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堡引起的“主要看气质”是如何席卷朋友圈的

最近,朋友圈中铺天盖地的刷屏都是五个字:“主要看气质”,下面配一张自己的相片。其实,在这场刷屏游戏中参与的不只是女同胞,许多“小鲜血”和“中年大叔”也恬不知耻加入其中,热闹缤纷。

这两天大家的朋友圈全被“主要看气质”刷屏了...

沦陷的的围脖,

沦陷的盆友圈,

还有沦陷的新闻标题……

就像一觉醒来,

错过了好几万年的感觉~~

翻了下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刷屏都是五个字:“主要看气质”,下面配一张自己的相片。这么好的机会,爱臭美的女性,自然不会放过。其实,在这场刷屏游戏中参与的不只是女同胞,许多“小鲜血”和“中年大叔”也恬不知耻加入其中,热闹缤纷。

刷屏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莎士比亚中有句为人熟知的名言:“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那么,到底是谁导演了这出好戏呢?

事件源由,来自11月份王心凌推出的新专辑《敢要敢不要》里面的一张配图引发。配图中Cyndi头上配戴黑色纱巾,身穿浅粉色连衣裙,里面黑色BRA若隐若现,更添几分神秘;修长的双手上一副灰色手套,彰显妖娆性感;嘴上涂抹着烈焰唇彩,挑逗撩人。这么时尚,性感,古堡风的王姑娘站在绿色小清新的背景墙前面,应该来说是风情万种,让人垂涎三尺。摄影师却让她手举着汉堡包,准备往嘴巴里送的造型,实在有煞风景。网友们纷纷对此举表示不能理解。女神Cyndi回复一句:“主要看气质。”

而后一个无聊的网友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依葫芦画瓢,就上演了上面那出好戏。

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一股秀“气质”风狂卷过来。

甚至还衍生了新的商机...有人已经日赚200了...

嘿!这不就是典型的病毒式传播嘛!

在现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中,病毒式传播现象并不鲜见,在传播内容方面也已经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样态。无论是最近的#主要是气质#、#社会主义梗#,还是之前的#优衣库试衣间事件#、#围住神经猫#,病毒式传播案例可谓是五花八门,让人摸不清门道。

其实,这些看似偶发的病毒式传播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传播定式”,存在着某些特定的影响因子,造就成功的病毒式传播。

现在,就让小编带你看看“气质自拍”是如何传播起来的:

1.多次复制的超强可塑性造就N级病毒式传播之势

《自私的基因》一书曾提出“米姆(Meme,也被称作迷因、模因)”的概念,后被借鉴到病毒式传播的研究中:Meme作为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式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值得注意的是,在病毒信息复制扩散的过程中,Meme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异。

例如这回的#主要是气质#,最初是对歌手王心凌新专辑配图的调侃;随后这句话被一位网友复制、模仿过来,并加入了“不发自拍就发红包”这一元素,引起大规模转发;然后经过再次“反转”、“解构”、“恶搞”等种种变异,最终形成N级病毒式传播之势。

新媒体中内容的碎片化,使得同一主题下的病毒信息内容借助频繁更新和反复叙事,获得信息传播的累积效应,使得信息的影响力不断壮大。不同迷因相互融合、共同进化,到了最后,甚至可以变异出完全不同于最初的信息样态。

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受众不断参与,自主创造内容的过程。网友的参与感与创造性,在病毒式传播的过程中迸发。

2.其实只是为了自我满足

《纽约时报》曾调查2500位读者,分析他们转发文章的动机,得出以下结论:

● 分享:把有价值或娱乐性内容传递给他人。

● 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通过分享转发,“告知”他人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

● 维护关系:分享转发可跟他人保持联系。

● 自我实现:分享转发会给人一种“更多关注和参与世界”的感觉。

● 意见表达:通过分享转发他人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关注的议题。

病毒式传播看似泛娱乐化时代中,乌合之众的非理性狂欢。但如果我们对现象进行深究就不难发现,每一次病毒式传播,其实也都在满足受众的某一项关键诉求。比如这次#主要看气质#,有网友就直言不讳:就是找个合理的理由发自拍呗!满足“展示自我形象”和“愉悦/娱乐”的诉求。

3.“气质”流行,社交推手必不可少

从#围住神经猫#到#主要是气质#,每一次病毒式传播的参与者,除了看热闹的自觉转发者(普通网友),起关键的节点性作用的,就是社交网络上的各种KOL。比如这次#主要看气质#,段子手@留几手、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 等微博大V,都加入了刷屏活动。这无疑是对病毒式传播又添了把火。

4.抱住知名人士的大腿

想让你的文章进入病毒式传播的快车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知名人士向他的粉丝们推荐你的内容。你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这些网络名人取得联系,不过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们有交情就更好了。

根据Tomoson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对于有影响力人士进行评估时,37%的内容营销者认为名人个人博客的推荐是最能带动分享热潮的,这一数值比Facebook、YouTube以及Twitter加起来还要高。

5.人们期待以“小我”互联“大我”

其实,社交网络是一个神奇的容器,它既可能瞬间弥合现实社交需求中的缝隙,带来情感的联系和交流的互动;也可能放大和展现某种我们不愿直视的“匮乏”,正如类似“主要看气质”这样的网络社交接龙游戏的兴起。

在此类游戏的背后,不仅是“晒”这种个人化表达所折射的普通人的认同渠道稀缺,更是我们的社会在提供精神文化生产满足中的某种脱节和错位。

来源: 知著网、搜狐、网易新闻、南京最优惠、传媒内藏

整合编辑:金雯思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