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信阿弥陀佛?

《寰行中国2:风从西边来》系列之三

《寰行中国2:风从西边来》系列之二

周海滨|文(谢绝转载)

说起丝绸之路,你会想到什么?是望刹为家的法痴,还是善舞多情的胡女,或是那一队队驼铃幽远的行者,他们穿着胡服,踏着西域之音,从西方缓缓走来。

不,我想到了我们。旌旗猎猎,黄沙漫道,苍穹之下,我们就是那虔诚的文化朝圣者,“寰行中国”就从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大唐西市出发。

我们没有像玄奘那样,选择静悄悄地滑步而去,而有点大张旗鼓,我们要像千年前的更远的祖先一样,从这里昂然踏向丝绸之路的征程,这是向他们的壮举致敬,更是为一次完整文化之旅的探寻壮行。

公元618—907年,大唐西市,当时的国际贸易市场,也被称为“金市”,繁华程度可见一斑。星移斗转,沧海桑田,1300年后盛景不再,但一座融汇古今、规模宏大的大唐西市在遗址上重新再建,其中大唐西市博物馆陈列的神秘的青铜器,多彩的陶瓷器,千姿百态的陶俑……凭借这些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我们虽然无缘亲眼目睹西市的繁华,却可以仰望那段盛唐时光。

下午,我们离开西安,一路西行抵达固原。车窗外蓝天白云、丘壑山林、疏风淡影,车轮滚滚,沿着先人们走过的足迹,闭眼冥思,仿若我们就在时间里行走,对前方有种朦胧的期待和隐隐的激动。

须弥山与“世界的中心”

这里被称为“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上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是宁夏唯一的非沿黄城市。

这里是固原。如果你生在不同的朝代,这里是大原、高平、萧关、原州。在明代,固原是九边重镇[1]。固原镇,管辖长城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临洮,全长约500公里。明后期改线重建,西北抵红水堡西境与甘肃镇松山新边分界。

固原有须弥山。“须弥”,梵文,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指印度传说中的佛教名山。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了海拔2003米的须弥山。不过,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请问,这相当于嫦娥从地球奔几次月的距离?

须弥山必须高。

在古印度神话中,须弥山位于一小千世界[2]的中央,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这被佛教所采用,佛教教义认为小千世界分为下、中、上三部分,即风轮、水轮、金轮,这里的须弥山就是金轮。金轮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是人类生活的地方。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四大部洲即《西游记》开篇所说的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须弥山上,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其实,著名的须弥神山,并非在宁夏,而是在西藏的冈仁波齐。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虽然不是世界最高的山峰,但是奇异的白雪闪耀着未知世界的光芒,让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雍仲本教以及古耆那教都认为它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湿婆,就住在这里。所以,印度朝圣者会不辞辛苦前往冈仁波齐。

在须弥山南麓,大大小小100多座石窟,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化,层层叠架,隐隐显显。而独特的丹霞地貌让石窟也染上了些许浪漫的色彩,寄托着信徒遥不可及的想象。

有人说,须弥山石窟,是一部刻在石崖上的百科全书。因为能从形态各异的佛像身上看到南北朝至隋唐的文化变迁。当年的虔诚的信徒,用刀刻出的不仅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历史的年轮、战争的刀光剑影、丝路的繁华盛景……

弥勒佛信仰为什么输给了阿弥陀佛

吸引我注意的是一尊高20.6米高的弥勒坐像。如今,弥勒佛虽不如阿弥陀佛信仰广泛,在东晋隋唐却是信徒遍地,深受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解释一下,大乘佛教的净土观念分两种:弥勒净土观念和弥陀净土观念。弥勒净土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影响远大于弥陀净土观念。日本学者佐滕永智在其《北朝造像铭考》中,列举了云冈、龙门、巩县诸石窟和所知传世金、铜佛像,得出结论——北魏等朝代弥勒佛造像150具,弥陀造像仅33具。所以,在南北朝、隋及唐初,造佛像最多的,不是释迦佛祖,而是弥勒和阿弥陀。

不过,须弥山这尊弥勒坐像凿于武则天时期,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女皇,让武则天、与《大云经》、弥勒发生了干系。

据考证,佛教各种《经录》著录的《大云经》,比较完整的有两种译本,都出自十六国时期:一是《大方等无相经》,又名《大云经》,为竺佛念在前秦所译;一是《方等大云经》,为昙无谶在北凉所译。

经文为武则天瞩目的是,“净光天女”不仅为女菩萨,还将为女国王。

公元689年,怀义、法明、宣政等“沙门”献上《大云经》一部,说“即以女身,当王国土”者,应在武则天身上。怀义等还献上一部《大云经疏》(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大云经》即为此《大云经疏》),为武则天称帝提供“合法性”。《大云经疏》的写法是先节录几句佛经,然后广征博引儒家的截言和道教的铭语加以“分析”,再用图谶、祥瑞等传统文化符号来诠释经文。比如,《大云经疏》中利用大量的形近字、同音字和谐音字来意会“武”字。“猫者,武之象,武属皇氏。”《大云经疏》解释,猫似虎,而唐代讳李渊祖父李虎,用“武”代替“虎”字。据此,《大云经疏》中把猫有“虎之象”,谐音曲解成“武之象”,更用“武”字去附会武则天。

由《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君权神授”,武则天称帝。武氏当国期间,诏令长安和洛阳两京和诸州修建大云寺,远涉边陲碎叶城。大云寺内藏《大云经》及舍利函、雕像、法器,并使僧升高座讲解。武则天的帝号最尊时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即弥勒。武则天以弥勒自居,在她执政时期,弥勒信仰更加昌盛。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兴起,大致在南北朝时期,典型的标志是弥勒诸经的出现。竺法护在大安二年(303)译成《弥勒下生经》、《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此后,鸠摩罗什在姚秦弘始四年(402)译成《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下生成佛经》;南朝刘宋时,沮渠京声译《弥勒上生经》;东晋时,有译者不详的《弥勒来时经》;北魏时则有菩提流支所译《弥勒菩萨所问经》;唐大足元年(701),义净译成《弥勒下生成佛经》。

根据这些经典,弥勒菩萨将在56亿万年后继释迦而在此土成佛,仍然号“弥勒”,这即是所谓的“未来佛”或者“新佛”。弥勒信仰又分为上生和下生两种。前者相信信徒一旦修道得成,便能往生兜率天净土,永享安乐;后者则相信弥勒会在未来下生现实世界,建立人间净土。这就为现实政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弥勒诸经被翻译后,经中的“净居天”、“月光童子”、“新佛出世”、“十住菩萨”等术语开始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口号。

由于弥勒在大乘佛教经典中是未来佛,是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农民起事往往托名弥勒降世,图谋改朝换代。

唐开元年间,民间有此流言:“释迦牟尼佛末,更有新佛出,李家欲末,刘家欲兴。”唐玄宗马上下旨《禁断妖讹等赦》,追究其带头之人。其实,在推翻李唐上,武则天和“刘氏复兴”的做法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更多借用了弥勒下生一类的佛教信仰,而放弃了被李唐垄断的道君出世说。

不过,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她担心复辟的敌人不只有大唐李氏,还有大汉刘氏,弥勒信仰和金刀之谶不断掀起政治风波。“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谶言,都宣扬刘氏复兴的天命,可总称为金刀之谶。唐朝前半叶,造反者中刘氏最多,刘姓大臣也多被猜忌。玄宗对“卯金刀”非常敏感,以至于他将杨钊的名字改为“杨国忠”,“国忠本名钊,以图谶有‘卯金刀’,当位御史中丞时,帝为改今名”。

开元十三年五月庚寅,洛阳刘定高夜犯通洛门;开元二十三年冬,东都人刘普会反。开元二十四年五月,长安醴泉刘志诚作乱。

元朝末年,韩山童以白莲教大力宣传弥勒佛下世,一句“明王出世”,形成巨大的造反潜流。明洪武初,陕西田九成起义;永乐中山东盖都唐茜儿起义;宣德末河南张普祥起义;嘉靖初山西李福达起义;万历四十二年冀东高应臣起义;天启初年山东郓城徐鸣仁起义。清雍正五年,陕西翟斌起义;乾隆十三年,福建瓯宁普少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山东林青、李文成起义;道光二十六年湖南桂阳青莲教起义;咸丰七年,四川涪州刘仪顺起义;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冠县赵三多起义……无不以弥勒旗号改天换地。

弥勒信仰成为谋反的政治工具,必然遭到朝廷的打压,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有菩萨形,也有如来形,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主要变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是菩萨装束,相貌仍旧接近印度贵族的形象,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右脚下垂,右手支颐的思维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交脚弥勒像。

如来形的弥勒相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这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进行教化,成为未来佛。此时的弥勒由菩萨变成佛,穿上佛装的禅定式或倚坐式形象。

须弥山石窟里的弥勒佛,神态安详,表情温柔,不似一般佛像法相庄严肃穆,而似睁似闭的双眸,目及众人,解脱苦恼,一眼望去令人顿觉心思澄明。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有一人长。

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轻柔。这与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极为相似,后者被疑以武则天面容摹刻,而须弥山弥勒佛也当受武后影响。

我们来到须弥山石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须弥山地处北上大漠,是西出西域的要道,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近之地,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

唐代在须弥山设“石门关”,“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清《甘肃通志》)。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它见证了佛法东来、丝绸西去,千年前僧侣跋山涉水求取佛经,商旅们蓬头垢面、饿马摇铃的景象仿若历历在目。

离开须弥山,我们继续西行。不同于昨天的植被葳蕤,越往西行,群山变得越硬朗和粗犷,绿色渐渐成了点缀。原本以为这种景象会一直延续下去,没想到中卫却给出了他的惊喜。当看到江南般婉约的杨柳与粉荷,我们不禁欢呼起来,连干涸的眼睛也沾染了绿色的湿意。

2015年12月17-18日写于北京

[1]九边,又称九镇,是明朝弘治年间在中国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

[2]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