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的坑:不得医生就想得天下

不能说有医生就万事大吉,但没有医生却是万万不行。 但是得医生可不是得到医生的通讯录,你得赢得医生的时间和真心。

【健康点】昨天被一篇叫“得医生者得天下----可能是移动医疗最大的坑”的文章刷屏,因为观点出其不意而且论据也头头是道,好多人手动点赞、连声叫好。

虽然我不是医生,虽然医师协会也没想到让我代言,虽然作者是个漂亮妹子,虽然文章有些观点挺对,但是发现鸡蛋里有骨头而且还不小,我还是得挑出来。

文章是这么得出“得医生得天下是个大坑”的结论:

1)光有医生不行,还得有患者和支付方;

2)现在医生个人品牌不给力,患者还是冲医院牌子去滴;

3)光有医生没患者是玩不转的,连春雨医生这种大平台每天一个医生都摊不到一个咨询;

4)好多移动医疗都拼命拉医生,因此忽略了用户;

5)移动医疗平台还没给医生带来价值,充其量得到眼球,所以不算拥有医生资源;

逻辑看懂了不?其实光第5条就够给文章打脸了,什么“得医生是个大坑”,问题是你根本没得医生,最多是拿个医生名单来吓唬人。

正儿八经做医疗的移动产品是绕不开医生的,因为医生是医疗的最小单元。除了做挂号和患患社区的,大多数平台必须跟诊疗有关。在达芬奇机器人和Waston还没有在社区医院普及前,医生的积极性基本就决定了很多移动平台的死活。我们做过十几款移动医疗产品的实测,很多号称有几千几万医生的平台真实活跃医生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并不是一个医生一天摊不到一个患者咨询,而是很多医生根本就是“被注册”的,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再说现在流行招地推,拉一个医生公司给百八十,层层盘剥之后地推员到手不到一半,临床推广自然是蜻蜓点水,就算医生真实注册了他了解你的产品么?贪你点礼品注册的医生,有百分之几能成活跃用户?没医生怎么得天下,看来作者低估了移动医疗平台刷榜和灌水的能力。

或说中国医疗体制最大的问题还是看病难,尤其是看好医生难。所以移动医疗吸引患者的最大法宝还不是方便,而是能找到好医生。医生和患者作为移动医疗产品的两端虽然都重要,但项目要点和难点还在拉医生,尤其是优质医生。有好医生提供服务,就是对用户最大的诚意和重视。脱离医生谈移动医疗,至少在2-3年内还可以认定是流氓行为。医生在医院就忙得要死,好医生在线下就供不应求,所以要找在手机上活跃的医生跟找爱踢足球的姑娘一样难。虽说医生个人品牌还不突出,但只是个时间问题,对好医生患者还是识货的,所以文章第2,、第3和第4点也站不住脚。

文章第5点我很赞同,现在移动医疗平台都还在医疗外围打转,很少有产品能让医生觉得爽,光靠地推忽悠和奖品吸引自然无法让医生愿意停留。就像第1点所说,因为缺少保险支付提供经济激励,公立医院在医疗行为和数据上又坚壁清野,再用体制锁死医生,医生使用移动医疗的动力不足就好正常。仅靠少数真心爱学习或无私投入患者随访的医生,是无法养活这么多移动医疗产品的。大家聚集在医疗外围做点挂号支付或者轻问诊,价值不大也是自然的,这也不能怪创业者无能。怎么克服医疗创业环境的恶劣和医疗低频高门槛的本性,是所有创业团队必须翻越的大山。不能怨国家,不能骂体制,谁让你创业前只想着吃肉没想到要先挨打。

这一年看下来,不少产品在通过增加产品价值来提高医生黏性上下了功夫。挂号网从挂号转入构建医生团队,杏树林在病例管理上增加患者随访,春雨医生拓展线下合作医院都是不错的尝试。做医生工具的珍立拍则独辟蹊径,通过转型为医生工具平台巧妙地把低频应用升维成高频,快速增加的用户也证实其路径有效。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得到医生,然后再得到患者,最后得到利润。

移动医疗产品万万千,成功因素千千万。不能说有医生就万事大吉,但没有医生却是万万不行。但是得医生可不是得到医生的通讯录,你得赢得医生的时间和真心。医生很难做,但难做的东西才有价值是不是?■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