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并非流量入口,所以这次要借助优酷、uc、以及微博的流量拉升。这也是阿里与优酷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视频广告带来的流量效果如何仍是疑问。由于微博的活跃度严重下降,优酷可能会成为一个新流量来源。
购物节的美丽与哀愁
此外,“购物节”本身的场景设置,有其先天的不足。用户在低价的一天之内购买大量商品,此后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骤然停止消费,这种并非常态消费的行为,给物流、后台服务、以及服务器造成即时高负荷。如果按照高负荷设计,平时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如何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维持一种常态需求,才是一个电商的正常思路。“双十一”这种促销偶可为之,但不能长期依赖。
阿里的股价在过去半年内缩水三分之一,超过千亿美金,源于国际市场对于阿里的预期降低。国际化进程放缓,又过度依赖国内市场。而双十一的数据则是股价的强心针。去年双十一交易额571亿元,而股价也到达新高。今年的交易数据肯定会超过去年,所以双十一后的股价值得观察,看看这支强心针对国际资本市场是否还有效。
对于双十一模式,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垂直电商的兴起对阿里的影响。如果说阿里是线上百货店的话,那么垂直电商则是线上精品店。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出现越来越多的垂直电商后,一部分用户会依据自身的不同需求放弃阿里,这部分也意味着阿里的人口红利会渐渐流失,当然,对其他综合性电商而言,这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从电商发展趋势看,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是阿里无法提供的。消费者渐趋理性之后,奢侈品、化妆品、服饰、母婴产品、汽车用品等领域,阿里无法保持其优势,尤其是价格优势。多元精准以及个性化的服务本身就包涵了更多的被消费者认可的附加值,单纯从价格考虑,意味着对高、中端用户的放弃。事实上,很多中产以上用户,对淘宝的使用率非常低。
而天猫的设立本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但天猫的设立又伤害了中小商家的利益,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怎样在流量上倾向于中小商家,阿里还没有找到较好的办法。淘宝与天猫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中小商家对淘宝的依赖非常大,但天猫却拿走了大部分的流量,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垄断。那么阿里如何应对这种整体战略上的分裂?
说到流量,阿里并非流量入口,所以这次要借助优酷、uc、以及微博的流量拉升。这也是阿里与优酷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视频广告带来的流量效果如何仍是疑问。由于微博的活跃度严重下降,优酷可能会成为一个新流量来源,这第一次尝试值得观察。京东与腾讯的联手其实也是在流量上下功夫。作为入口网站,腾讯给京东提供的帮助不少,据京东2015年Q2财报数据,京东新增用户中超过20%来自微信和手Q渠道。而阿里的新增用户速度已经放缓。
所以阿里面临的问题,有大环境的整体压力,也有自身的策略游移,不可不加以警惕。以娱乐性和消费性为其内核的双十一促销,作为一种商业营销行为,很难找到其中的价值支撑,这种“唯利主义”在一个较长程的时间段内,会伤害到阿里自身的品牌。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电商平台,假如是这样一种面貌,那么国际化的路线就很难走通了。
具体回到这次双十一,从商品质量及服务上看,京东的3c业务优势是业内认可的,此次面对苏宁和阿里的围攻,京东自然不会担忧。此外在用户的信誉度评价上,京东也颇有底气。虽说很多论者经常把阿里跟京东相比,但是自营电商和平台电商的区别仍然很大。
京东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环节,交易是基础,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追求更好的服务和更大的盈利空间。这跟平台电商阿里,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了。流通环节的专业化,也许就是京东的策略,这部分在商业领域缺乏专业化精神的中国大陆,倒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成长方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