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活得像个卧底才能真正成功

“我终于明白,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是不动声色的,活在世间,像个卧底”。

文|禾刀

“我终于明白,一个真正成功的loser必须是不动声色的,活在世间,像个卧底”。读完全部50篇文章,最终发现只有这句话与书名才有直接联系。老实说,正是冲着这个书名,我才有了读这本书的念头,若问理由还真说不上,反正甫一看到时这四个字,内心便有种莫名的触动。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观念摄影师和当代艺术家之一的马良,本书中用他幽默而又耐人寻味的文字,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出生、童年到青春期,从儿时玩伴到街坊再到初恋情人。书中还提到马良的身为艺术家的父母和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时间上看,这些文章大体界定于马良完全“自力更生”之前。同所有人一样,尚未独立的马良既要接受家庭的培养教育,同时也免不了受到社会各种因素润物细无声式的浸染。

关于“浸染”的许多篇幅写到了青春的盲目与狂野。比如不知是否受那个武侠电影漫天飞年代的影响,对街道里武哥、洪军等几位擅长打架的青年,马良生出莫名的崇拜,字里行间总能读出一种“侠义”的滋味来。甚至连那个任由别人欺侮也决不“出卖”朋友的小伙伴“肉团团”,也被他们贴上了“战斗英雄”的喜感标签。

马良青少年时期的懵懂遭遇和所做过的那些荒唐事,更像是封闭时代的道道深刻印记。当游泳馆时出现身着比基尼的日本女顾客时,工作人员本能地劝退。而教唆小朋友故意去冒犯泳池里的那些漂亮女孩,成了一些年轻人滑稽表达心意的方式。因受电影刺激迅速分泌雄性荷尔蒙后,马良在摸索中逐渐懂得人生的另一内涵……社会的长期封闭,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长期缺失,无不在少年马良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马良的青少年时代是社会扭曲的时代,许多人成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除了马良的父亲,还有那位长年累月在垃圾堆里反复翻寻被砍掉双手小指的精神病人、前钢琴家。那时也是一个人们普遍贫困的年代。从家里按劳动强度和年龄等多种法则分鸡肉,到因家贫没有替代校服而不得不被老师保管,再到帮助好友青野收集纸皮……贫困二字贯穿着马良的整个童年。好在许多人的童年会泛发出强大的活力,所以贫困并未阻挡马良和好友们的顽劣天性,即便是他成为许多人眼中的脏小孩,有时被别人欺侮,学习成绩永远没有别的同学好,但他似乎没感到有什么不快乐。

马良一直把姿态放得极低。就其个人外表形象来看,很难与“艺术”二字扯得上什么联系,这也成了马良反复自我调侃的“资本”。他认为自己从小不讲卫生,是一个特别脏的小孩。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喜欢打架。后来因为想追求女孩上了美术学校,但画画成绩并不好……在他反窥自己的人生中,几乎看不到那段人生有什么亮点。他没有说自己写这本书时已经成功,但他坚决认为自己的过去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青春的荷尔蒙开始在这位少年身上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时,为了讨得女孩的欢心,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从字典到姐姐的小书架,再到父亲的书架。

马良不愿用成长二字,这是因为他始终将自己已经走过的人生定位为一个“失败者”,所以他才会觉得“活在世间,像个卧底”。“卧底”二字内涵丰富,在谍战剧霸占银屏的年代,“卧底”早就被人咬烂嚼透。自己的人生,却像个“卧底”,这至少表明,马良并不赞成自己过去的那段生活,虽然限于心智,年幼的他尚且无从改变个人的人生并别奢谈世界,但是他可以观察、思考那个年代。“卧底”绝非寓意顺从,相反隐喻一种急欲破土而出、挡不住的心底冲动。

2008年,布拉德·皮特曾主演电影《返老还童》,讲述了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老头,几十年后越活越年轻,最终又变成一个婴儿在襁褓中死去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这个故事带给观众一个强烈而又尖锐的命题,即年龄与人生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人类有没有可能一出生便能超脱马良笔下这种“卧底”的生存状态呢

电影没有给出结论,马良也无从作答。可以肯定的是,“卧底”虽然是马良自我身份感受的特殊写照,实际上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当我们有一天不再“卧底”时,到底是因为我们成长,还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呢?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百家,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欢迎收听本人微信公号 maisixiang1)

推荐阅读:[新浪装修抢工长] (纽交所股票代码:LEJU)&&关注生活家居、装修、经济、股市、服装、书法、手绘、旅游、摄影、运动、奢侈品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