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资模式是银行转型之路

银行业的变革,最重要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结构之变。

文/巴曙松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时代在变革,经济在转型,传统商业银行也必须行动起来。

在人民银行12月公布的11月份金融数据中,M2增速13.7%,为近一年半以来的新高,但人民币贷款仅增加7089亿元,增速明显放缓,意味着全社会对于银行信贷的需求在快速减弱,创新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除去“老三样”——“存、贷、汇”之外,还能如何顺应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如何顺应金融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以及如何创新融资模式,如何做好产业基金投资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将密切关系到其转型的成败。

转变思路,由“重”变“轻”

早年,我曾在国有银行做过基层行长,那时商业银行的经营之道,是强调“负债端主导”,即“存款立行”。在资金短缺条件下,唯有争取到存款、保障了负债端,才可能在存贷比等监管约束下具备相应的贷款规模,进而放出贷款,赚取利差。

但这一切,正随着宏观经济和市场结构的转变而转变。当下,市场转型趋势是从“负债端主导”转变为“资产端主导”。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资金来 源将不再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市场竞争的关键,变为了如何在资产端做出创新,如何融到优质资产并将其转换为合规的金融产品。由此,自然能吸收 到充裕的资金,实现对负债端的保障。

而银行业的变革,最重要的便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结构之变。其首要一点,便是强化对优质资产的控制能力。

通常,流动性相对充沛的环境下,银行能拿到优质资产,就应该将这些资产通过产品设计、风险管理转换为面向投资者的金融产品,合理合规地销售出去。在低利率环境甚至“资产荒”现象持续的市场环境下,这一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其次,商业银行应契合当前经济转型的主线,还须学会从重资产经营转为轻资产经营。

原因在于,中国的商业银行擅长以抵押担保来作为贷款的基础,而唯有传统的重资产企业才能拿出符合现有标准的抵押担保物品,而这些行业、企业,多半是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等上游产业,将吸取银行大量宝贵的金融资源,对新兴产业形成“挤出效应”。

但是,适应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诸多活力型企业,往往是轻资产的创新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缺乏传统的抵押担保资产,仅具备一 个好的创意、一项产品专利。届时,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经营思路,研究如何服务这些新兴企业,提高自身轻资产运营的能力,从而逐步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转型。

由“点”到“面”

对于商业银行转型,还须抓住两方面内容,实现质的改变。

一方面,从融资结构调整和去杠杆的角度看,当下融资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即是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占主导的状态,逐步转变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共同发展,尤其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状态。

而直接融资尤其股权融资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健康发展将有利于减少银行贷款的期限错配,也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和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并积极作用于货币政策转型。

从股权融资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形成了资本金,其规模的扩大实际上是在降低企业杠杆率。

因而,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融资结构调整,支持直接融资尤其股权融资的发展,其实也在助力整个经济体系去杠杆以及形成一整套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

这即是说,一笔大额不良贷款的形成,将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显著冲击,但如果通过直接融资放到资本市场上,风险则分散于成千上万的投资者之中,能同时起到降低杠杆、降低期限错配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应该将金融服务扩展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通常,银行习惯于服务生命周期相对稳定、拥有正现金流的企业,但实际上这一阶段的企业议价能力较强,常引发银行间的激烈竞争。

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包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创新、创业企业不断涌现,一些企业还处于初创阶段,一些企业则遭遇暂时的经营困难,亟待并购重组等资金调整。而此时,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银行往往是缺位的。

因此,商业银行需从主要服务于成熟、稳定生命周期的企业,转向为服务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构建与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甚至天使基金的合作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

谋全局,谋万世

必须说明的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之所以能够获取盈利,从功能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其承担了适当的风险。银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风险管理能力。

因而,转型中要切实把控住风险。对此,有三方面建议:

其一,商业银行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能够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接纳不同角度、不同专业的理性判断,以充分的制衡力来完善公司治理。在这一 点上,近日,邮储银行引入了多元化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境内外的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就意在股东结构的健康和未来战略发展的平衡。

其二,商业银行要牢牢抓住并完善已有的预防性措施,做好风险预警工作。

其三,创新融资模式并非要产品多么花哨,而是需要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客群需求,本质上应该是稳健、审慎的态度和原则。这点上,应该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且,创新不能是零散的、随机的,而应该是系统性、制度化和产品化的,应该逐步具备一个可推广和复制的模式。

实际上,这也是金融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即将大量的基础资产通过特定的金融设计,转换为市场可以投资的产品,并形成自身可控的管理程序和模式。

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转型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小我”和“大我”的观念,需要放在整个国 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去寻找机会,才能真正实现突破。(本文系巴曙松于2015邮储银行高峰论坛演讲内容,由本刊记者聂欧整理)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