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双十一,我不在这一天消费

我相信人们总还要回到线下,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留给线上解决

我大体对某一个时间节点,一群人接近疯狂的抢购某种东西毫不感冒,况且网络上各种红包返券让人看了就头疼,我数学不好,线下时代就算不过商场返券,线上时代也不想碰这么复杂的文字算账游戏,我时常冲动消费,但是我多少想在冲动消费的同时保留点个体的独立性,而不是某一个时间节点被商家当韭菜一样收割,为了买而买了大量其实对自己毫无意义的东西。

让我对双十一天生反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在双十一刚开始的那几年和一个母婴用品零售商聊过网购大促的问题,对方非常讨厌这种大促,因为比如纸尿裤这种标准化商品本来利润空间就有限,大促时用户可能一下子就屯半年的,对他们之后的销售影响非常不好。对方认为阿里拿他们的钱讨好用户,但是又拿阿里没办法。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双十一这种大幅度让利的购物狂欢节到底是商家们拿出来的真金白银多,还是平台拿出来的多,但是反正从宣传口感觉功劳都是平台们的,我们能有双十一,能在这一天买到便宜的商品,都是淘宝天猫给我们的恩赐。

随着电商越来越火,零售越来越萎靡,我反而越来越不信任网络平台。不论在网络平台订餐,还是在淘宝买一些杂七杂八,我都有种回到当年中关村的感觉——看着琳琅满目的货品,但柜台说到底只是一个个代理,他们也都要去一个固定的地方拿货。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货到底有没有问题我是不知道的。我曾为了省钱在网络购买了很多耐克的衣服鞋子,最后发现真的还不如去专柜碰碰打折。有人说线下一样造假,但多比较就会发现在线上买到不靠谱东西的几率要远比线下高;换句话说,很多在线上会买东西的消费者一般先付出比较高的试错代价,问题在于这是我们购物的初衷吗?

我相信人们总还要回到线下,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留给线上解决——你想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你穿衣服出门,开车或者坐车,路上可能偶尔遇到一个乞丐或者卖花姑娘,也可能给流浪歌手扔下一点小钱,你可能遇到一个姑娘去搭讪着要个电话……等你到了饭馆,你可能和老板伙计寒暄几句,可能和一个人拼桌吹牛;吃完面,你可能觉得晚上有点冷,顺手去旁边的店里买个帽子,然后去酒吧喝点酒……这不一定是生活的全部,但一定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你认识姑娘只在微信,你吃饭只在美团,你买东西只在淘宝天猫京东,那这个世界岂不是被数字支配了,透着股冰冷的气息?

双十一有没有价值?在它诞生的开始一定是有的,它对电商的普及和演练有着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生生造出了一个购物节,它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图腾。

但是呢?电商号称去掉了那么多的中间环节,却让我们和屏幕后面的那个卖家距离更远了;年复一年,我们仍然被如何分辨假货困扰;我们仍然会遭受一些数据泄密的危险;当我们兴致勃勃的跑到线下时,发现线下的商店们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要么倒掉,要么转型,要么不开张则已,一开张就要吃三年;我们仍然习惯低价低质,我们仍然无视一分钱一分货才是商业增长的动力;我们仍然沉浸在集体的无脑的过于喧嚣的狂欢里。

对平台来说,规模与控制永远是需要进行取舍的,也永远是矛盾的。我们无法苛责企业们为什么一开始都要选择规模,但当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平台有义务提升自己对供应链的控制,对用户体验的提升,甚至对用户消费观念的教育,而不是年复一年用规模和低价向商家要投入,向竞争对手亮肌肉,向市场要流量,用一场注定会一哄而散的夜店式的所谓盛会掩盖自己已经被腐蚀的器官,用一些说不清楚算不明白的优惠把用户对生活的品味一步步拉低。

至于狂欢中的购物狂们,他们确实有权利在某个时间以一种集体无脑狂欢的形式给自己情绪找一个出口,但这个出口不应该是已经带着一股魔性的双十一。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