觉,不自觉地继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并发出:“我受伤了,你来哄哄我吧!”的讯息。

有的人相聚论道,交换情报,互较实力,既为敌又为友,合作又竞争,为的是“磨锐”;有的人相约取暖,互相抱怨,偶而出卖,既温暖又空虚,相怜也相贬,为的是“安慰”。

我有一个很优秀、出色的大学同学,大二失恋,一直到毕业三年时间,却始终没有从失恋的情境中走出来,还好他并没有得忧郁症,只是一直处于失恋的状态。有一次我问了他一句话:“你想想看失恋三年来,得到什么好处?”他非常惊讶地否认,失恋哪来的好处,尽是坏处。

我告诉他,失恋一定会为带来某些好处,否则他不会陷在里面三年走不出来。她想了想,承认在扮演“失恋者”角色的三年里,可以在酒后尽情发泄没有顾虑,周遭的朋友怕他无聊,也经常约他,所有人的关心都涌来。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虚假、操弄的一部分。我们常因为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冲突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受伤时,就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们。于是,我们想办法替自己疗伤,将所有的情绪都发泄给外界,把同情花在自己身上,一点都不感到虚妄。其实这也算是好处,只是我们不自觉。

我们很容易在冲突中学会扮演失败者或受害者的角色,然后在角色里占尽所有的好处。表面上,好像得到不少好处,实际上,我们却没从中获得成长。人常常扮演这样的角色,沉浸于自怜自艾的情绪中,表现于外在就像受害者。当对方用不符合我们期待的方式对待,就忘掉一切自己可能的差错,高调地发着脾气,甚至理直气壮地认为一定要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受害者去伤害对方,认为这是自卫,是为了要保护自己,是对方逼得我们没有办法,只好出手反击,所以攻击别人时更加名正言顺了。可是冷静想想,此时说出来的话伤人很深,自己也未必好过。

如果可以清楚认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从此不想再扮演受害者角色时,我们才有可能从固定模式中走出来。但是,这需要勇气,因为模式的背后是一个很大的承担。换句话说,生命是属于自己,要如何过日子,其实别人左右不了我们,只有自己能左右。如果自己选择扮演被害者的角色,别人也拿我们没办法。所以,我们必须要反问自己,要不要这样继续下去?如果不要的话,只有拿出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来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感觉不灵敏,对于别人的反应,自然就会用受害者或是既有的模式去解读。当用这样的角度去解读感觉时,很可能就已进入负面思考的模式中。此时,就算表面上没有发生任何冲突,其实心里已产生疙瘩。所以,要脱离被害者的角色,很重要的是,不但要“拥有”感觉,更要了解该如何“解读”感觉。

其实,“受害者”的角色只是跟自己玩游戏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反其道而行,先去解开问题的关键:“我们拥有真正的感觉吗?又该如何解读自己的感觉呢?”

挫折能带来什么?比如失恋,比如被炒鱿鱼,当你还期待着自己在襁褓中等着被喂奶的时候,结果突然被无情得甩了出来。你肆无忌惮得表达你的看法,期待得到无条件认同和镜映的时候,没想到对方却抛来不同的看法甚至沉默。 你觉得你一览众山小,群臣无条件呼应的时候,却发现没了你,被人照样运转,甚至更好。从年少轻狂到平凡之路,就是一个人的自恋不断被挫败的过程。这个世界并不会围绕你转动,别人也不是你手里的鞭子,熙熙攘攘,沧海一粟,当你刚出门准备迎接聚光灯的时候,却无奈现实对你说:让一让,闪一闪,去做最后一排。当你准备让大家追随你大干一笔,无法接受老板把你辞掉,埋怨着自己怀才不遇。带着这份自恋的优越,只是在稳固自己自恋式的强大想象而已。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区区二十字,往往需要二十年的洗炼。你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你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心性”成长,唯有反求诸己。如此一来我们便会发现,当自己能够成长时,周围的人也会因而受益;当他人受益时,自己自然也会有所成长。当注意力都回到自己身上时,便要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念头是这样子?”并不停地去找自己那个胡思乱想的源头,慢慢地开始注意到原本的模式:自以为是、倔强、不肯认输、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时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大,希望是“受害者”的自己是这么大,然后开始一点一滴地去反省、整理自己,渐渐地,才真正知道何谓安定。

现代人最不缺的是热闹,最缺的是独处。只有独处时,方能观照到内心,看见自己的内在,并一步步整理自己。

面对最浮躁、沉重、虚伪、假道学的世界,应该要以最轻盈、冷冽、犀利的态度批判。“刻意假装拥有某些特质,比真正拥有该特质更显荒谬可笑。”福柯所写下的,是如你我的世人在表象底下难以承认的永恒真实人性。

10、未来

有人问我:“你说了很多内容都是跟创业相关。可是若我未来没有打算创业,有没有什么合适我一个上班族的策略?”

无论你打算创业、或是打算待在大公司中,都需要自我强化。唯一的问题,只是大公司中任一职位的保障度可能越来越低,所以必须增加自我竞争力,让自己被别人需要。 而这概念并不需要自己创业。

我又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他回答我说他在一个中型的游戏公司担任财务,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工作。因为公司分工很细,他只有机会接触自己手上的一块。

我就跟他讲了一遍“工匠”的概念,毕竟财务也是有机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工匠的。或者多接触一些其他部门,最终发展成为CFO也不一定。然后我问他有没有部门内轮调的可能?他说公司没有这样的机制,要接触更广的业务似乎是很困难。

于是我再问:“那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处理公司某个完整流程,比方说跑国税局、准备财报、报税等等去了别的公司也适用的事情?还是只是处理公司中某种特定传票、盖印章、准备某个表单,公司大流程的某一细碎工作?万一哪天公司变动不需要你了,或是公司倒掉了,别的公司也做一样的事情吗?它们会需要你的技能吗?”

他说是后者,只是处理公司特定流程中的一个步骤,而且这工作非常小,又是针对公司业务所设计,去别的行业应该不是这样做事情。

我就问他,难道没有考虑跳到其他公司?

他露出犹豫的表情……

我话锋一转又问他:“那我再问你,想想你目前的主管,十年后若你升迁到他那位置,他现在做的事情是你想做的吗?”

他马上回答:“我们公司很扁平。我的上面就是部门经理,然后就是大老板了。公司上层流动很慢,都是老人了,几年内我是绝对不太可能升上去的。”

我说:“那二十年吧! 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后,假设你愿意待的久,或许有一天你会升上去。只是,你会想变成他那样吗?你会羡慕他现在的工作吗?你若得到他的位置,你会觉得满足与快乐吗?”

他想了想,对我说:“不会……”

我继续追问:“你好像还很年轻,最起码还有机会要工作四十年。你觉得你们公司能维持现况四十年不变吗?”

他说,对此没把握。

我说:“那你该小心了!用投资来比喻,你现在陷在一个风险无限,但是获利有限的投资项目里。你想想看,你持续安分守己的待在这里,把时间投资在这职位上,将来最好的报酬已经看得到,就是得到你现在主管的位置。可是那工作内容你既不喜欢,薪水似乎也没高到让你满意。所以最好的结果完全不吸引人。可是相反的,如果未来有任何时间经济大势不好、公司经营不善、老板打算把公司卖掉、老板打算搬去别的地方、业务萎缩等等等的理由,都将会让你失去一切。而且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对你而言可说是毁灭性的!因为你只是公司特殊规格的螺丝钉,出去别的地方还根本用不上,积累的经验对别的公司而言跟毫无经验的新人完全没有不同。所以很显然你不该继续下去。 要么换去一个能接触更多事务的部门,不然就该想想是否要换个地方。总而言之,我鼓励你该现在好好思索一下,要做什么变动趁早做。不然安逸越久你会越不想动,也越不敢动,就只能每天祷告公司不会倒、公司不会抛下我。”

其实一直以来,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问过我:“你觉得我去做某某事好不好”?

我毕竟没办法未卜先知,他们个人的细微状况也不清楚,所以很难直接给好或不好的解答。只能建议对方“理性”的重新分析一下。为何强调“理性”呢?实在是太多人“过度放大收益”,甚至对这收益放入太多的“想像”与“期待”,然而对于将来可能要承担的风险又想的太少。

大部分人在工作不满意情况下仍迟疑不动的原因,在于常会自我安慰:“事情应该会慢慢不同的吧。反正现在工作还没什么问题,我就再看看好了。万一状况真的不好,我再来想办法应该还来得及”。

但这就跟散户买股票一样,明明股票一路走低,公司财报也不见起色,很多人却还是期待“既然都跌这么久了,或许哪天会突然出个好消息而反转”,于是不断把钱投入逢低摊平,甚至越跌越买还借钱来买,就一心期待有奇迹发生。

有人会说:“我只是继续待在目前的环境并没有加码啊,跟散户投资股票还是不同!” 但人生的每一选择中我们其实都投资了时间,持续不变动就表示你持续在那选项上加码投入时间。 在一个未来已经很难看到有收益的选项中投注时间,怎么样都很难称的上是理性。 这样确实就是在赌博了。当然,我也不是说人不该赌博。 就像买彩票付出的代价不高,而且很明确。 风险有限、报酬无限,那小赌怡情倒是无妨。

可是很多人生选择,若现在已经发现未来赌赢的收益将微不足道,但过程要承担的代价并不小,那这赌博不就不成比例了? 此外,代价还不单单只是考虑直接投入的金钱与时间,连机会成本也得想清楚。 对这位年轻人而言,待在一个收益有限的地方不单单只是付出时间,甚至还有别处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些也都得考虑进去,细算算其实会发现成本往往非常高。

当然,没人说你不能去赌不确定性,搞不好公司哪天被大公司收购他会变成大公司的财务经理。只是这机率到底有多高? 自己是否能做些什么促成这事情发生? 还是只是一个毫无理由的期待? 如果自己无法做些什么来促成那可能性,目前又看不出那种极端状况发生的征兆,那最后失望的机率通常是极大的……

所以在选择任何选项前,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收益及其机率”,“风险及其机率”,四个要素都考虑过,这才是正确且理性的决策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在30岁前,不用在意和同辈比高薪,反倒应该尽量让自己进更好的公司,把自己的能力圈和眼界扩大,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都好。如果把职场也看做一个竞赛,就规则来看,它其实比较类似拳击或跆拳道这类搏击运动,而不是比分数的射箭游戏。能在拳击场上拿到冠军,代表这名选手在所属的“量级”中是最强的,不同量级的人基本上不会相互竞争。所以多数选手在比赛前都会节食,让自己的体重尽量减轻,以分配到比较低的量级,增加自己的优势。想要在这类游戏中拔得头筹,应该要取得区域内的“相对优势”,而不是努力“跨越门槛”。这也正是职场的游戏规则。

其中便涉及到深度与广度的概念。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减小。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如果你能在30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几乎一半的同龄人更有竞争力了。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机会上有着实质上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 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

需要提醒的是,别太早提升广度。 如果一只脚没站稳,却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经验时,往往会造成后面工作的妨害。

所谓30岁只是我的比喻,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自己的计划表。至于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将军、升总裁,人生才叫做成功?当然不是,“工作”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家庭幸福和自我成长绝对是更重要的事。但既然我们多数人无法摆脱职场,甚至一生都得投入很大比重的时间精力在工作上,我们就该试着弄清楚这套游戏规则,让自己取得更有利的位置,获得更多人生的自由。

11、结语:重新出发

《人生五章》

——Portia Nelson

第一章

我走在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掉进去了

我很迷惘⋯⋯我好无助

那根本不是我的错误呀

我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找到出路

第二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假装没看到它

我又掉进去了

我无法相信 我竟会掉到同样的地方

但那不是我的错误呀

我仍然花了好多时间才找到出口

第三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看到它在那里

我仍然掉了进去…那是一种惯性

我睁大了眼睛

我知道我在哪里了

也知道那是我的错误

我立刻就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从旁边绕过去 避开它了

第五章

我改走另外一条街

当我看到美国作家Portia Nelson这首动人的诗作时,心里被深深的撞击,看似平淡的文字却余韵悠长,让我几乎落泪。

出神时会想起自己年少时的光景,若是能回得去,大部分人都会很愿意回到那个时光里。而今执念的地方越来越多,尤其身为男子,在如今这个年纪倘若没有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时不时便食不甘味,虽然也会恨恨地去抱怨几句,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消磨了志气。

其实且不说成功定义的多种多样,大部分人到了一定年纪早就明白了什么是自己应该去争取,而什么又该是自己放弃的。偏偏过去投入的也多,爱的那份感觉更像是“过去那么努力付出的自己”而非成功本身。追逐的目标也忽远忽近,知道每天都要奋进却说不清自己想要的物事究竟为何:每天大老远的奔波为的可不只是带着一份薪水回家而已!

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积累起自己一万小时的经验,用自己对工作细节的准确把握使自己工作体面,回报丰厚。在空闲的时间他们生活中产,收获了旁人艳羡。或者是心怀理想,只要衣食饱暖,他们便愿意去做一切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事,比如北漂寻梦的年轻人,也许是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也许是一个商演一展歌喉的机会,对他们来说,首先对自己的天分深信不疑,加之刻苦耐劳,更寄望于一朝成名天下知之后的回报。

就像《艺术家》里的女主角一样,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机制已经成立,而总有人会中大奖,所以总有人前赴后继,就好像城市里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命不凡的感觉一样。

这样的认知失衡很容易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因为我们不再是茹毛饮血的个体,我们几乎可以随着科技做到过往完全不可能想象的事情,而依赖着科技产品,我们的感知能力都得到了延伸,渐渐觉得这一切都是个体所能做到的。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悬崖峭壁上一跃而下而毫发无伤,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意地将一个信息传到千里之外而无需像周幽王博美人一笑而国破身亡——要知道你如果不拿起手机回复女朋友发给你的微信的话才真的有可能要你的老命。这种天长日久的移情,慢慢使得我们内心不自觉地膨胀,开始认为自己在这第一视角的世界中是唯我独尊,就好像我们老祖宗认为我们一直是天朝上国一样。

当然还有一类人他追求的东西比较简单,不管你怎么去划分他的需求层次,概括起来无非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坦白说价值观念如果不同不在一个体系之中会很难评价,但是毫无疑问这其中也会有人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即便是闭着眼睛选一条路,小概率事件依然意味着有发生的可能。

于是我们试图把兴趣和赚钱结合起来的人更容易首鼠两端。只追求财富显然不是我们能说服自己去努力的方向,没有那种强烈的欲念本身就很难成事,同时你又受到现实的打压,最最要命的便是我们只会盯着那些在自家的果园里开始收获的人。想要不推倒重来去追求捷径很难,因为在你犹豫的当下无数人在干你还没有下决心去干的事情,他们之中很多都成功了。当你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如同在股票市场中接了最后一棒。如果上来就抛弃自己过去的坚持,又是一件前景明晦不定的事情。而且这又算什么?经济学已经归纳了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些词,每每的衡量都会让人有种长夜痛哭的冲动。

如果还想有所作为,那么想想自己希望达到的事业的上限与下限:一个是我们的人生顶点,一个是我们的安全红线。这样你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成功区间,加以标注后我们便容易找到自己所能承受和欣赏的范围。

年过三十,重新出发。

最后,将人生五章的原文附贴于下,供朋友们欣赏。

《Autobiography in five short chapters》

By Portia Nelson

CHAPTER ONE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fall in

I am lost … I am helpless

It isn't my fault

It takes forever to find a way out

CHAPTER TWO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fall in

I pretend I don’t see it

I Fall in again

I can’t believe I am in the same place

But isn't my fault

It still takes a long time to get out

CHAPTER THERE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see it there

I still fall in ……..It’s a habit

My eyes are open

I know where I am

It is my fault

I got out immediately

CHAPTER FOUR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walk around it

CHAPTER FIVE

I walk down another street

三、知心大叔的回复

作为从来没有做过职场规划的大叔,总能收到很多关于职场询问的私信。这类问题其实我在文章中已经提了一次又一次,归结起来就是——只要方向对,绕点远没什么;如果没下海,永远不会游。但多数人还是摆脱不了“恐惧”。

那我就装作知心大叔的样子,再统一回复关于职场选择的问题,下次如果再问的话我就变身牛夫人了。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想当然,选对好的公司就能平步青云,选错了万劫不复,这是新人最常见的执念。但回忆一下,小时候,父母是不是对你说,只要考了100分,你就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了?于是……你蛮拼的了。或者你在大学里,看见每天早睡早起的学霸是否也隐约觉得早睡早起的人都是精英?然而TED Talks的演讲者,神经科学家Russell Foster的话总可以相信吧?“早睡早起让人健康、富有、有智慧?嗯,这错得可离谱了 。没有证据显示早睡早起可以让你更富有,在社会地位上也没有差别。依我的经验,早起和晚起人的差别只是那些早起的人会沾沾自喜。”

就像私信所说,“这些人脉关系是否有助于进入名企?”,要我说,当然有助于。但进入名企的意义为何?脸上有光或是追求待遇?长远发展还是短期跳板?没有目的的选择不啻于没有做过选择。

不过对于我来说,我认同马云说的,“这世界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关系。”

我能够理解刚上班的人总是会害怕“ 这个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没有真正接触之前,永远不知道那件事情或工作是不是自己喜爱的。就像喜欢一个女生,但没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所以既然有机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跟一家公司“交往”,Why not give it a try?

选择公司和“你怎么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对象?”一样,遇到才会知道。当你遇到了,你会知道你“想要”做这件事情。如果你“想要”的程度够强烈,任何事情你都有办法去做,但不代表你一定会成功。这跟谈恋爱一样,在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但如果对于一个女孩或是一件事情你连幻想都不会去做的话,那又哪来的动力说服自己要去追她或是追梦呢?

当你喜欢一个女孩子,你随时随地都想要跟他在一起。此刻,我想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在意周围有多么羡慕你或是批评。如果在意,那代表你不是喜欢他这一个人,而是喜欢她所带来的价值(身材,脸孔,名声,利益等)。而这个也是大部份的人向往名企,高薪资,可以有车有房等等“成功”的工作。

也许你确实一时冲动进入一家公司,而一两年后想法跟现在一定会有差别,这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就先全心全意投入,之后等时机到了,你所在的环境和拥有的经验自然就会告诉你自己想要什么了。

这世界是存在地心引力的,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架飞机,只想维持在空中平稳不动,也得持续努力来对抗地心引力,否则就会逐渐下坠。“选对就有了一切”的心态只会让你收起了油门,引擎熄火,在抵达目的地之前跌个踉跄。

中国人的教育都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点”,却很少强调“追寻长远的目标”。中学开始学英文,于是家长就急忙送小学生去英文补习班,这不但短视,还有点投机的味道。这种策略隐含一个假设,人生就是百米短跑赛,你比别人先偷跑个几秒,当然会先达到目标!但问题是,人生其实经历数十寒暑,更像长跑而非短跑……此处省去一万字,不想写下去变成网络段子。

我认为如果有机会,任何人都应该体验与日本或德国人共事的机会。我们常说这两个民族很机械无趣,但更精准的说法,其实是他们设定的终点与我们不同。我们很多开发者的目标就是准时完工并且赚钱,所以一开始大家就抢快开工,想尽办法让人员设备越早到位越好,逻辑很简单,越早开始,越早完成。但日本团队不同,开工数周,多数的工程师仍在办公室里进行规划、计算、模拟。他们当然也希望如期如预算完工,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过程中若是出现人为疏忽再来弥补,这是难以忍受的不专业行为。所以他们宁可多花时间在准备阶段,把每个步骤确认清楚,就像导演等演员把剧本都背熟了,再喊开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做游戏的团队只有在前一两个月进度超前,后面就因为不断改正、重工,导致进度落后。

刚学开车的人,眼睛总是紧盯着马路上的标线,车子却总是开不直。教练一定会提醒你,开车时要望向远方的固定目标,若只盯着车头前方的标线,是一定开不直的!就像优秀的学生不会只看考试分数,而会思考未来的学习方向;优秀的专业人士也不会只看薪资福利,而会思考自己的市场价值。

为什么“我应不应该选择XX”这种问题亘古不绝,因为我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压力甚至于恐慌。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年轻人对于未来的不安而烦恼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三四十岁的人也同样会有这样的压力,只是在意的点不同罢了。

“确定性”无时无刻影响我们的工作以及生活,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我们知道天不会塌,2014什么也没有发生,世界上没有巨人,即便有,也跑不进城墙,所以我们可以专注在工作、学业以及生活。人人都想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好的。想确定自己买的股票会涨,在新工作上有一番作为,选择的对象是灵魂伴侣。最好是可以看见未来,知道何时何处何事会发生,人生就可以无忧无虑。

但如果所有事物都确定,那人活着也没什么乐趣了。赌博会上瘾不是因为赢钱,而是“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兴奋。如果你知道每场必赢,那赌博对你而言只是跟呼吸一样,既不会兴奋,也不会快乐。谈恋爱或做爱也是一样。似乎就在眼前,却捉摸不定,似乎看得到,但若隐若现的那种不确定性也是使得令人兴奋的原因。因为不确定,所以会想尽办法去追。因为不确定,所以会发挥想像力去妄想。

我们需要“确定”维持稳定的心态来过生活;

但也需要“不确定”来让人生更加充实精彩。

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生活在杜绝“不确定”的生活,但也因为如此,才有改变世界的人。或许“这个职业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这样的疑问,并不是什么可以改变世界般的伟大问题,但如果它是一个“疑问”,为何不花点时间去找到答案呢?只要全心全意投入,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让自己可以走下一步或是更上一层楼。

四、要有爱

每天都能接触到成功的、不成功的;年轻或年长;青涩或成熟的创业者,通常我并不期待能产生什么业务联系,而更希望产生交流,互换感受。这就像我写的东西并不是为了教育或是辅助,而是希望透过文字与你对话。“你的文章太棒了”或是“你的文章太烂了”并不是我期待的回馈。

同样,如果我遇到挫折状态很差,也不喜欢别人抱着我说:“没事了!不要难过,我了解你的感受。”如何没事?你又不是我,你又如何能了解我此刻的感觉?安慰的本质是陪伴,不一定是感同身受。

知乎自选集上线以后,有人评价为鸡汤,让我有点尴尬,因为在我看来,内容中隐含透露的负能量甚多,和“鸡汤”还是有些差距。所以我决定抒发一篇真正的鸡汤,动于心止于情的鸡汤。

1、爱,就做。

在年轻的时候,我知晓了自己的某些特质。例如说某些弱点,比如体质,我的耐力、爆发力、柔韧度通通很差。而且,我也颇不擅长并行处理繁杂的细碎事务。但我知道自己也有擅长的事。我擅长理解复杂的情况、整理各种资讯,找寻可能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方案思考。

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对某些事情,比较有感觉,做起来比较快,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这样。背后的原因也许很复杂。有些可能是生来如此,真正的决定于遗传和 DNA。另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因为早年的经验、教育、训练,影响了脑部、神经、身体的发展,错过了早年的培育,后来就难以学习。例如,世界上几乎没有技术一流的小提琴家,是在二十岁之后才开始学琴。也几乎没有人,是从二十岁后才开始学中文,却能用以中文写作成为文学家。

这些天生而来以及培育而来的特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日渐明确。每个人特质之间的差距也渐渐拉大,而且受教育的过程往往加大了这些差距。例如,擅长逻辑思考的人,可能选择工程、科学领域,也就在逻辑的部分不断训练、不断加强。

在那些具有优势特质的领域,我们可以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力气,就做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那些缺乏优势,或比不上多数人的部分,我们虽然可以用很多力气去弥补加强,最后可能是达到一般水准。

如果在你的事业中,大部分的时候决定表现优劣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运用你所擅长的特质,当然更容易做得出色,更容易有成就感,受到肯定与重视 -- 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的。

而且我发现,通常,我们擅长的事情,通常我们也就喜欢,尤其那些先天、早年就拥有的敏锐特质、才能。

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从小唱歌就被称赞、得到糖果,我对唱歌这件事,就建立了正面的连接,想到唱歌,接触到唱歌相关的事情,就引起我的愉快感受。这件事,心理学家在20世纪初就发现了,而且在动物、人类身上都不断找到证据。

另外,如果我从小唱歌好听,这表示我的耳朵可能格外灵敏,或是我的大脑关于声音、节拍、弦律上特别敏感。这通常也显示如果我听到优美的音乐,我的感动会比别人强烈——噪音带来的不悦,也会特别难受。因此,我会特别想要在一个充满美妙音符的地方工作——不用等到发薪水给我,乐音本身就让我开心。而且,如果我创作了、表演了优美的歌曲,我自己就能从中得到感动。

这些,就是所谓的“内在报酬”——做某件事的本身,就让我们开心愉悦,而不是等“赚钱的那一刻”才得到回馈。

许多领域,最优异的人做出最优异的事情,都是因为至少伴随着那一份“内在报酬”。牛顿发现定理时的喜悦,必然不是来自换算成现金之后的结果,而是来自他的心灵,解答了困扰的疑惑,体会到自然中的合谐与奥秘。古代没有版税,没有稿酬,古代诗人,从屈原到李白,从苏轼到郑板桥,他们创作除了抒发情怀之外,没有从中得到金钱上的好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艺术家、工程师、教师、科学家、厨师、文学家的身上。

另一个方向来说,我看到太多人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他们特质上本来就较弱、较缺乏敏锐度的事。他们每天挫折,常常焦虑,没有办法满足上司、顾客、同事的期待。他们浪费自己的人生,也浪费公司和机构的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花时间去做自己喜爱的、有感触的事物,无法发挥长处,社会损失了多少,根本无法估计。他们之中,有些人会离开,找路、闯荡。最可惜的是某些人竟然就此相信自己平庸、低劣、一无事处——最后,他们常常也真的变成这样的人。这一信,可能就是大半辈子。

2、不爱,就不做。

人生中的转弯往往在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时候就来到,或者是我们预期应该要转弯了,而眼前除了笔直的马路以外,左右两边什么都没有。我们对于自己的未来要往哪里去也许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但该怎么往那个方向前进、究竟可以前进得多快多远,似乎只能不断地摸索并修正出一条道路,希望不至于偏差太远。更别提我们当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会在走了好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预计要去的目的地不是自己真正一心向往的。而不快乐的人生,受委曲的往往不只自己,往往毁坏了你最想守护的事物。

有一位朋友曾经这样和我描述他的童年到少年的家庭生活——

“在比较小的时候,一直认为我爸是个很暴躁、易怒的人。我和妹妹都很怕爸爸,他总是板着一张脸,随时不开心。常常晚回家,晚回家通常表示会喝醉。如果我们的成绩不太好,他就更不开心,有时候会打,大部分时候只有骂。一个星期总有一次两次要和妈妈吵架,有时只是口气不好的拌嘴和冷战,有时候就是吼叫和对骂、丢东西。有几次,还以为他们要离婚了。

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爸爸,一直不喜欢我的家庭。我常希望生在另一个家庭,或者,如果我有一天当爸爸的时候,我一定要当个好爸爸。

后来,爸爸年纪大了,我长大了,慢慢觉得,其实爸爸个性本来不是个暴戾的人。我自己开始有工作经验,并且片片断断地知道了爸爸年轻到中年的工作历程。知道他在生意上曾经被出卖,曾经待在一个对他苛刻的公司,曾经和同事互相斗争,曾经好几次不成功的工作转换,他的目标和企图心一次次被打击和消磨,他要面对曾经对他寄以厚望的妻子、家人、娘家、老朋友、旧同学…

我慢慢理解他为什么好多年都板着一张脸,为什么他容易为了小事和妈妈争吵。这不只是事业顺利不顺利的问题,更是每天都面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场合。他每天受很多委屈,受很多攻击,他也只好把这些带回家里。

过去二十几年的时光无法重来,关系与感情也许很难变得很亲密。但是,现在,我比较不怪他了,也许是转换成了同情。”

我们人生中将近有四十年的寒暑,每天最精华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和心力,会用在事业上,你会熟悉与事业相关的事;与事业无关的事,可以说是从你的人生之中放弃了。

你的事业样貌,决定了你是否周末放假,或是平日排班;决定了会和什么样的人接触,和什么样的人搭不上话;决定了能否去接小孩,或是能否和他们说晚安;决定了你容易静脉曲张、过劳致死,或是容易饮酒过量;决定了你每天是精疲力尽,或者还有些余裕读书、约朋友、陪小孩……有些人带回家满身的酒气,声色场所的香水粉味。有些人带回家满心的挫败、满腔的不如意,满口的怨言与控诉。

当我们从学校离开的时候,只想着我要有工作、要被雇用、要有薪水,薪水要比别人多一些——我们常常没有想到,我们一步步在决定了我们的事业和人生。事业的面貌,高程度地决定生涯的悲、欢、离、合。

每一次工作的选择,都会决定你接下来可能胜任什么,或是难以胜任什么。例如,如果你担任了某公司的设计人员,你日后应征别的公司设计人员,可能容易一些,但对于要成为表演者,可能帮助很有限。

正因为此,对你的前途,若没有一个较完整,较长期的前瞻、准备,你越容易走到某一天,发现工作与生活无法兼顾,发现你对当时每天的生活厌烦,并且发现看向未来,感到路越来越狭窄,通向一个阴暗的沼泽。

如果你面对这个感觉得时候还年轻,还可以选择壮士断腕、一切打破,从头来过。如果那时候,你的年纪大了点,有经济压力,有孩子要养,自己和家人没有冒险的本钱与勇气,也许,你就只能选择咬牙隐忍。这一忍,可能就是大半辈子。

我在混沌当中走了很多年,所幸因为些许的自知之明才没有堕入深渊。而读者你,完全可以从现在开始,眼光放远,视野放宽,慎重思考,让自己的每一步都踏得更稳当。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需要不断的累积经验升级,才能达成目标。在这场勇者的征途中,将出现许多阻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自卑或是自大所形成的心魔。从二十多岁到六七十岁的人生之中,到底什么会让我们高兴、开心、自豪,什么又会让我们伤心、难过、自卑呢?我们会如何衡量自己与别人的人生?

最后,附上知乎自选集的序言——

-------------------------------------------------

收到知乎的私信询问自选集时,先是觉得很新奇,之后便开始挠头。之前在知乎上回答过很多游戏相关的问题,但回顾时发现:大部分内容都过于行业向,对于非游戏从业者简直面目可憎。最后,只能面向普通读者而挑选出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批阅增删,辑成一册,大致都是些游戏相关或创业相关的内容。

我曾经问一个读者,我说的内容其实很粗浅,为何你会点赞。他回答的也很有趣。他说,因为别人都是说虚话和好话,而我在说实际的情况和不好的事,我觉得好笑,不过想想也对,不过我不是故意的,知乎并非行业论坛,我的回答也多半很业余,但我的确希望大家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洗脑,不要无一技之长抑或冲动过头。作为一个曾经的游戏人,我鼓励大家做一个专业的游戏人,创业的话就勇敢去追求你心中的梦想。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曾是一个超级乐观而且神经大条的人,我不喜欢和人争,知足常乐,一辈子只有第一份工作是自己找的,其他都是工作来找我,所以有朋友都笑我好像什么都无所谓。创业艰难的经验,我想读我文章的人,想必已经被疲劳轰炸的不只好几轮了吧。人一生的顺境,花了好几十年的时间玩过,而逆境几年,就像浓缩版的电影,一次演完几十年的故事。

当然,我也喜欢读书,但现实世界本来就和书上写的大有出入。很大一部分书籍是学者教授写的乌托邦式的理想文章,现实上根本行不通。而网络上的所谓“干货”有时候更加浅薄而单调,他们不说真话,或者不了解真相,随意写作,浪费别人的生命。

我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拿出来说的东西,至多是说一说我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对于游戏产业的些许理解;以及加入创新工场从事投资之后观察行业得来的一些可与人分享的经验。也许它们能帮一些人避掉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在观察很多人创业的过程中,我学习到:要打造一个新事业,需要勇气跨出第一步,需要梦想,需要被激励,要靠大大的正面能量,但跨出第一步后呢?还是过于单线条思考,就等着被负面的力量打败。了解真实的世界,让认知更全面,你的梦想才有可能前进。

无论你在职场上打拼还是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我希望你早日成功。不过,成功不容易,呆头呆脑,会掉下桥去,这本自选集便是我朴素的表达。

-------------------------------------------------

五、必须残忍,才能善良。

很久没写专栏了,在火车上睡觉,睡醒时回顾这些年的碰撞,在家庭事务中,因为没有足够的担当带来很多本没必要的纠葛和痛苦;也目睹很多年轻人在创业时和配偶、父母或者岳父母产生的对立,记录下此文。

独立,有很多解读,比如“不管别人的眼光,努力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保持个人特色,不盲目跟随人潮”。举例来说,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他不在乎社会怎么评价他、也不在乎可能会贫穷一辈子,他想追求梦想、成为一个街头艺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下半辈子。但他的父母并不有钱,而且处在传统家族之中,他们认为街头艺人是低贱的工作,因此父母每次在亲戚聚餐时都抬不起头来,每个亲戚都会"关心"他们,小孩子还在做那个工作吗?有没有考虑去找份正当、稳定的工作来做?假如这个小孩是个孝顺,会为父母着想的人,那么他还能无所顾虑的去做自己吗?

又或许有些人喜欢平凡、没有闲钱但是悠闲幸福的过一生,他不怕社会上的任何人瞧不起他,也不稀罕荣华富贵。但假如他的妻子和父母和他有不同的价值观,认为一定要有成就、有积蓄,才有安全感、才是成功的人,若他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他们会觉得不安、担心。这样子他还能够坚持自己“简单的幸福”吗?或是他会开始追求“他所爱的人所认为的幸福”。

一个有想法、勇敢的人可以不管整个世界怎么看他,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若同时他也是一个善良体贴的人,他很难不去在乎他所爱的人们的想法。也很难不改变自己,去完成他们期望的一切。

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过一生,我们都希望。假如我们所爱的人都能接受我们原本的样子、我们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当然可以做自己,我们可以承担自己的未来、承担外界的眼光、承担和别人不一样所遇到的摩擦和苦难。但假如做自己的同时,会让所爱的人不悦、担心,要承担外界的声浪和眼光,那我们要怎么做自己?

小时候,父母跟我们说:“不要那样走,那样很危险。”、“那样很丢脸,不要那样做。”、“不努力学习,将来没出息”……打游戏时、玩乐队时、穿耳洞时、辞职时、做任何事情时,只要是你父母能够知悉的事情,你都不能毫无顾忌。一个个被阻止、被改变的小事情,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慢慢磨平,磨到不犯错、不特殊、不让人担心、没有想要的东西、不会让人惊喜、没有和别人不同的个性、没有不同的想法。

长大后,一个个因为体贴而妥协的观念,则可以让我们追求的东西变得庸俗而无趣。

好的父母都知道,控制自己过度娇纵和溺爱孩子的迫切心情,是很重要的。 他们明白:我必须残忍,才能善良。但这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

父母是一种很矛盾的生物,至少他们在面对子女的时候常常如此。尤其是中国人的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比自己更优秀,比自己更成功。但是当小孩子想要踏上与父母期待不同的道路时,却又不断地劝戒与反对。这是多么吊诡——如果我每一步都要顺着你认同的道路,最后岂不是只能到达同样的地方吗?

这种心态其实源自于父母这个角色的天职:“保护子女”。除了保护子女不受危险侵害之外,其他的需求(例如功成名就)都是次要的。就生物学的角度而言,儿女可说是父母存活的终极目的,也就是繁衍后代的成果。或许年纪轻轻的你,想的是创业或转职之后,能有如何棒的发展,但这些在父母眼中都还好,他们最关注的是,你选择了一条他们无法确保你安全的路,这才是父母最敏感的那条神经。

这就产生了父母与子女在生涯抉择上的差异。孩子做决策是价值主导,因为我想获得某些价值(成就、机会、理想等),所以我选择创业。但父母的决策则是风险趋避,他们难以忍受孩子要面对可能的危险和失败,所以往往极力劝阻。双方是从完全相反的观点来看事情,所以这样的争论是非常难有共识的,除非有一方能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试着去满足其需求。

请先想像一个场景,你正坐在公园湖边的长椅上休息,湖面上长满了荷花,有个男人缓步走向湖边,并且蹲了下来仔细观察。你可能会好奇这男人在观察什么?他是摄影师?植物学家?说不定你也会顺着他的眼光看去,试着寻找有趣的东西。但我们把场景改变一下,你一样坐在湖边长椅,但这时有个两岁左右包着尿布的婴儿,摇摇晃晃地往湖边走去,就在快到湖边的时候,他突然蹲了下来,仔细看着荷花……想到这里,你可能会心里一揪:危险哪!掉下去还得了。这个婴儿到底想看什么也就完全被忽略了。为什么换个角色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因为婴儿相对于成人来说,我们认为他:

1. 不懂得眼前的危险(只顾着看花,不知道掉进水里会溺水)

2. 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足(连路都走不稳,平衡感也不足)

3. 无法从危险中自救(就算水很浅,一旦落水也爬不上来)

这也正是父母看我们的心情。所以成熟的你,可以做的就是针对以上三点,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应对一:怕我不知危险?那就提供风险预估

父母深怕我们不知道创业有多艰难?会花费多少钱?以后会找不到工作?生活有多困难?如果我们能事先做些研究,把创业可能发生的风险(注意,不是好处)自己先讲清楚,让爸妈知道我们并非天真无知,我们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比父母知道的还多,最好加上一些数字的预估,还有止损点的设定,例如:我最多给自己“一年”时间创业,若失败就回来上班;一个月只要一千的生活费我也能过下去之类的评估,一方面让风险有个明确的范围,不会那么恐怖,也让父母感受到,你很清楚眼前的危机,不是只有他们瞎操心。

应对二:怕我能力不足?那就展示执行计划

这点也是许多年轻人最弱的地方。在父母面前大谈理想,却说不清楚要如何执行。平常连自己的作息与生活都处于失控状态,要如何说服父母我可以实践理想?想想也实在不能怪父母操心啊。

补救的方式,就是好好拟定一套执行计划,越清楚越好。想要创业,就说明怎么找钱?怎么找伙伴?如何小规模尝试?阶段时间表在哪?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有没有可用的人脉?就算爸妈听不懂你的专业细节,也要不厌其烦地讲给他们听。这点我发现非常有用,父母其实不用真得听懂,也会觉得感受到你是玩真的,而且“长大”了,就算你独自踏向未知,他们也相信你会踏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应对三:怕我深陷危机?那就说明应变方案

对于人生中的各种冒险,我认为较成熟的心态是说明“就算失败了,我仍有能力站起来”,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强调“这计划绝不可能会失败”。与其向父母证明你的决定有多正确,不如说清楚,你已经想好了失败后的应变方案,不但证明你已有失败的心理准备,且有能力承担其冲击!因为你的身体与心理的安危,才是他们最重视的。发现你早已想好了B计划与撤退计划,他们的忧虑自然会大幅减轻。

但是!遇到不能理解的父母怎么办?

世界上幸运的是,总是有能够接受自己一切的父母,抑或爱人,因此有很多能够开心做自己的人。

而不幸的是,总是有不能接受这一切的家人,而我们只能选择伤害他们,或是不再做自己。

放弃现有一切走自己的路,当然是很不容易,但是会很快乐,因为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通常父母会比我们早过世,如果你只是怕他们失望伤心,勉强自己讨好他们去从事有面子的工作,等他们离开的时候,你难道要到中年才重新开始人生吗?人年纪越大越胆小,那时候更不敢放弃手中的一切去放手一搏,将死的时候才来后悔自己虚度一生,怨东怨西,悔恨没有勇气做自己、埋没才华。

假如我们能够把他们当做敌人,那么一切就容易多了。我们能说:“你们懂什么?”“你们根本不知道人生什么东西是重要的!”“管你们怎么想,我的生活我自己会看着办。”……敌人,就是拿来对抗的,只要意志够坚强,证明给他们看自己是对的就好了。

必须残忍,才能善良。

六、不完美,不等于不好

短短一周的外出年会,回归,补看了很多新闻。

我发现,大部分人阅读文章的时候都想看重点,或是看结果。的确,这很有效率,所以我们看到最多的新闻、评论,都是批评。

这年头,成功太快,是罪;太慢,也是罪。但好在批评终究是批评,他文章里的结果,不代表是你的结果,他文章里的重点,也不代表是你的重点。

在前几天的旅行车上,同事向领导请教学习英语的技巧。领导说,太多人指望驰而不息的积累,这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想想的确,很多人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学习英文,但依然达不到流畅的地步(像我这种只盯着字幕看的,早就放弃了学习的想法)。以前认识一个人,英语不好,在工作之前狂轰乱炸地训练,从背诵、听力到写作、交流,一天十几个小时。当时很多人说他准备太久了,可以考虑先工作然后一边学,不会浪费时间。那时他的压力真的很大,没工作、有年纪,第一次参加语言考试还没通过。但最后大半年过去,考试通过了,英语也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回想起来,只用了不到十个月就把英语练到较高的水平,并且可以持续成长和发挥效力,对比大多数人而言,其实真的很快。所以,快或者慢,对于长久而言,真的只是个相对。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当中,充斥着“脆弱”。过于鲜明的立场导致非好即厌、做无法保证一定成功的事情、等待病院的检查报告、不惧后果地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面对种种事情当我们害怕面对脆弱时,我们常常会选择麻痹它们。但情感是一体的,人无法选择只麻痺一种情绪,因此我们同时也麻痹了生活中种种激动、宽容、快乐等等。

害怕脆弱使我们总是将那些不确定的事变成确定的事,从双向对话转变成单方面的责怪。为了要确定所有事情的对错,人们只好不断地责怪他人,然而却忘了,责怪其实就是释放痛苦与不安的方式。

这次去台湾,是第一次。闻名不如见面,深以为然。以前看过很多台湾创业者的自我批评,无非是追求小确幸、放弃大野心。久而久之,印象中的台湾就似乎只有“小”。但丰富性永远处在对立统一的状态当中。就像看过最阳光和最阴暗、最纯和最杂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于日本。

台湾的小确幸,并不等同于“没眼界”。短短几天中所感受的,台湾民众的素质,比起韩寒所描述只有更多。领导手机丢在出租车上后来被送还,找钱找少了不自知后来被追上补上……而印象最深的是大家辛勤劳作面露微笑,抱怨政党但并不抱怨生活。相比很多国内狡邪精明的商人,很多店主的神情中更多表现出的是那缓慢研磨的、平和的喜悦,以及呼应彼此的善意。

如果我们笑话他们的小确幸,更可悲的是我们反而失去太久,不知道能否捡回来。小确幸的生活也许更细致、更小资,但也是更有情感的、有品味的。也许全球化的今天,想做出足够大市场来,更需要怀抱世界的大格局。但很多贴近生活的行业里,作为起始点的产品,要有品味才有产业,没有品味做不出好东西。

我们善于追求功能和极致,尽管粗糙但成长速度最快。台湾人依靠着对生活的理解,也许只能在巨大市场中取一瓢饮,但也可以过得很好。这种对产品和价值的诉求,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更像奢侈品,更小众,更“没有野心”。

但这又如何呢?人都可以变的不是吗?我们这些年奔放任性的发展,不也错过了太多,缺失了太多么?

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人生际遇有的时候好像有很多路可以选择,但其实没选择,好像都是被安排好的。这也不能说好不好,因为一切都不能重来,无法比较。很多事是不能规划强求的,有就有,没有也无所谓,但不管怎样都会有条路在前面可以走,所以不需要对还没发生的未来太过担心。只要随时都能保持乐观,认真面对,虽然有些事情最后可能和预期的不一样,但还是可能有好的发展。

坦荡地接受脆弱,相信脆弱会让自己美丽。当我们愿意直视脆弱,同时也撬开了自信、创造力与一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同时也获得了“脆弱的力量”。

生活并不完美,但不代表它不美。我并不完美,但我有我美的地方。

七、无意义的旁观者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灌水太多的原因,以前邀请的问题都是谈谈某个游戏,现在邀请的问题都是到哪找钱、创业方案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偶尔夹杂一些“人生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问的人,潦草描述;答的人,自说自话。找投资,不去本地的创业沙龙路演上混个脸、不去找遍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在线下到处请人吃饭,竟然指望在线上问个大而无当的问题。

现实中很多人,一点头疼脑热就冲到医院,请求医生:“帮我赶快检查一下,怕是得了大病。”医生摇摇头,表示还要再观察:“得大病的机会很低。”于是他又要说:“万一我就是那个百分之一呢?”通常医生的终结回答都是——“没这么严重,给你开点药,下一个……”

有一些人会很奇怪地想:“我的命很重要啊!”但是,哪一个人的命不重要?但他就是不能接受把他和别人放在同一个标准之上。”这就是“一般人”的看法,永远将自己放在第一顺位,无法把其他陌生人放在同一个天平之上。

但有少数的人,往往是那些成功的人,却能够超脱此一障碍,把自己放在与芸芸众生同一层级,甚至放在更低的位置,因为他是人生的演出者,而非旁观者。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家都那样急着要结果、要答案,好像不赶快的话,某些东西某些事便会泡沫一样消逝。事实上会消失的多半就是泡沫,真正坚实的的东西总是会等待我们的,它们会存在很久很久。就像你期待的那些帮助,只要你总在别的方面帮助别人,最终会得到回报。的确,这是鸡汤,但勺子也在,就是——请行动起来,不要再以旁观为生。

至于“人生问题”,问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人生每几年就会有一番大变化的关系。我追求的东西,不管是外在或内在,都经过了许多变化,那些变化有些让我变得不再那么浮躁,有的让我恨不得重新来过,将某些错误从生命中删除,但就是那些走过了忘记的道路,才能淬炼出如今的思路。尤其是回顾身边的朋友们正在实践的道路,就算走的方向不同,却可以从那些不同的道路中发现类似的脉络。那就是让人从急于被肯定,慢慢到自己愿意肯定,到最后自己能够付出肯定的过程。急躁的人害怕的是哪天就赶不上了,赶不及去证明什么,但只有开始愿意对未来付出肯定的人,才能得到那丝温润的安定,也才能放慢步伐去真正体会那些坚实而不易消灭的核心吧。

有时候我们知道了一些事情,却假装我们不知道,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一些事情,却假装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忽略假装一切如常,直到最后不得不直视时,旁观者总是很清楚的看到发生的事情,旁观的旁观者又比旁观者更了解所发生的一切。

不论你认不认同一个人的决定,这些都是个人的选择问题,只要你愿意去承担后果和负责,旁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好置喙的,毕竟那些都是属于个人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很公平的只能在世界上活一次,没有人知道该怎么活才是最好、最棒,最适合自己的,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旁观者看起来或许会觉得他很不靠谱,但这些都是他自己的“自由意志”在选择想要什么,或许状况并不如外人所想的那么复杂,只是人生本来就会有很多选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

有些事情真的是需要时间和年龄来思考想通的。我相信我自己是这样,除了少数天才之外,大多数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可能也是这样。

但我讨厌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几乎99%的人,除了看完、点赞以外,没有任何变化,永远保持为旁观者。

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每天都要读很多份报纸、看很多网上的新闻、不间断跟很多朋友通电话,总是最了解当前的时事,也很乐于当大家的资讯中心,很开心于自己知识的广博与被朋友重视。但事实上,除了这些之外,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里看报纸、上网、电话。 很少出门、也很少实际去参与任何活动、课程、团体,连主动邀约朋友见面都很少,他最不喜欢被朋友讲说“你每天生活会不会无聊?”他会解释说:“我是个很随遇而安的人,很会打发自己的时间,每天觉得时间过得好快。”

父母这一代 ,很多人生活得很单纯,也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单纯。一份工作做了几十年,结婚几十年,一直住在同一个地方。周围的朋友有出国的、换工作的、或者离婚再婚的,他们却努力维持每天固定的生活模式,觉得因为没有什么不好,所以就找不到要去改变的动机。 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偶而会想到自己也曾想过要出国念书;曾经也想追求幸福但又怕改变;目前这份工作虽然熟悉也稳定,但其他人似乎都已经借由换工作而不断升迁,自己却好像都还在原地踏步。但毕竟周围结婚后不开心的人,换了工作不成功、换了对象不幸福、出国后却负债的人也大有人在,即使想改变就觉得,这样真的会比较好吗? 毕竟,现在也没有什么不好? 为何一定要改变呢?

他们的人生零烦恼,头昏脑胀、繁琐恼人的人生百态,彻底绝缘。他们的人生没有发生过太多重大的无常与震撼,也因为这样,他们对不确定或可能会有的挫折挑战,都选择逃避与远离。 他们选择当个旁观者来看待人生的困难与辛苦,那些都是“别人”的事情。 除非有顺利幸福的保证,要不然找不到改变现状的理由。

只是,人生不是这样的。 当个旁观者久了,最终只记得他人的不幸与辛苦,别人从这些辛苦中同样得到的满足与成就感,旁观者因为没有自己实际体验,当然也无法深入体会人生真正又酸又甜的个中滋味。

朱德庸以前看的一部电影里面有句话让他很受感动。片子里的人说,当他碰到人生岔路的时候,他永远都知道该选哪一条,但他永远都选了另外一条,因为他知道正确的那条路对他来说太痛苦了。“这句话很鼓舞我,很符合我的心境。”朱德庸说,“一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抗生素的发明就是将病毒打入体内,让身体为了对抗病毒而自我产生抗体。 无菌的生活环境只会营造出一个脆弱且胆小的自己,可能一个轻微的感冒病毒,就可以把你击垮。 当你花很多时间在寻找答案,比较答案,自我说服,来回评估的同时,不如省下这些时间,直接放手去做吧!

八、少年不可乱求师

Martin Seligman当年开心理学课程时,问学生一个问题:“你最希望你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多数人的答案是:“幸福快乐、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个性有弹性、能面对挫折困难……”接着,他又问了第二个问题“现在的学生在学校会学到什么?”答案是:“语文、数学……”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大大不同,也正因为此,很多年轻人只是学会了知识技能,但没有学会如何探索和享受生命。

知乎上看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收到的私信,可以看到年轻人对未来有多么彷徨。回想自己当年,不仅彷徨,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其实日益加重到自暴自弃。但若说当时没见过正确的人生道理绝无可能,缺的不是提点反而是适当的刺激。若不是多年弯路,或许现在的自己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发问的多,其实是好事,说明大家都能意识到自己需要经验、方法、人生上的传承。但语言是可以运输的,把书本的道理或是听闻的故事转述出来,都可以让言者显得很有内容。而给听者带来的印象也似乎是可以不断提供好的答案便是好的人生导师。这大错特错。有意义的人生导师,只会出现在你身旁,因为他才可以看见你所看不见的盲点,超越你的现在,厘清过去,放眼未来。他并不会、也不愿给标准答案,更不会尝试为你浓缩成功的定义。他鼓励你尝试未知、冒险进取、追求真理,坦然面对崎岖的人生道路。

时代总在变化。过去微博上凡人被关注只能靠新闻、八卦、左右和段子,朋友圈的点赞不过是“朕已阅”,但知乎上越来越多人为了被赞而给出容易激起同感的答案。于是过去大佬做导师的情况正在逐渐被打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高赞答案”。偶尔为之不为过,多属于真诚的总结,但深陷其中实属南辕北辙。你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等待点赞的生活。相反,当叙述的道理越来越主流化,你其实正在慢慢失去独立思考的精神。现实中,很多人都被观众捧上天,然后随着“真相曝光”被踩到底,然后这些观众们坦然根据形势转变随时站队。而更吊诡的是,在网上甚至所有当事人不仅仅是未曾谋面,甚至“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人”。

正因为独立思考如此稀缺,网上大部分的点赞客只是从一个平台到另一个平台不断寻求“嗯,有道理啊”的感受来获得“噢,我长进了”的感受,进而麻醉自己,让自己忽略掉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的事实。更可怕的一点在于,回答人生问题,比回答任何问题都容易获得赞同,因为这就是《读者》啊!这就是《知音》啊!这就是《家庭》啊!没有任何区别。回答人生问题是最简单轻松的事情,因为它不需要你学富五车、身经百战,只需要你有一些已经定式的、激励或蔑视人的循环手法。这种回答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找到认同和喜欢你的人,让你找到被点赞的心态。

因为年轻人容易迷惘而好为人师有时候是一种病。

虽然我很喜欢知乎,但我从来不觉得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整天去学习知乎上那些和自己领域无关的内容。的确,这种感觉很新鲜,很有增长见识的感觉,但当你还没有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时,这是在浪费生命。有一个谬误并非人尽皆知——人通过学习几乎能胜任每一件事,所以最大的成长空间在于他最弱的领域。恰恰相反,每个人的天赋都是持久而独特的,他最大成长空间在于他最擅长的领域。人生真正的悲哀不在于缺乏足够的能力,而在于未能利用与生具来的天赋。以上我觉得近乎真理的事情,如果单独说出来,必然会有很多人长篇大论地探讨,然后说“我不点赞”;而其他点赞的人,也未必真的就减少了阅读知乎的时间。说到底,你们同意不同意关我毛事,财宝于前视如粪土损失的又不是我。

回到人生导师这个话题上——奉献自己之长于所需要的人、让人愿意亲近、受人敬重绝非来自成就或地位,而是来自你对待人的态度以及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事。这些都需要从一个人身上看到、体会到、理解到。所以很多父母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却是子女一生的导师,因为他们能给予乐观进取的动力;他们的善良与勤俭影响到后辈一生做人处世的原则。

荣格说过:“要破坏、瓦解,或是削减某件事时,批评大有用处。但是如果要建设什么,批评只会坏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感动或者感激,的确也可以带给人们力量,只是缓慢、软弱,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但人生和言论并不完全一样,就像仇恨,来得既猛又强,而且久久不散。人都难免碰到恶劣的领导、长官、长辈……也许当时你恨得要死,多年后冷静回想,你也许竟然发现他对你人生产生的影响最大。他们算不算你的人生导师?这些经常让你心情不愉快的人,同样也是你的人生导师。

一个人没有经历过许多转弯与挑战、生离死别的打击,说他正在思索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这实在太可笑。要想站在巅峰体验更高远的境界,你必须跑得最快,而当你跑得愈快,错过的也可能愈多。这是天然无法调和的矛盾。兴衰枯荣,是非无常,生老病死,我们都抗拒不了。能选择的是,只是用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一切。

书本中没有的,找不到答案的,所有意料之外的,才是真实的人生。长途跋涉想走得远,需要结伴同行。当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存以后,无论叫知心朋友也好、人生导师也罢,只不过帮助你面对那些意料外的真实人生。决然,靠的不是一篇空洞的文字。

九、后记:深夜是一个人的浮城

除了Z,他的妻子

很少有人知道

他在那栋楼的

一零二占过一个床位 吃过两块钱的面

十年后

瓶子被绳子捆着

感官里的昆虫团团转

一只钩子在生长

他坐在概念中

张口

却是一个死结

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几乎闻不到任何文艺气息,偶然地发一首古人的诗词,便被称为才子。一丝文艺情怀竟如此稀罕。

眼下的文艺青年全都有两个理想:一个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是雕刻时光的咖啡馆。然而真的旅行去到边陲小镇,却往往只会看到一堆白天看起来还不太起眼儿,晚上则点上红色灯泡,散发着小镇发廊风味的咖啡馆。我见过一家咖啡馆,装修得与众不同,既不是乱七八糟的最炫民族风,也不是刻意造作的廉价小清新,一面墙边摆了两个大书橱,另一面墙上挂着一架小小的手风琴,窗边还有几盆新鲜的盆栽植物。老板娘是住在宋庄的,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只要进去一逛,所有想打擦边球的文艺青年全都黯然失色。于是你明白,那些文艺青年所谓的理想,最多只够装点自己的脸面,却远远不够填满一个十平方米的房间。

文艺发于心,任千山万水走遍,也逃不脱。我总喜欢偷偷写一些多愁善感的文字,但这只是另一个化身,让我可以在两种个性里面偷渡自己的灵魂。十年前如此,如今,依然戒不掉。人便是如此无可救药。就像人人都知道古龙是喝酒喝死的,却少有几个人知道完整的故事。古龙有一次去杏花阁喝酒,一批黑社会来叫他去和他们的大哥敬酒。古龙不肯。等他走出来时那几个小喽啰拿出小刀捅了他几刀,马上送进医院,医院的血库没那么多,逼得向医院外面路边的吸毒者买血。血不干净,结果输到有肝炎的血液。肝病也不会死人,但是医生说不能喝烈酒了,再喝的话会昏迷,只要昏迷了三次,就没有命。医生说的话很准,古龙照喝不误,等到他第三次昏迷时,便真的去了。逼死古龙的并不是酒,而是他的脾气。

游戏行业在互联网行业中是最商业化的领域之一,在日复一日的交流当中,总是感觉到道德上的自我矮化似乎正成为某种流行文化,略有一点追求便是“小清新”。因为我们在商业化的“易拉罐文化”中浸泡的太久了,所以我更欣赏对呵护的执着,纵然不一定称王称霸,终究是弥足珍贵。尽管期望着、协助着创业者们逆袭成土豪的梦想,但留颗文艺的心给自己,也无妨。

有时候,一座城,只需一二人,便足够一生。其余者,千种风情皆是客,万般浮华终成空。

------------------

作者创新工场孙志超,微信qiongguihao,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