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诞生记

这部片子最好的部分是交易员的对话,句句真实鲜活,尤其是片中塑造的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几个交易员,他们的人格和身体语言让我看片的时候冲动得都想直接发Facebook给我在金融圈的朋友,“这人和你一

阿尔法工场:投资能力共享平台。

(阿尔法工场基金平台,三步拥有自己的对冲基金,点击“进入”立即参与。)

我记得那年夏天在Bloomberg端口上挨个查CDS产品的流动性,计算整个银行的信用风险,我记得从我口中也报出过惊人的数字,“我们还有XXX需要hedge。”

当时对这些体量很麻木,以为商界都是这样的大数字,后来有了其他工作的比较才知道那个组在承担多大的风控责任。

我记得当年的报业是纽约时报独大,华尔街日报异军突起;当年的广告业是三足鼎立,因为报纸和广告是我被分到需要跟进的股票,实习最后一周要做演讲,要记分。

我记得每天晚上十一点到家被满脑子的数字兴奋得睡不着,而闹钟是早上四点半,头发一把一把地掉。

我非常抑郁又非常亢奋,喜怒无常,周末花很多时间才能回到正常的悠闲的节奏,总在自问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又为什么又那么多人孜孜以求。

只有那年夏天,我感觉自己语速并不快,而是太慢太慢。

只有那年夏天,我的老板对我说:我希望你说话更直接些,别怕得罪人。

而那之后所有的老板都提醒我;你说话可以更委婉一点。

是的,那年夏天我只是一个摩根大通的实习生,做trading。

第二个是刚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新组,专门做高频电子交易,暑假结束我拿到了这个高频交易组的全职录取通知。

那年夏天一开始的时候,有个MD给所有实习生做演讲说,“不要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适合做trader,你只需要找到合适自己性格的产品和组。”

那年夏天结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大概有两种人格,其中一种向往血、开枪、战争,计较输赢,概率学得不错,喜欢一天结束的时候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赌资。而另外一种人格喜欢嘲笑血、开枪、战争,她喜欢说,你看看你有多可笑多可怜。

所以,那个MD说得对,每一种性格都适合做trader,除非你拥有另一种自相矛盾的性格,自己在反对自己。

然而事实是,当年我太年轻,血太热,不在乎钱,甚至刻意想过一种贫困的生活。

我没有更长远的职业打算,我只知道我有几篇想写的东西,那么那么想写所以不再能等下去了。

我尤其知道,我想亲眼见见偶像迈克尔·刘易斯,写一写他。

于是,三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他加州伯克利的别墅里采访了他。

采访刘易斯有点像采访彼得·海斯勒或者斯科特·伯格或者任何一个高水平的记者,那不是采访,而是采访课,前辈向后生传授技艺。

事后听录音,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提问是多么幼稚,而对方的回答中,不但已经弥补了提问的缺陷,还为我着想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角度。

而采访迈克尔·刘易斯又和采访其他的作者不一样,因为他那么强烈地让人觉得,他的第一身份不是记者和作者,而仍是华尔街的一名销售。

虽然1989年他从所罗门兄弟辞职开始全职写书之后就再没有干过债券销售,然而他说话时那股冲劲、毫无顾忌的直率、粗鲁又迷人的幽默感、对所有感兴趣话题的极端痴迷、习惯性打赌、掩饰不住的炫耀癖,所有这一切都是投资银行销售交易部里的文化。

三年前,刘易斯穿着室内跑鞋盘腿坐在自家沙发上告诉我,布拉德·皮特想把他的新书《大空头》改编成电影。

然后他立即说,不要把这件事写进报道,“还没有说定呢”。然后他立即改口说,爱写就写,他从来不看关于自己的报道。

然后他立即说,前几天和奥巴马在华盛顿打了场篮球。然后他立即说,那个夏天他和他漂亮的老婆孩子们去西班牙的徒步旅行。

我的采访稿子写完已经是几个月后的夏天,《大鱼》,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我问他要不要给他寄样刊,他在西班牙用手机回我短短一句,“我从来不看。”

又过了几个月我在《名利场》上看到他采访奥巴马的那篇文章Obama’s Way,也就是他所谓的,“和奥巴马打了几场篮球。”

上周我在电影院看了电影《大空头》,正如刘易斯三年前说的那样,布拉德·皮特是这部片子的监制加主演。

这是一部好电影,可以打四颗星。这部片子在我看来最好的部分是交易员的日常对话,句句都很真实鲜活,尤其是片中塑造的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的几个交易员,他们的人格和身体语言让我看片的时候冲动得都想直接发Facebook给我在金融圈的朋友,“这人和你一模一样!”

我不喜欢的地方有这么三点:

切断故事的推进,在影片中生硬地插入一些短片,由社会名流(比如名厨安东尼·伯尔顿讲解一些专业名词(比如CDO),虽然这些名词也可以通过更加自然的人物对话解释出来。

过多的赌场、酒吧、脱衣舞俱乐部情节,即使这些情节对于故事推进没有大帮助。

在全片的很多地方,会突然冒出一句,“你想过普通人会怎么样?你想过他们会破产,会无家可归吗?”然后两个华尔街职员就愣在这里,似乎在忏悔华尔街的罪恶,愣了半天又啥新鲜的都说不出来,然后故事就继续突兀地进行下去。

这样的对话感觉很虚假,这既不是真实生活中可能出现在交易员中的对话(并不是说大家不讨论,而是说,大家不可能在紧张的交易日中间,突然停下来冒出这么一句),也不是进行这种反省的真诚的方式。

我想说的是,这三个毛病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这并不是原作者迈克尔·刘易斯的问题,而是制片人布拉德·皮特的问题。

为了讲清楚这个观点,让我讲讲最近自己碰到的事情。

和刘易斯一样,那个让我厌恶的华尔街也让我着实着迷。几年前的一个晚上,一时兴起,我写了四个男生好友的故事贴在博客上。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他们大四,是同一间寝室的室友,那场危机打乱了他们的职业选择,而这个小小分岔所导致的命运的差异在几年后变得愈加明显。

他们四个分别看到了那篇博客,那之后便经常彼此打趣说,“咱们都可以拍个电影了。”这样的玩笑多说了几次,我们便当真开始考虑拍电影的可能性。我们想真实呈现这四个朋友的生活,他们互补的个性,深厚的友情,一场金融危机如何左右了他们的职业,他们如何重新站稳脚跟。

我们都厌恶诸如《华尔街之狼》这般以歪曲华尔街生活为卖点的电影。

他们沉静柔弱,天真晚熟,周末的晚上与其去泡妞宁愿呆在家里玩桌游。

这是一个关于四个朋友的故事,可它的确在美籍华裔中颇有代表性,我逐渐有了一些愿意投资这部电影的朋友——说到底,谁不想看看大屏幕上讲自己的故事呢?今年夏天我在国内呆了一阵子,恰好认识了几个电影圈的朋友,便想推动这件事。

是的,我的华裔朋友们更想看到这部片子在大陆或者香港上映——在那些孤寂的美国郊区,他们童年的娱乐一律是香港的武侠片和大陆的《还珠格格》,和国内的孩子别无二致。

在国内的三个月里,我把这个电影的大纲交给了不下十个圈内人士。总结一下收到的建议反馈:

1.这不应该是一部关于美国华尔街的电影,而应该更接地气,描写中国A股市场,最好是关于2015年股灾。

三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他加州伯克利的别墅里采访了偶像迈克尔·刘易斯,他告诉我布拉德·皮特想把他的《大空头》改编成电影。他随即告诉我,金融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永远不会是热门,它们能开拍的唯一可能是诸如布拉德·皮特这样的一线大牌愿意去出演/导演/监制这部片子。

Wikipedia上说,《大空头》2015年三月底开拍,十二月上线。即使三年前就有了布拉德·皮特愿意监制的兴趣,这部片子仍然等了三年的“酝酿”/停滞才终于开拍。金融题材投入院线之艰难,可想而知。

三年前,我问刘易斯,《大空头》之后,下一部电影是什么。

他笑着说,《说谎者的扑克牌》。

我说,太好了,谁来拍?

他说, 还不知道,但是, 他准备自己写剧本。这本书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他不想这个故事被编剧糟蹋了。

我明白他为何如此爱护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私人感情的故事,一个青年如何步步惊心地踏入庞大而混乱的金融世界,这是他所认识的第一个世界,一个最好的也是最糟糕的世界。

看完《大空头》,我默默希望《说谎者的扑克牌》永远不会被搬上大银幕。

来源:财新博客

作者:沈诞琦  |  上海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国际发展方向)硕士研究生。沈诞琦自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后,曾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分行担任宏观经济的政策研究工作。

内容合作:果果(手机15034081448)

商务合作:小虫(ID13581621457)

阿尔法工场公众号:alpworks

投稿邮箱:report@goldenalpha.com.cn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