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一种坚持的倔强

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始终如一。这种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现时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

凉月出没,星斗入梦,这不是一篇散文,而是出自梁思成先生的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战火纷飞的年代,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仅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唐代的佛光寺大殿、辽代的独乐寺、清代的碧云寺,这些古建筑之美,在他们的笔下屹然不倒。

一榫一卯,一砖一瓦,一部《中国建筑史》,其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让中国现代建筑的序幕在伤痕累累的国土上慢慢拉开,古老的营造法式,承载着古代工匠的精工之美,从此得以传承。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的中国式表达。

“罗马人的智慧不如希腊人,财富不如迦太基人,孔武有力不如高卢人,为什么是罗马人,而不是其他的民族成就了罗马帝国?”

这是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开篇就提出的问题。这位旅居罗马的日本女作家,因为少女时代的一个英雄梦,在大学毕业后就远赴意大利,在罗马特韦雷河边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写就了15卷《罗马人的故事》。

在历史的同一时期,中国人在修长城,而罗马人在修路,同样的工程建设,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个是城墙文化,代表着保守和封闭;而条条大路通罗马,则显示着开放和包容,罗马人正是凭着这种思想,用镐头筑成了罗马帝国。同样都是工匠,不同的理念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在冥冥之中,指引着不同的未来。

互联网时代,创业公司多发迹于硅谷,科技风投也在美国兴起。“工程师文化”和“极客精神”是许多欧美科技创业公司的标签,比如Facebook和Google,从二十世纪末开始,作为朝阳产业的互联网经济成为欧美增长最迅猛的行业之一。

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打开国门做生意,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逐渐演变为“世界工厂”。近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粗放型”经济增长,逐渐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世界秩序巨变的大时代,而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也让中国人开启了创新型经济的探索之路。

那么,在这条探索与改革的漫漫长路里,中国凭何而立?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其《专业主义》一书中倡导: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已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家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

在瑞士的汝拉山谷,寂静的机芯工厂里坐着一个个埋头打磨的工匠,窗外是几百年风景不变的瑞士高山草甸,而从这个偏僻村庄生产出来的手表,在不久后,将被陈列在世界各地最昂贵的橱柜里。所谓的“商业之美”,就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倔强,一直就是立业之本。只不过,在尚未成熟的发展中市场,或是利益驱动,或是人情左右,让我们忘了初心,失了本真。于是,山寨、假货等标签,都成为伴随我们成长的负面新闻。

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先生曾在演讲中提到,“中国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缺少一种东西,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在中国就有,但是我们缺失了”。在他看来,“应该让一种新的文化——东西文化的结合往前走”。

这种新文化,就是古中国的匠心,结合西方的专业主义。

“ 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前不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其新书《匠人》中如是说。匠心,早已走出手工匠的范畴,成为各个领域里追求专业和极致的代名词。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寿司之神》的片子,讲述一个日本的小寿司店,店面不大,却不简单,被评为米其林三星。而这家小店的开创者及经营者,是一个年已八十五岁的老人,他从九岁被父母赶出来讨生活,做寿司已经七十年了。他就是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如今已九十高龄,依旧执着在自己的寿司旅程中。他曾说,“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想起前两天看杨丽萍的舞,她最喜欢在四肢如水的狂烈中,忽然嘎然而止,像中国画里“墨痕断处听江流”。她的影子投在孔雀蓝的背景上,有如精灵鬼魅,以微妙的变动创造匪夷所思的美妙。如今,她已六十,依旧保持着舞者的精神。对艺术的要求,甚至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她的孔雀舞,至今无人超越。这样敬业、严格、追求卓越的精神,成就了大师中的大师。

匠心之韵,不止在于雕琢艺术和手工,对于品牌的成长,亦是如此。

中国的华为,也是匠心的代表,坚持28年以“科技创新、严格品质”制造国货。从深圳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房,走到如今全球通信业第一。华为手机从最初的贴牌生产、毫无名气,到“跳出米缸”、品牌化经营,一步一步走到全球第三的位置;引领国产手机向中高端发展,推出P8、Mate7等精品,即将发布的Mate 8引来广泛关注。对通信领域的专注、对中国制造的坚持,让它成为老外口中能叫出名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国企业之一。

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始终如一。这种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文/陈述 专栏作者 微信公众号:陈述 欢迎关注!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