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觉得《解救吾先生》有你们说的那么好

最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王千源,这就是随便一东北老爷们的作态啊——爱装,大大咧咧、目中无人。作为狠毒心肠的罪犯,王千源的塑造里少了几分阴狠和疯狂,仅仅靠几句所谓接地气带脏字的北方话,无法将这个角色塑造完整。

《解救吾先生》打着真实、接地气、真实明星绑架案等噱头,冲进了十一国庆档。同一档期,还有陆川的《九层妖塔》和徐峥的《港囧》。为什么要在国庆档这么紧俏的档期上映呢,就是看重这个假期效应,就是要抢票房。所以,如果谈论这三部片子的任一一部的话,唯一标准就是商业片标准。

从商业片角度来说,《解救吾先生》的人物刻画和场面,都得不到什么有效的支承。片中最被观众津津乐道的是王千源的表演,在我这个东北人看来,这就是随便一东北老爷们的作态啊——爱装,大大咧咧、目中无人。反而作为一名有着深谋远虑和狠毒心肠的犯罪分子,王千源的塑造里少了几分阴狠和疯狂,仅仅靠几句所谓接地气带脏字的北方话,是无法将这个角色塑造完整的。包括吃饺子、看表这些小动作,老让人觉得他会有什么惊天大逆转似的,但其实也并没什么卵用。这些细节和看似牛逼的表演,其实就是装逼用的。

《解救吾先生》虽然质感可以用现实来形容,但对于商业片来说,这也是粗糙和未经打磨的意思。晃动的镜头(说手持摄像机拍摄手法可以更加接近真实场景的再现,但以我们大多中国导演对这个运用和把握能力,以及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还是别沾染这个玩意了,基本功都刚学明白就别哗众取宠了),和不怎么讲究的飙车、枪战、推搡等戏份,实在不像是当下的一部合格商业片。该出现震撼大场面的地方,让人感觉更像是小成本的文艺片,而动作的戏份,也常常被类似喜剧的环节替代了。

片尾的音乐竟然是朴树的老歌《傲慢的上校》,这种的确会吸引一些观众,比如有人就是觉得仅片尾曲就值回票价了,但对于电影来说,这仍然是件朝三暮四的选择。

还有关于救赎的主题,也略显生硬和说教,刘德华的鸡汤台词真是败笔,《小丑》虽然正是吴若甫当年被绑架时的真实情节,但出现电影中不但无法令主题再次升华,还反而显得唐突奇怪。

倒是在片中让吴若甫这位当年被绑架的明星,来扮演片中警察这个细节是花了点心思的。电影故事来源于十一年前吴若甫本人被绑架的案件,导演也是号称还原了百分之七八十的真实场景,包括警察与绑匪之间的轻松对话,也是来源于真实环节。吴若甫不想出演被绑架的吾先生(估计这么设计的话,要么戏份大量转移,要么成为一部没什么明星号召力的电影),但被导演说服出演执行这桩案件的一名警察。

当吴若甫头戴钢盔,作为第一名警察冲进去前,被王千源事先告知的“我的兄弟子弹都是上了膛的,直接爆头”,这种真实身份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还有当事人时隔多年之后再从另外一个视角(救了自己一命的警察那里),观察自己当初是如何经历的这场惊心动魄事件,这些角色与视角之间的互动令这部电影滋生出了另外的一种审美趣味。

《解救吾先生》承载着一拨有对文艺片需求的观众的期待,比如现实和接地气,是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可什么才是现实呢,而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又是什么呢?我以为,仅仅有了生活中逼真的场景和质感,还不够的,还需要进而戳穿点什么,或者告诉我点平时常常会被忽略但确实又是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王小帅前段时间的《闯入者》在刻画现实之余,还向观众展示了悬念是基于人性的恶,冤冤相报又轮回等等,诸如此类。

但《解救吾先生》不但没有这方面的力量和呈现,反而还大概是因为审查等需要的原因,过于美化了警匪之间的关系,以及刻意生硬地对真善美的弘扬和对人性恶的掩藏(本来应该可以进一步描写的都点到为止了,比如余皑磊扮演的二当家子的角色,有点人性黑暗的意思,但基本上被编导放弃了),所谓生活中的凛冽真实和残酷现实,在《解救吾先生》中都不多见。这些相当于一部机器的零件故障之类的小毛病,又怎么能满足一个观众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题材的一种需要呢?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