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江湖不在,人还在

曾经的中国,不论多下九流的行当,每行都有自己的“规矩”,梨园行有程蝶衣,武行有《师父》里的小耿师徒,混混界也有六爷这样的“侠士”,那个年代人们信祖师爷,信行业的“道”,而老炮儿六爷,信的是“理儿”。

连着看完《师父》和《老炮儿》,我都能深深感受到创作者对于“道”的执着,“道”是什么,是规矩,曾经的中国,不论多下九流的行当,每行都有自己的“规矩”,梨园行有程蝶衣,武行有《师父》里的小耿师徒,混混界也有六爷这样的“侠士”,那个年代人们信祖师爷,信行业的“道”,而老炮儿六爷,信的是“理儿”。

老炮儿到底是什么,是满嘴操着粗口但又觉得倍感亲切的北京大爷?听过几嘴“这人以前‘混过’,挺仗义……”“哎哟,凶着呢,别惹”这是路人甲的评价,只有过过命的兄弟,和整日跟在身边的北京胡同里的生瓜蛋子(年轻人)知道,这人是真正的爷们儿!

六爷讲规矩,问路要有问路的规矩,做人要有做人的规矩,凡事讲理,再弱小的群体,再强势的官商,都得讲“理”,六爷不拍人马屁不伺候人,一身穷酸也是胡同里人人敬重的“爷”,不仅是因为六爷仗义,是因为胡同里的老家伙们还尊崇这份“仗义”,遇上不平的事儿了,六爷出马,人人都信六爷“公平”。

虽然电影里六爷的“规矩”已经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可是我能从霞姨的口中猜想一二,年轻的六爷长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里,胡同里全是血气方刚的男孩子,一起在胡同里吃冰棍,翻小人儿书,你来我往成为一起打架的朋友,谁要是横行霸道了,哥几个一起岔架决分分钟教丫做人,没事儿骑着爸妈的自行车走街串巷,经常混迹在哥们家吃饭也绝不把你当外人,邻里之间天天在院里你来我往,熟的跟一家人似的,谁出事了都能出来劝个架,讲个理儿,六爷从小信“理儿”,因为他小时候的世界,英雄就是一条胡同里的正义代言人,受人尊敬。这个信念让六爷可以成为以一敌十的江湖传说。六爷口中的规矩,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在一个民间的折射,“君子,有教养,有德行,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你得按我的规矩来。”这规矩,是君子的规矩。

侠士已老,精神何处寄存?

镜头从热闹的胡同一下转进鸽子笼般冰冷的大厦(北京像素),压抑冰冷的高楼就告诉你,您那胡同邻里一套早过去了,“现在的人,遇上事儿了都躲着,谁管你”。

六爷和宁浩在面馆吃完面遇着门口警察抓人,想问个究竟只被冰冷的回一句“别干扰警察办案。”

这些都在提醒你,曾经,那是个特别有人情味的北京。

老炮儿六爷的奋力一搏,悲壮,就像为信念殉道的勇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父子情和爱情,要做“老炮儿”,要成为“六爷”,必然要做常人不能做的事,打架入狱,亏欠了多年的夫妻情和父子情,六爷的尊严不允许他自己道歉,唯有悄悄戴上墨镜,留下一行亏欠的泪。

可惜不在是那个春秋战国时代,六爷不是门客,也不能成为武士,“德行”不能当钱花,也早已不受人崇拜,“尊严”许多时候并没有用,不成功便成仁,现代侠客的悲剧亦是此,也许观众对于“侠士”的崇拜只能持续在电影放映的2个小时,走出黑漆漆的放映厅之后,面对霓虹旖旎的花花世界,我们还能信几分钟老祖宗的“道”和“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