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智东西与其联合创始人CMO李传丰进行对话,针对聚熵科技在创业的3年多进程中,经历了哪些转折,作为一款互联网智能产品,为何采取线下方式进行推广,新产品的转型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四月
如今,以苹果Siri为首的语音交互助手在移动端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国内一批专注于汉语语言助手的应用也在各自细分领域快速发展,其中于2012年1月推出智能360语音助手的聚熵科技属于代表公司。 但鉴于语音技术服务领域的技术与需求瓶颈,聚熵科技已将其语音方面的技术投注到硬件领域,并先后获得以金沙江、戈壁等为首的A轮300万美金、A+轮千万元人民币融资。2015年初聚熵科技正式推出了首款硬件产品——小智超级音箱,声称“国内首款具有远场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音箱,并以线下渠道为主要销售模式。
据聚熵科技透露将在其产品形态上进行新的改动,并将于近日推出4-5款智能机器人,10月26日,智东西与其联合创始人CMO李传丰进行对话,针对聚熵科技在创业的3年多进程中,经历了哪些转折,作为一款互联网智能产品,为何采取线下方式进行推广,新产品的转型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话开始,李传丰便针对产品具备的核心技术“远场语音交互功能”向智东西进行了介绍:一方面通过其基本语音交互功能可实现自身的语音操控,同时借助思必驰的远场语音唤醒等技术可对家中的其他支持设备进行语音控制。
聚熵科技现现有团队110人,主要分布在研发、产品、市场等领域,其中研发人员约70%。
据李传丰回忆,两年前(2014年3月)聚熵科技就发布了“小智音箱”,但介于那时WiFi模块和“智能”概念并不普及,所以产品线的布设和品牌推广显得较艰难。从2015年1月正式进行发售,截止目前线下销售量为数万台,但因其399元的定价出现了成本倒挂的现象。
考虑到当今智能硬件的浪潮风向,也希望自身能在产品形态和功能方面实现突破,同时结合在智能硬件行业的经验积累,聚熵科技逐步将自己的产品线转移到机器人领域,并于近日发布。
实际上,通过智东西与业界行业人士的近期接触与交流,已感受到智能硬件市场的销售渠道正在“下沉”,即逐步从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互联网销售模式转向更传统的线下渠道。李传丰根据“小智音箱”的线下推广实例,将其中的缘由和内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据李传丰介绍,在产品推出之时,即2014年下旬也采取过在“点名时间”线上平台进行众筹等推广模式,众筹额约23万元。但从今年年初开始公司已开始全面布局线下商铺等渠道,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持续性流量不足: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进行推广,通过精美的页面和视频宣传,再加上首发的平台助推,或许在前期能收获不错的效果;但喜新厌旧的不仅互联网用户,还有电商本身和媒体,实际上后期的流量是十分有限的,除非砸钱推广;
2. 初创+新形态——认知不够: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新兴的智能产品认知和接受度并不高,再加上大多为初创企业,若没有大品牌或知名人士背书,用户不可能仅因为你的平面广告做得好就愿意掏钱尝试;
3. 用户缺少体验经历:相比电商的虚拟展示,线下渠道最大的优势,即用户能亲手触及到产品的形态,亲身体验产品的功能,这一点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在小智音箱的线下渠道中,他们也加入了“声控+”智能套餐,通过与插线板、路由器等常见家电产品的组合,可让用户更直接地体验到语音智能。
具体而言,据李传丰介绍,现阶段聚熵科技已铺设约2000个终端点,主要覆盖在通信商线下渠道、苹果授权代理店、传统的3C数码配件店、大型商超等渠道。
针对为何在定价方面出现成本倒挂的现象,李传丰也为智东西读者提供了经验分享。
首先,在代工厂的眼里,一件产品在数千级的数量变化基本上是无感的,增加几千台的订单,单价可能仅提供几块钱的降低幅度;第二,由于需求量的提升,备货急,代工厂的态度往往会变得强势,而希望他们能在价格上让步的可能性能更小了。
所以,对于在元器件和供应链等方面都需要依赖代工厂的情况下,产品投产前期就必须将其价格和配套数量进行明确商定,否则,怀着靠日后下单量提升而在降低其生产成本的侥幸心理是要吃大亏的!
鉴于商业竞争等关系,聚熵科技方面并不愿透露太多关于新品的具体信息,但通过智东西侧面探风,还是获取一些干料。
首先,近期将推出的新品预计为4-5款机器人,其形态主要有可行动和静置两种,主要借助其前期产品小智音箱的智能大脑,在其基础上加入其它元素和形态。
同时由于上一代产品,在定价和产业链方面吃了亏,对于新一代机器人产品,团队在相关方面问题的把控上也更加实际和成熟,但关于产品的具体价格并未透露。
最后,针对现在市面上形态众多,功能和体验参差不齐的“机器人”现象,李传丰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机器人的具体定义,“在我看来,具备有智能系统(即人工智能、如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计算机视觉、 语音系统识别、运动控制系统(即自主能动)、 硬件系统躯壳、传感器等六大控制系统才能谈得上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当然,就现阶段机器人商业化的探索阶段而言,一款产品能在两三个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就已经很难得了”。
整体而言,在最初的软性技术往智能硬件的转型过程中,聚熵科技可能绕了一些弯路;但另一方面, 其在销售模式和产业链对接方面的宝贵经验也将为其后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毕竟在机遇和坑共存的智能硬件市场浪潮中,摸索前进和调整节奏都是常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