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的领导者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认为,中国不仅能创新,而且可能成为创新的领导者。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卢朵宝

外界一直对中国的创新颇有微辞。惠普公司CEO卡莉·菲奥里纳的观点则更具代表性:“中国人能考试,不过他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没有创业精 神。他们不创新⋯⋯”对中国创新的质疑大概可归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中国善于山寨,侵犯他国知识产权,缺乏独立创新的能力。另一类瞄准的是中国的创新体 制,认为中国政府强力扶持创新的策略起到的效果适得其反。

中国到底能不能创新?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给出了肯定答案。这份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报告认为,中国不仅能创新,而且可能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导者。不过,麦肯锡对“创新”的定义有所不同。

中国重新定义“创新”

一般而言,创新的衡量标准是发明、专利等。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没有落入窠臼,将创新与发明混为一谈,它对创新的界定十分务实:“成功创新的证据是公司能够增加收入、提高利润”,从实际效果上来衡量创新,而非提交许多没有实际应用的专利,或发布新奇但不能产生回报的产品。

为评估中国企业的创新成功与否,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研究了全球2万多家上市公司,将创新分为四种类型:科学研究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客户中心型创新,效率驱动型创新。

报告发现,中国在两个创新领域逐渐成为全球领头羊:客户中心型创新,指以客户为中心改善消费品以及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效率驱动型创新,即降低制造流程成本、提高速度与改善流程。

在客户中心型创新行业,按全球收入占比衡量,中国企业已在家用电器(中国企业占全球行业总收入的39%),互联网软件(15%)以及消费电子 (10%)等6个行业超越了全球同行。同时,效率驱动型创新将巩固中国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帮助中国向产业价值链上游发展。除了主导传统的投入密集型产 业,中国的建筑机械(占全球行业总收入的19%)、电气设备(16%)等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也与日俱增。近10年来,中国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比 例已从2004年的8%上升至2014年的25%。

布朗大学教授爱德华·斯滕费尔德的观点与上述发现不谋而合。斯滕费尔德在《斯隆管理评论》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的创新经验》中说,中国可能不是突破性创新或颠覆性发明的典范,但在将创新成果商业化上,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之媲美。

他认为,中国企业拥有四大有利于创新的能力:快速试错和推向市场;适应顾客需求;削减成本;网络化生产商品。在一些跨国企业因认为中国营商环境 变差而准备撤离之际,斯滕费尔德却奉劝它们,不要仅仅将中国看成销售产品的市场,而要将其视为值得学习的市场,学习中国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化为可带来商业价 值的产品或服务。

国家扶持至关重要

创新是否需要国家强力介入?可以先看一看布鲁金斯学会非驻所研究员罗伯特·利坦的研究和《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法里德·扎卡里亚的评论。

利坦在《外交》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说,“30年来,美国初创企业形成率显著下降,老牌企业已经占据了技术行业的支配地位。”1978年,初创企 业(也就是创办不到一年的企业)占到美国企业总数的将近15%。时至2011年,这个数字减至了8%。他指出:“30年来,企业的倒闭数量首次超过了新创 数量。”

美国企业还有老化趋势。利坦提到:“美国成熟企业(也就是创办至少已有16年的企业)的比例在1992年占到企业总数的23%,2011年则占到了34%。”这种趋势的问题在于,从历史上看,成熟企业比新企业更不愿承担风险、僵化和越来越缺乏创新。

正因如此,扎卡里亚对美国创新的前途非常担心。他认为,尽管宣传得天花乱坠,但现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创新的时代。

谈到美国创新不能不谈到硅谷,可实际上硅谷的起源与政府的支持紧密相关。加利福尼亚州1950年代和1960年代之所以有那么多工程师,是因为 大型防务公司把他们吸引到了那里。大多数激发计算机革命的传奇性初创企业能启动,是因为军方(后来还有国家航空航天局)购买它们的产品,直到这些产品能进 入商业市场。目前为信息革命提供动力的GPS技术当时就是为军方研发的。1950年代,美国政府为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一个大型项目拨款,该项目直接 催生了当今的人性化电脑屏幕和阿帕网。

然而,目前美国用于基础研究和技术的联邦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已降至40年来的最低水平。扎卡里亚由此担忧,信息技术的兴起是多年投资的结果,美国在消耗可供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却没有为下一轮重大的技术革命奠定基础。

反观中国,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中国2014年研发投资近2000亿美元,从绝对值来看,位居全球第二。初创企业方面,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新登记注册企业就达200.1万户,增长19.4%,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超过1万户。

著名管理专家谢祖在其新书《中国的商业颠覆者》中表示,中国私营部门现在活力四射的状态,得益于政府创新政策的扶持,因为“仅靠公司自身无法实现诸多关键领域创新所需的大规模、长期的资源投入”,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引领作用。

在研究报告《中国创新政策是美国警钟》中,位于夏威夷的智库东西方中心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东西方中心的研究认为,美国政府相信应该由市场驱动 创新,而中国政府则强调在自主创新中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从中国创新的实效来看,中国这种政府发挥引领作用的方式确实起到了作用,这给美国敲了一记警钟。

麦肯锡的报告认为,2010—2014年间,中国8%的实际GDP增速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2.4个百分点,占总增长的30%。预计 2015—2025年中国5.5%—6.5%的GDP增速中,代表广义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将为2—3个百分点,占GDP总增长的35%— 50%。可见,创新将在中国未来10年的增长中扮演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创新之路上继续奔跑。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