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趋势。原因可能是:科技,本质是一门由创新驱动的业务,“以更好的方式做一件事”导致初创企业资金利用率更高:另一面,第一个原因也带来更为激烈的创新领域竞争。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操作模式。
我们在硅谷@为您报道最前沿趋势
原创:杨琳桦 硅发布
独立、敏捷的中美科技观察,硅发布微信号Guifabucom
中国这两天最大两条投资传闻包括:滴滴打车敲定战略投资“饿了吗”,以及蚂蚁金服被传战略控股 36 氪(36 氪已辟谣),不知你有没注意到:它们背后都体现企业投资行为已前移到更早阶段,即“创业公司”投资“创业公司”正在成为一种全新趋势。
恐怕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趋势。美国投资界这两周即对这个话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因为全球范围内一些高估值初创公司被发现正积极加入投资行列,尤其是获得非常多资金支持的一些著名“独角兽”。
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初创公司和他们投资人对某个项目进行联合投资;另一种则是:初创公司与他们机构投资者结成联盟,共同落地一支新基金用以投资。
后面案例比如:DJI(空中机器人技术开发和制造初创公司)和它投资机构 Accel Partners 组建的基金 SkyFund;Twilio(允许开发者集成电话功能到他们应用程序初创公司)和它投资机构德丰杰、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Redpoint Ventures 组建的基金 TwilioFund;我们还看到:Expensify(自动化费用管理公司)两个月前获 C 轮融资时即组建了自己专门投资机构 Expensify Ventures,这家初创公司自身融资资金规模才 2720 万美金(今年 7 月完成 C 轮)。
这种现象发生原因可能是:第一,科技,本质上是一门由创新驱动的业务,“以更好方式做一件事”也导致初创企业资金利用率更高;另一面,这第一个原因同时带来更激烈的创新领域方面竞争。而不管是哪种原因,这都使初创公司资金来源变得更为多元。
与该命题密切相关的另一变量是:全球“大公司投资”这两年从投资阶段和总投资资金总量方面都变得更为稳定,这一现象比初创公司投资初创公司发生要早,且呈持续稳定态势。我们来看下非常具体的数据。
过去四个季度,“企业”出手投资占比总投资交易份额稳定保持在 24% 这样一个比例,即全球投资行为里,近四分之一是企业投资行为,比如今年二季度 Zenefits 的 C 轮 5 亿美金,及 Slack 的 E 轮 1.6 亿美金以及 Mulesoft 的 G 轮 1.28 亿美金,这些交易里都有企业投资机构身影。下面是 CB Insights 给出的一个数据图:
我们再来看下与初创企业退出相关的一些趋势,传统初创企业退出渠道有两种:第一,上市 IPO;第二,被收购。而被收购分支里,美国投资界发现:除传统收购主力“大公司”外,初创企业也开始加入收购主体。
初创企业加入并购不算新鲜,但它在具体数据方面呈持续增长态势:CB Insights 数据:自 2010 年开始的这一现象(当年 150 个并购案),2014 年类似并购案 530 个,同比增长 44%;而今年按已发生案例速度计,可望产生近 700 个相关并购案。
这主要由三个因素导致:1)进度缓慢时,更多初创公司已开始有“被收购”目标意识;2)投资机构手上有足够多储备现金;3)某些特定行业产生一般性整合(如食物递送公司产业性整合)。
今年已发生的一些较显著退出项目方面包括:被 Delivery Hero 收购的 Yemeksepeti、被 Vox Media 收购的 Re/code,以及被 Flipkart 收购的 Myntra,收购主体都为初创公司。
另全球资金趋势讲,我看到的一个比较重要数据是:今年上半年全球投资资金额达到近 600 亿美金,如果按这个数字计,今年全年投资额可能实现 120 个 Billion 的资金总额,同比增长 35%;但是,交易笔数没有获得同样增长。
即按今年已有投资笔数计,今年可能是自 2011 年以来投资交易笔数唯一没有增长的第一个年份。(CB Insights 数据)
和投资圈朋友讨论,这个数据透露了两种可能:1)相比以往,同阶段项目估值在变大;2)资金可能在往项目后期走,即资金往后期项目转移。前晚问到上海一位投资人,这种数据表现下,你们资金调配上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家投资风格偏“精品”策略投资机构,不为“广撒粮”风格,他的回答是:会进一步将资金“集中跟踪”于表现优异的公司。
最近国内“资本寒冬”话题国内讨论很热,并进一步讨论到对初创公司的影响,这里提到的三个趋势/数据可能会相互发生作用影响,大家可以做一些逻辑设想。
(本文版权归硅发布Guifabu所有,任何个人、公司、组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