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去管股市涨跌,还是回到经营的本质

别去管股市涨跌,还是回到经营的本质

文|廖保平

《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从1984-1999年先后重印13次,在经济学界受到普遍欢迎。这本书告诉人们在进行消费选择时有那么丰富有趣的决策机制。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前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称,他的获奖理由是对于对消费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

迪顿获奖,让人有些意外,但也有意料之中的因素。

不必讳言,自2008年,肇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多年。目前看,世界经济似乎仍然没有走出这场危机,还在低谷震荡,复苏的过程非常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宣布下调对全球经济前景的展望,为年内第二次下调。大家都在找危机的根源和走出危机的办法。

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需求不足。为了解需求不足问题,各个国家政府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和中国等国在次贷危机之后,都采取过量化宽松(QE),中国的四万亿就是这样来的。

然而,宏观利用货币政策制造的需求并非有效需求,反而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和浪费。为什么呢?迪顿的研究告诉我们,是因为微观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拉大。

换言之,由于贫富差距拉大,有钱人消费能力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举个极端的例子,像比尔•盖茨和马云这样的富豪,无论如何进行奢靡的消费比如买豪宅甚至游艇,所花费的金钱总不会无限地增加),没有更多的消费动力。而没钱的人消费不起,甚至没有进入消费市场。那么,生产愈多,产能愈过剩,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

事实上,一些国家政府放水越多,仍缺乏经济发展动力,原因不正是这样吗?政府放了那么多水,中小企业仍然融资难,贫困阶层仍然难得受惠,投资饱和的已经饱和,很大一部分流到资本市场去炒作,而不是到实体经济中。即使一部分到了实体经济中,因为有效需求不足,也会开工不足。所以说,解决贫富差距,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紧迫的,也是根本的应对之策。

显然,迪顿对消费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可谓对症下药,是救时之举。即: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不平等,消除贫困,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才能更好地刺激消费,形成更多有效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市场自由发展必然容易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甚至收入不平等加大,解决收入不平等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从这个意义上说,迪顿是靠近新凯恩斯学派的,默认市场的“失灵”,重视政府干预经济,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

但迪顿要走得远的多,他不只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生产总值的提升,更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深刻认识到个体的不平等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其次,迪顿的犀利眼光还在于:他将解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带入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思考。其实就是:收入不平等不仅在一国之内越来越成经济发展的障碍,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收入不平等问题。

他在《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中指出,工业革命以来东西方的“大分流”造就了国际间巨大的不平等。发达国家消费饱和,发展中国家没有消费能力。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更严重,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爆发出巨大的消费能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有资料显示,全球3%最富有居民的全部家庭收入占全球总家庭收入的20%,相当于54%最贫穷居民的家庭收入之和,全球绝对贫困人口总数为7.02亿。经济增长并未真正转化为显著的贫困减少和就业增加,表面上看,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却正在引发贫穷、犯罪和动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贫富分化、不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和思考,迪顿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最为前沿有效的方案,提供了对消费、贫困等问题定量的测量工具,他的获奖尽在情理之中。

迪顿的理论研究有着强烈现实针对性,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深厚的“经世济民”色彩,摆脱了经济学界过度“数理化”、模型化,将手段异化成目的弊病。迪顿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获得了应有的价值。这当然可能是诺奖委会员在有意地平衡理论经济研究与实证经济学研究的关系,让经济学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

(本文原载无界新闻,欢迎下载无界新闻APP)

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 maisixiang1,成为整百订阅用户(如第一百位,第二百位……依此类推),将获赠一本我的签名本新书《摸着历史过河》,活动截止2015年12月31日。礼物都准备好了,就等你出手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