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闲思录(上)

很多人过去十几年说自己多牛逼,赚了多少钱,其实不用多牛逼,不断借钱买房子,都可能赚的很多,历史潮流如此而已。

最近在香港养病期间,闲着无聊,去几个会议打了个酱油,做了几场演讲,看了很多演讲的速记稿,都不是很满意,干脆就合在一起整理成一份,文字有点多,凑合着看。另外声明下,我其实很久没有讲金融层面的一些问题了,虽然我的确是金融文章起家,但是我过去的几年大概做的近四百场演讲,我都是讲关于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开放性命题为主,开放性命题意味着可以随便肆无忌惮的扯淡,没有边界,无所谓正确,所以自然就没有太多压力。

而金融这样纯粹的专业性议题,这是一个几百年来,无数先贤达人都穷尽一生在研究的领域,是一个可以被归纳总结且有一定理论框架体系的话题,这样的领域里,长期的经验积累,更好的学术修养,更多的实践操作,所形成的专业性意见,一定比我们这样只知道吹牛忽悠漫天放炮的人要有实际有意义的多。所以,本文可能会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深度也不够,请大家千万别抱太大的期望,就当是瞎扯一些过去几年碎片化思考的观点而已。

(欢迎加我的个人微信号jn1535cg交流;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风吹江南(jrjnfq),转发者如果删掉词条,直接拉黑!嘿嘿~)

我们过去几年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一、产能过剩与货币超发

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和金融层面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是什么?我自己在2012年底《也谈保理业务的现实性问题》里提出中国现实最大的情况是两个,一个是经济层面的产能过剩,一个是金融层面的货币超发带来的金融供给过度(并非是2009年之后的事情,切实的情况是我们自2002年以后货币供给就有点过度了,下文会谈),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的关系,一直贯穿了我国在2002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在很多实践中的一些看上去不太可思议的现象的根本都会在这两个层面里找到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经济飞速发展,这个时代其实本质是人人赚钱的时代,靠基本的出卖劳动力都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更不用说创造物质所带来的价值,在2002年以后,我们发现其实人人赚钱的年代就过去了,绝大部分劳动力所赚取的价值会很有限,但是为什么经济依然高速增长,而且大家的财富水平增长的更加明显,那是因为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资产大幅度升值的年代,绝大部分企业,本身并不赚钱,但是他们的土地、厂房、矿产等等都在增值,而且货币的足够宽裕,使得市场相对固化的价值都可以很好的流通起来,财富效应因为资产的大幅度增长而进一步显现出来,过去几十年靠实体企业赚钱,不如几年时间的资产增值。

我身边总有朋友跟我说,做实业那么辛苦,还不如买个土地转手一卖就赚了,或者说,买了块石头几年涨了几百倍,这个核心的基础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市场钱太多了,多的无处可去,然后市场的资金冲向哪里,那里就赚钱了。我在2012年写的《浙江经济怎么了》,就提出过这个问题,当时浙江要做金融改革,一条举措是设立小额担保公司,我就坚决反对,我认为金融改革的路线走反了,浙江的金融问题本质在于货币供给过多带来金融杠杆太高,大量的金融机构挤入浙江,然后拼命发放贷款,不断的催生大量的泡沫资金,而在层层加码之后,资金的成本极高,这部分钱,无处可去,只能进入资产和高利贷两个领域,因为实体压根无法承受,且又周期很长,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旦资产不再升值了,或者高利贷出了一个环节的问题,就会随时崩盘。

借贷资金的本质其实是在于经济的发展的收益能够覆盖资金的利息成本,如果不能覆盖这个敞口,那就意味崩盘是迟早的事情。浙江当年的情况就是如此,根本在于资金大量流出不赚钱的实体,进入了房地产为代表的重资产领域,而资金的唯一出口就在于房地产升值,如果房地产升值的趋势下行,那么就意味着资金迟早会出现问题,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设立金融机构,扩大资金供给,都无法解决问题,当时的本意也是通过增加小型金融机构的方式来给浙江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渠道,但是现实的问题恰恰并非如此,不是中小企业融资不成功,而是即使融资成功了,中小企业也无法存活的现实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思考的一定不是金融能否帮上忙的问题,而是为什么中小企业活不下去的问题。资金供给过多,使得中小企业更被中大型企业挤压到无处可走的现实问题,不改变这个现状,同时资金供给过多,即使给了中小企业再多资金,他们也会选择现实套利,而不是踏实业务,扩规模,扩大资产。钱往高处流,是资本逐利决定的,跟道德无关。

所以,在当时这个情况下,你增加金融机构的供给,只会进一步增加货币供给,这样一来,市场又涌现出更多的货币,只会恶化实体经济,而不会让实体经济变好。我个人总是觉得,金融改革的功夫都是要落在金融之外,因为金融是附属品,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指望金融改革,来突破经济发展,本身有点本末倒置,要经济改革入手,改善经济状况,然后金融改革跟上,才是正途,单纯期望金融改革并不现实。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是这个道理。

金融定义无非就是借贷和投资两件事,都是通过资金的所有权转让来获得收益的一种方式,说白了就是我借给你钱,你还我钱的时候加点利息,或者,我投你钱的时候,你还我的时候给点分红。本质都是你能还我钱,那你拿什么还我钱?八九十年代,你可以出卖劳动力赚钱,2000年后,你可以资产升值还我钱,但是2010年以后呢,劳动力不赚钱了,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谈。资产也不升值了,那么你到底拿什么还我钱呢?这个逻辑时刻要想明白。给一个注定无法还你钱的人钱,本质说明了你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好好做金融,如果,这个钱是你自己的就算了,如果拿别人的钱干这个事情,那只能说明你是在耍流氓。我很早有篇文章说,不以风控为核心的金融创新都是耍流氓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到现在还是觉得浙江金融改革当初选择了小贷增加的路线,其实就是走反了,估摸到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小贷公司基本已经无路可走了。这里反应的就是,在一个不赚钱的市场里,你增加再多的金融机构其实都是死路一条的,所以金融改革要放在经济改革之后,另外,从金融角度来看,我个人感觉,整个市场最终还是要走去杠杆化的道路的,而不是走加杠杆的路线,我12年的判断就是去杠杆会是市场主要的趋势和潮流,哪怕你政府不去做这个事情,市场也会自发的去做这个事情,这个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市场去杠杆会很激烈也会很恐怖,一定意味着大规模的倒闭破产。不倒闭不破产怎么去杠杆呢?温和的商量谈判是去不了的,那么牺牲的代价就必然是大面积的市场违约,大势倾盆而下,避开是最好的策略。

过去政府都对这个事情,避之不及,但是现实来看,这个不是坏事,要坦然看待,就如同人生病了,总要感冒发烧一样,政府要做的事情,不是不让他发生,而是在他发生的时候,照顾好他,避免下一次感冒。怎么照顾,健全法制体系,完善民生体系,做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安排,降低税负,减少交易环节费用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中国经济结构多元,单纯比较GDP意义不大

在当时,我们浙江的夏宝龙书记就写过一篇文章,把浙江跟江苏做了比较,提到了浙江的一些经济状况,里面我还是很认同夏书记的说法,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单纯比较GDP已经意义不大了,我们要看全方面的综合比较,浙江前些年的确碰到点问题,但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层面的降低,尤其在民生社保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这个说明浙江在经济水平好的时候,肯定做了很多其他的工作。而且我当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可以为夏书记做个附注,很早前,我就提过,中国经济是两元或者三元结构的,这种结构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经济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怎么理解这个意思呢?就是中国的整体来看分为几个阶梯式状况,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赶超英美,这个毋庸置疑,我走过全球几十个国家,要找出比中国沿海地区发达的国家其实并不多,但是中部地区,就稍微差点了,西部地区就更不好说了,还处于落后阶段,这个三个阶梯是现实中国面临的现状,由于三个阶梯的存在,就意味着,简单的把我国的各个省市同一时期的经济数据放在一起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阶段不同,怎么可以类比呢?

当时浙江和江苏比,我觉得压根毫无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浙江,就很可能会是明天的江苏,也会是山东、山西,四川、内蒙古等等的明天,所以简单的比较意义不大,尤其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无法比较,浙江在全国来看,的确是比较超前的,许多地方都走在前列,他出现的问题,很可能就意味着浙江的很多现状会是别人下一步的状态,所以,我们有时候看数据所谓的加权统计之类,我觉得没能把这个现实考虑进去,参考的意义并不大。在浙江出现问题之后,我在河北、山西、四川都做过演讲,还有甘肃,我都说过,时刻警惕,浙江的现在,很大程度就是你们的明天,产业链是会传导的,浙江处在产业链的上游,那么中游,下游,很快会被波及,要独善其身,不可能,所以,不要嘲笑浙江,如果你们不能未雨绸缪,那么下一步就是你们,现实很残酷,没用多久,这些地方都崩盘了,我曾经有不少这些地方的学生,都这几年见不到了。金融跟别的不一样,不打点提前量根本退不出来。

产业纵深,城市阶梯化,还有第二个值得探讨的点,其实中国经济体不脆弱,中国不但还拥有中部、西部尚未开发的广袤市场,给了中国经济很大的腾挪空间,同时,也还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比美国不弱的工业体系,很多可能未必最好,但是勉强能用,有些则已经超越美国,这种工业体系下,中国经济抗压性好,没必要太过悲观,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全球悲观了三十年,虽然某些经济学家,整天没事唱空中国,但是,三十年来一直被打脸。

三、对浙江经济的看法及几点建议

今年8月份我在香港花旗银行一个小型会议上做了演讲,我开了个玩笑话,我说四月份的时候,我也在这里做演讲,当时听到的是对中国股市一片期待,经济改革一片向好的说法,大家都想着突破八千点的美梦,四个月后,依然在这里,我听到的是完全一片相反的论调,哀鸿遍野,经济形势不明朗,悲观论调贯穿始终,如果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水平,那么不要也罢。

我在会议上,我自己对中国经济不悲观,虽然中国经济不乐观,但是总体而言,还远没到悲观的地步,尤其对浙江,对浙江经济的看法跟很多人不同,浙江今年已经开始逐步走出低谷,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很强的发展势头,出口复苏迹象也很明显,而且新兴经济不断涌现,创新创业虽然短期无法支撑,但是坚持下去迟早会有开花结果日。目前可能困扰浙江最多的问题还是信贷过度留下来的烂账还在高位徘徊,但是这个没有办法,需要时间去缓冲,实体经济不好,传统企业转型失败带来的信贷问题,是不可能一下扭转的,需要时间去消化,下面会谈实体跟资本的区别。这次中财办去了浙江,对浙江的评价就挺正面。其实,浙江的情况,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不要害怕GDP水平下降,有时候下降是为了更好的增长,你千方百计的要死守,到最后反倒可能守不住。

其实浙江的底子还是很扎实。第一百姓富裕,藏富于民是浙江典型现状,浙江拥有极为丰厚的居民储蓄,最近几年虽然受到不少波折,但是底子尚在,下一步的问题是在老的经济结构不适合于现状下,如何进一步寻找符合浙江出路的产业结构,金融结构的问题,人在,钱在,剩下还是尝试和摸索的问题了,浙江人又是世界上最能折腾的人群之一,我相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经过这几年的折腾,估计也差不多了,该破产的破产,该转型的转型,新型商业也不断涌现,用不了太长时间,应该会有结果。第二个其实是政府不错,平心而论,全国很难找出浙江这样的相对廉洁且有大局观的政府,浙江的政府很少关注微观领域的业务,不乱作为,过去十几年浙江很大程度地发展,跟浙江政府的无为而治有很大关系,浙江政府顺势而为,知道制度先行的重要性。同时,浙江政府官员很谦卑,愿意跟企业站在一条线上想问题,帮助企业渡难关,这个估计很多看我文章的人都不太习惯,因为我很少说好听的话,但是平心而论,这个也是实情。

顺带着这里提几点浙江经济的意见:

我2012年底有一篇文章提到破产重整的必要性,这文章其实是在《浙江经济怎么了》之后,写给浙江政府的一个报告,我的感觉是随着浙江进入了去产能的周期里,大量企业会出现破产的可能性,在这个时候,政府主导中小破产企业兼并重组,是非常迫切和关键的一个点。其实,浙江的很多企业,破产不代表企业不好了,很多时候浙江的企业破产只是因为做了很多主业以外的事情被拖累了,并非企业不好,国内的破产法制定过早,给了这方面的整合很大的现实难度,企业主一般破产之后,只能跑路,而不是重整,导致了资源极大的浪费,非常的可惜,浙江很多很好的公司就这样付之东流,非常的可惜。具体文章非常的长,这里就不赘述了,可以去看那篇文章。发表在中欧商业评论上。而且对于破产重整,对于解决目前浙江诸多银行信贷危机也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浙江今年创新创业,形势很好,涌现出了很多的创业公司,我跟很多人看法不一样,创新创业最终一定是大浪淘沙不错,但是经历风雨之后的人才,哪怕失败,也是财富。见过世面,经历过事情,都是不错的人才沉淀和积累,浙江是个资源匮乏的省份,凭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后,屹立潮头?不就是靠敢想敢做的浙江人么?浙江人,永远在时代前列,敏锐嗅觉,敢赌敢搏,保护好双创人才,让他们在浙江安心创业,都是浙江未来非常重要的宝贵财富,浙江的人才素养之高,在全国也是前列,许多跨国企业落户浙江,也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不错的人才资源,这些都是财富。双创其实是产业链的最前列,不断给浙江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输送人才,而且更关键是双创在浙江,几乎不花政府钱,培养好这种氛围显得很重要。十年育人的坚持还是需要的。

第三就是如何激发浙江的巨额财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话题,财富如果只是单纯成为储蓄,很难创造更大的价值,引导到何处,如何让浙江成为财富管理大省,让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几年浙江其实做了很多的动作,浙江已经有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小镇,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但是还远远不够,浙江的储蓄率还是全国前列,说明了在财富管理上浙江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问题是目前整个市场的资产荒,如何把目光瞄向海外全球资产配置,也是现实问题,同时怎样让资金进入实体企业,然后让实体企业走出去,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不是窝在国内拼烧钱,也是现实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什么货币超发在2002年就引发了资产大幅度升值 

扯的有点远,我们在继续回到前面的逻辑上来看,中国经济为什么在02年以后会进入资产大幅度升值的通道中去,前面说了并非是09年以后货币超发,而是2002年之后就已经明显超发了。为什么呢?我自己在13年写过两篇《也谈钱荒》的文字,里面大概做了分析。

一、货币发行体系存在弊端导致货币超发

我自己的感觉是跟我们的货币发行体系是有关系的,各位专家都知道,我们在八九十年代一直采取的是跟美国一样的货币发行机制,稍微有点区别是我国是不允许央行购买国债,但是允许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然后抵押给央行,变相投放,不过本质是一样的。央行得到债券,国家财政部拿到钱,但是我国跟美国的情况却出现极大的反差。1984年政府直接从央行拿走260亿,到了1991年每年直接发钞1000多亿。这期间发生了1988年大涨价,涨价直接导致了惊心动魄的其他一些事件,几乎把政府推到悬崖上。

这里跟我国的央行相对不独立还是有关系的,我国央行的很多政策的制定并非是单一目标的,相对多目标决策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出发点跟落脚点不太一样的情况。当然很难说这个正确与否,确切说,中国高速增长三十年,已经打了无数经济学家的脸,从有印象开始起,我每年要听无数经济学家悲观分析中国经济,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哪怕现在看上去很不好,但是你走出去看看,比中国好的经济体,有几个?几乎找不到。从我自己来看,我从不认为世界上只有好的东西,没有不好的东西,任何事情肯定是一体两面的,取决于你怎么用,什么时候用而已。

我国到了1994年进行了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之后,开始了一直沿用至今的货币发行机制,就是跟美元挂钩的货币发行机制,改变了过去政府没节制的发行货币的冲动,改成收入美元之后的强制结汇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老百姓出口贸易赚回来了美元,央行就要求这个美元必须结成人民币,按照当时特定的汇率强制结汇,于是央行拿到了美元的同时也就在市场上投放了人民币。

这种人民币的发行方式有个前提就是必须要能大量出口创汇,才有可能不断的投放货币,而恰逢中国的人口红利政策在这个阶段不断出现,出口企业通过极为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了极为廉价的商品,出口到全世界去,换回了大量的美元,从而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十几年里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经济乱象,较为彻底扭转了局面。这个阶段的货币发行机制,其实是功不可没的。

之所以要提这个,其实我们会发现中国从普遍性盈利到依赖资产盈利的关键性节点,大概也就是在2000年左右,这里关键点就是之前我国的货币供给都是自然增长,逻辑是比较明显的,老百姓劳动生产产品,然后出口,然后赚回美元,然后结汇成人民币,劳动和产品是有价值的,银行存款自然增长,市场货币投放日趋增加,经济温和发展,但是这里在2000年左右出现临界点,就是市场的货币超越了市场本身所需要的钱,这个时候,大量的资金进入银行体系,而银行又是一个巨大的放大器,有着乘数效应的银行,可以让市场的货币进一步放大,这个逻辑也是很显然的,大量银行获得存款以后,必然会发放贷款,发放贷款之后,又派生出大量的存款,于是市场的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感觉到2002年以后,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都已经不再是自然增长了,而是依赖信贷投放增长。于是资金泡沫化就出现了。

二、货币超发导致的资产泡沫化

泡沫化可怕不可怕?很难下定论,因为事实上,只要是资产就是带有泡沫化的,无非程度大小不同罢了。交行牛锡明董事长曾经说过,过去十年银行的高盈利的背后其实是资产的高增值,这里反映两个重要命题,第一银行持有的资金流向重资产居多,第二资产的增值在过去十年远超过实体盈利水平。事实上,凡是资产,在价格不断上涨过程中,必然是偏离其本身价值的,尤其是乐观预期之下,偏离更大,事实上,因为钱不断追逐着走的背后,使得其价格偏离价值是必然的逻辑。这个逻辑还是加速的,资金越多,偏离越大,泡沫越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凡是资产,都存在泡沫。而一旦去泡沫化开始了,则必然是超跌,起的越高,那么掉的时候,也会越厉害,也会远远落到本来价值以下去,例如,美国1929年有张照片,很伤感,就是华尔街,一个人站在一辆汽车上,然后一块牌子,500美元。什么概念呢,一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远超过500美元的汽车,事实上,我估计可能连500美元都卖不掉。为什么?没现金的人,没办法买。哪怕再有账面资产,一样买不了,而有钱的人,却知道还会再跌,所以不肯买。这就是资产内在属性。其实做过股票的人都知道了,追涨杀跌的背后,就是人性。这几年,其实我碰到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一个朋友2个亿买了一堆古董,现在两千万都出不了手,为什么?没钱的人买不起,有钱的人不敢买,觉得还会跌,仅此而已。去泡沫化必然是惨痛的。

所以,很容易推断的逻辑其实就是在2002年以后,货币超发确定的逻辑下,那么现实出现的命题,就变成了过多的资金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了。全球来看,都有过这么一个阶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外汇管制的阶段,那么意味着如此多的货币只能充斥在国内,在国内寻找出口,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货币之水其实一直是高处流,一般都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重资产,第二个方向是高收益。

为什么是重资产,这个很简单的,因为轻资产容纳不了太多的钱,钱越来越多之后,进入重资产领域是必然的,相对典型的就是房产、矿产、大宗商品等等,容纳很多钱的领域,一旦去泡沫化,这些就会很惨淡,现实也已经说明了这个逻辑,还有一个方向其实是泛资产化,就是任何缺乏弹性的物品都可以成为资产,不是只有房子才是资产的,任何能带来预期收入的东西都是资产,如果社会认定一片树叶,能赚钱,而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那么就是能赚钱的。例如最近的比特币。当市场都认定他能在未来带来预期增值,一个人信了,两个人信了,到最后某个特定的圈子都信了,那么事实上,他就是会增值的。这样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资产,而泛资产化,就是市场上不断的出现各种可以被认定为资产的东西。其实这几年最典型的是什么呢?是前些年很疯狂的艺术品,当然还有一直在热炒的此起彼伏的农产品,例如大蒜、茶叶、药材、鸡缸杯、艺术品、比特币、猪肉、大葱等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市场资金太多之后,到处寻找出路的行为。资金太多的原因,就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了,第一个是基础货币发行过多(外汇流入过多),第二个就是商业杠杆用的太足(银行放贷),创造了太多货币。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表现出来的情况就是一个鸡犬升天的格局,身处期间的人,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只要囤积资产,就能身价千万,很多人过去十几年说自己多牛逼,赚了多少钱,其实不用多牛逼,不断借钱买房子,都可能赚的很多,历史潮流如此而已,当然反过来也一样,这些人在资产去杠杆的格局下,会死的很惨。我认识挺多煤老板,莫名其妙就有钱了,赚了很多很多,然后就莫名其妙把赚的钱都赔回去,然后又背上一屁股一辈子都还不了的债。几年时间,天上人间,落花流水。

那么最终结果会如何呢。很简单的逻辑就是通过杠杆派生出来的货币都是需要收益的,那么收益来自何处,最终还是要创造出价值,当市场无法创造出这些价值的时候,那么其实整个市场就是一个庞氏骗局的击鼓传花的游戏。超过一个零界点就是崩盘的格局。维系市场只是虚幻的信心和未来的预期而已。整个市场的结果就是看上去大家都得利,实际谁都没赚钱。赚的只是市场的估值和预期罢了。

上一次的钱荒的事件,本质就是表现为了一方面市场的资金太多,不断推动资产上行,另外一方面资产的不断升值,也反过来又让资金更紧缺,因为大家都为了多赚资产升值的钱,也拼命的把自己的流动性压到最低的结果,本质上银行的钱荒是钱多和钱少的集合体。钱多是看上去大家都赚了很多资产的钱,实质是银行的负债压到了极致,欠了很多储户的钱,并不是悖论,而是一体两面的集合体。高利贷其实也一样,当对资产的升值具备很高的期望的时候,市场的高利贷也会不断的被推高,归根到底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就是当一根弹簧到了极致的时候,就失去了弹性。这个时候,危机就出现了。一根稻草就会压死人。

三、互联网为何会兴起

这里其实可以再附带着讲下互联网新兴的逻辑,前面说了,资产升值实现需要更多的资金去堆积的,而资金总有个头,尤其在08年经历过一次,09年一次性超发接盘以后,市场上生产钱的能力达到极致,而且,资产的流动性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接盘方越来越不愿意在高位接盘,宁愿寻求更相对低估值的一些资产介入,表现为什么呢?互联网其实也是个这个背景下的产物。相对更轻,以小博大的空间更大,从实体和重资产里腾挪出来的钱(这些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啊),都在10年左右挤入互联网,也是造成了11年之后互联网大泡沫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过去一年互联网动辄估值几十亿,个人感觉不是互联网变得值钱了,而是钱没有地方去,变相推高了,这个游戏也是迟早会结束的,结束的时候,会跟之前玩重资产的人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估计也就这两年的事情了,当钱不在喜欢你的时候,在高的东西,也没有价值。

四、产能过剩与资金过度的关系

这里我们还可以再看下产能过剩跟资金过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反过来看互联网过去几年大发展的一些关系,中国的现实问题其实也是在04年左右发现的比较明显,就是全球性产能过剩,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当全球新兴国家都起来的时候,所谓低端出口无非就是三样东西的构成,第一成本其实是劳动力成本,第二是汇率水平,第三其实是非资本因素,例如环境、空气、水、健康等等,这三样东西,都不是强竞争力门槛,这些本质都是新兴国家不得已,求发展所带来的比烂模式,谁比谁更不值钱,谁就能出口更多的东西,换回更多的外汇,核心就是在04年以后,中国全球工厂的需求基本上达到极致,但是因为随着货币还在不断的增长,使得扩产水平并没有停止,还在源源不断的生产产品,问题是谁能消耗这些产品呢?需求不振带来的产能过剩下的现实情况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渠道为王的逻辑,在过去的十几年其实挺有意思的几个现象,就是大家都拼命扩产,东西越来越多,而需求越来越少,这个时候,一般就两个结果,第一个就是走差异化路线,生产出你生产不出来的东西,但是世界上那里有那么多东西,是差异的呢?尤其在低端品领域,不太可能,很多专家都在想转型升级,问题是大家都转型升级了,那还叫转型升级么,其实就不是了,说明转型升级其实回到最后一定只有少部分人才可以干,那就是这个市场里,大部分人还是得做低端和苦逼的事情去。而且从就业角度考虑,效率提升,一定意味着就业人口降低,这个逻辑是不用去讲的,很多人都说,互联网创造了多少就业,其实从整体数据上看,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这边创造了多少就业,那边就得搞死很多就业人口,转型升级也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个办法就是拼渠道,其实拼渠道是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必然结果,大家都挤破脑袋,找渠道商,然后不断的压低价格把自己放入渠道,然后就看到了渠道模式在过去几年其实一直是主旋律,苏宁、国美、家乐福、沃尔玛是渠道,曾经一度辉煌,接着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都是渠道,现在风骚无边,都是渠道为王的典型结果,本质是反应全球产能过剩之后,对渠道的拼死依赖,在产能全球过剩之前的年代里,一直是制造业为王,渠道反向依赖制造业,很多人可能都不记得八九十年代,谁能拿到商品,谁就能发大财的年代了吧,那个年代,拿到一个宝马车的代理权,就能让你发大财,哪里有渠道什么事情。没多少年,风水轮流转,本质是什么,是产能过剩的时代来临了。这里反应的核心逻辑其实还是大格局决定了商业模式的胜负成败,而不是商业模式本身。

五、传统企业的转型以及当下的该如何抉择

这里也很多人也在问,为什么不赚钱还在拼命生产,难道不能停止么?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后知后觉,惯性思维,别小看惯性思维带来的危害,我这些年总是碰到很多企业家,都很困惑,我说尽快转型吧,他们说转型能干么?做了一辈子的什么什么,别的都不会,其实年轻人里也很多,总觉得离开自己的行业啥都不会了,事实上真的这样么,不是的。不是不能转,说白了是懒或者没有勇气而已。

很多时候,转型的难度并不大甚至更低,我有一次准备投资一个小年轻,做产品经理出身的,我让他在群里做个路演,结束后,有个他之前的同事跳起来说,我比他做产品经理多了很多年,没看出他什么优势,他凭什么能打的过我呢?我说其实不是的,人家敢从大企业里跳出来,你不敢,也就意味着你再牛逼,也其实打不过他,勇气是他打败你的关键,他敢你不敢,你们以后的人生就彻底不同了,你在一个即将死去的行业里做的再牛逼,也敌不过人家在一个向上的公司里做的很一般。这个就是区别。所以,我一直跟年轻人说,你们除了勇敢之外,就一无所有了,他是帮助你打败比你优秀的人最好的武器。事实也是如此,太多传统企业的人,都害怕改变带来的危害,总习惯了过去赚钱的逻辑和模式,总以为那是对的。其实并不是如此。在一个改变很快的年代里,不敢转型的思维,是搞死绝大部分企业的根本。

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资本跟实体之间的差别,让很多传统企业的人无法有效快速实现改变,这个其实很难解释,只能说,资本跟实体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资本是属于非常轻的东西,他来去很快,非常的迅猛,本质就是个数据流,他的改变往往是刹那的时间,今天你好,一分钟可以来你家,明天觉得你不好,一分钟可以抛弃你,比女人翻脸还快,比屌丝还没有忠诚度的东西,例如金融风暴,来的速度很快,你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崩了,你就一文不值了。这个就是资本,每次都是匆匆而来,然后匆匆而去,非常的快,一刀切下来,你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但是实体企业不是的,实体是一个非常缓慢的东西,一个企业到快崩了,也能耗你个三五年,这个是实体的特征,资本是快刀砍人,实体则是钝刀割肉,同样是死人,资本来的快狠,实体来的慢痛煎熬。很多人都是在这种煎熬中,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崩溃。绝大部分的实体企业不是死在资本手里,压根就是死在自己手里。

还有一些企业,则是死在资本手里,由于资本在2002年以后的的相对货币宽松,使得资产流动性很好,许多实体企业非常习惯了一种思维模式就是做大规模,哪怕不赚钱,都要做大,为什么呢,可以通过规模在市场上获得大量的资金,然后指望资金能带来盈利,互联网一直说的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其实压根也不是互联网带来的,传统企业靠这个已经活了很多年了,很多企业包括大型国企,每年很多利润压根不是来自主营业务都是会来自财务部门的掮客业务,是个人都会干的事情,从银行低息套取资金,然后到市场上发放高利贷,这不是简单得要死的事情么。这种假象让很多企业都乐此不疲的不断在做大规模,然后,然后突然等到一天,杠杆放到极致,然后,然后就一下都死了,赚了五六年的钱,一天就被收割完了。不就是这个事情么,许小年前些日子,不断说经济快完了,企业要尽快想办法活下去,什么什么的,其实吧,他说这个话的时候,企业哪里还有时间抽身而走呢,金融不是摆地摊,说走就走,都是需要时间的,资本冬天又给不了你这个时间,太快,太猛,说来就来,不能提前个一两年,你就基本上等死格局了,所以我讽刺他说,在一堆企业都已经半截子入土的时候说马后炮有点不人道。

我2011年说,经济下行,趁着日子好过,赶紧撤,不撤就是找死,估摸着那时候撤的可能还有机会,过了11、12年基本都是很难撑的格局了,到了今天,很多人已经撑不住了,准备听许小年的撤了,我倒是想说,现在撤其实还是死,干脆不要撤,都熬到这个份上,咬咬牙撑过去了,或许就牛逼大发了。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企业的末日也快到了,支撑互联网泡沫的资本也差不多快到了崩盘的时代了,互联网能打败传统企业的核心基础其实并非是效率之争,根本还是互联网拿的都是别人的钱跟你打,或者是拿未来的钱跟你打,这个时候,你传统企业怎么打都打不过,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打法也快结束了,因为能拿到大钱来玩的企业越来越少,而且去了这么多年的产能和杠杆,市场也快见底了,产能过剩时代的结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死了一堆,还有一个部分撤了一批,于是留下的人又有饭吃了。这个时候是比耐心和信心的时候。坚持比撤退更重要了。

这里顺带着,再提下P2P的事情,今天有人跟我说,P2P趋向稳定了,为什么呢,因为平台数没有新增,且跑路减少了,我说瞎扯淡呢。跑路减少是因为股票不好,资金回流到债权领域里来,现在是个破平台都能秒杀的情况下,跑什么路呢。新钱进来多于出去的钱,死不了,但是,但是股市再起来呢?当一个平台流入的钱少于流出的钱的时候,用不了多久,估计还得死一批,所以对所有的P2P平台而言,趁最好的日子,赶紧转型,不转型,还继续玩,估计很快就死了。P2P倒闭的根本还是商业逻辑有问题,有很大的问题,资产端的定价能力问题。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