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半年后,8位投资人一起投了“无冕财经”

2015年12月,“无冕财经”完成第一轮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公司整体估值3000万元。

2015年12月,“无冕财经”完成第一轮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公司整体估值3000万元。从今年5月4日发布发刊词开始算,“无冕财经”正式开始投入运营仅短短半年。在这轮资本寒冬当中,又一个内容创业者,如此顺利获得资本青睐?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玉德,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调职,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财经新闻。从记者到部门主任再到总监最后列席编委。这期间,王和他的团队都在报道第一线,诸如杨斌案、健力宝案报道,达能娃哈哈事件,黄光裕事件等王玉德都有参与。

“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这个行当”,王玉德说,他觉得自己只擅长做财经新闻,或者说商业报道。这也是他创办“无冕财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冕财经”创始人王玉德

“无冕财经”的名字有来头。新闻界把新闻记者叫“无冕之王”,财经媒体人王玉德又姓王,所以“无冕财经”就这样形成了。

“无冕财经”团队目前有六位正式员工,两个实习生。在外部有一支15人的特约记者团队,分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财经、《中国企业家》等媒体。王玉德坦言,无论是特约记者,还是自身小团队,从来都不缺人,缺的是发展资金。

“无冕财经”团队,六位正式员工,两位实习生

新榜:微信公众号“无冕财经”目前粉丝数大概多少?阅读数日均多少?你们做了哪些保证用户黏性?

王玉德:目前粉丝两万多。用户黏性表现在:第一、头条阅读数,8月份到10月份的头条阅读数在平均5200;第二、也组建了不少粉丝群,用自有的员工,平均一个员工维护三到五个群,总共有27个社群,之后也会整合,维护了大概3000粉丝,这些群目前活跃度蛮高。

群的分类有小而美案例群、自媒体大号群、创始人群、财经媒体人群,还有无冕财经自媒体联盟群,偏重于服务,活跃度比较高。

新榜:你觉得投资人看中“无冕财经”的原因是什么?方便透露有谁投资吗?

王玉德:这次投资我稀释的股权有9.2%,我的未来发展规划也跟投资人沟通过,基本是同意的。

这一轮融资,对外整体估值3000万元,增发100万股股票,8位投资人(含自然人和机构)认购了这些股票,总的投资额度是百万级别。这8位投资人,包含国内一线VC机构、我的前同事和圈内好友、大学校友和同学,类似一个小众筹。

投资的原因,第一是他们很了解我,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带团队,基本能力是比较好的;第二是他们本身要么是专门的投资机构,要么是创业公司,他们对我这种媒体业务有需求,即使他看不太懂业务模式,但对好的内容制作和发布能力也有需求。

新榜:天使轮融资之后,有哪些打算?准备如何用这笔投资?

王玉德:这要看资金的运转情况,12月份我们已经达到略微盈利,1月份也将是盈利的,已经有几个大的订单,靠自有的资金就能运转下去。

融资以后,资金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会拓展各地分舵组织,记者站、会员俱乐部,类似于吴晓波读书会,从2016年1月1号开始,我就会拓展这方面。国内我会先拓展八个城市,海外我会拓展六个记者站,目前已经找到人选的地方有法国(巴黎)、瑞典(斯德哥尔摩)、英国(伦敦),美国(休斯顿),后面还要跟进香港和日本(东京),这是我投资的第一大笔花销——分舵的建立。

第二是培养系列媒体号,因为在未来发展规划里,“无冕财经”会是一个母品牌,建立一个新媒体矩阵、集团,在商业报道里面分行业,包括汽车、地产、快消、旅游、家居等,培养一些细分领域的号。

新榜:好多国外城市,听上去野心好大,具体实施步骤?

王玉德:我用项目制占小股份的方式,其实就是把流量收进来。第一有了一些小号的小股权;第二在垂直领域有了分布;第三也有了垂直领域的频道主编;第四本身他们是行业主编,这些主编产生优质的稿件能够供总部来使用;第五有内容定制或者指定采访需求时他们就分布在各地,我可以让他们去定向采访,付他们稿费,让他们有收入。

从媒体人转型创业

至少要经四个阶段

2014年底王玉德才开始筹备“无冕财经”,但据他自己说,对自媒体创业的想法2009年就有,这几年里做了很多前期准备。

王玉德以自身经历为例认为,媒体人需要经过几个阶段之后,才能进入创业创始人状态。王玉德2010年从《21世纪经济报道》换到《南方都市报》是经营岗,之后他曾尝试过内部创业,也跟同事一起办过公号,甚至还开过饭店,他认为这些经历给了他帮助,“我经历过这些以后,做‘无冕财经’时才能不走弯路”。

新榜:你是传统媒体人转型,商业化也一直是媒体人创业短板,这方面你如何理解克服?

王玉德:2010年到2014年这四年,其实我一直在摸索。我觉得从一个媒体人转型创业,至少经历四个阶段:首先,在传统媒体做采编的人要先做一段时间经营,懂得商业运作,了解供需;第二是要进入互联网领域尝试一下,“互联网经济新思维和传统媒体还是有差别的,互联网是开源式,传统媒体是闭源式,有科层制”;第三是要进入纯粹的私营企业,感受什么叫市场化。采编+经营+互联网+市场,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项目创始人。

相反情况是,如果你看到一个媒体人转型不成功,一般是这几块里面有短板,要么他用内容创业,但是他的内容不够好,要么就是他不懂做生意。

新榜:2009年你就有过转型的想法,但搁置到今年3月份才实施,这期间有哪些内外因素呢?

王玉德:实际上我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到2007、2008年就已经很困惑了,那个时候我有些前同事、小兄弟都跳槽了,跳槽的方向基本上就是两类:一类是即将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做公关总监;另一类是去了互联网其他门户做主编。我其实蛮困惑,再加上《21世纪经济报道》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2001年创办,2008年以后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没什么上升的机会。于是我后来离开去了《南方都市报》。

2009年就有了新浪微博,但是微博只有140个字,那也不是我这种人该做的事情。我的判断理念很谨慎——一个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是不适合创业的,等商业模式稳定了之后才适大规模创业。

新榜:既然你2009年就有创业打算,为什么偏偏等到微信订阅号饱和,微博活跃度下滑才真正投入创业呢?有没有后悔错过创业时机?

王玉德:这是我对趋势的判断,自媒体在微信订阅号领域已经饱和了,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订阅号,所做内容多数都比较浅,这时候优质的深度原创内容就显得稀缺。

一个产业进入到普及产能过剩的情况后,应该会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叫品质的提高,产业升级;第二种叫兼并整合,走向垄断化、集团化。基于2015年年初时,微信订阅号既已饱和的情况,我认为要走的也是两条路,要么是质量提高,质量高的胜出,就像“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一样;要么就是集团化,就像吴晓波频道,流量整合。

本月收入20万

二条报价8000元

目前,“无冕财经”的盈利模式还是以“广告+软文”为主。王和他的团队花了九个月,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利。王玉德把“无冕财经”接下来要走的模式定位为“吴晓波频道+i黑马”,学习吴晓波频道微信订阅号的品牌和影响力构建模式,以及i黑马的社群经济玩法——在全国各地建立俱乐部组织,之后会建立分舵、垂直领域和自媒体矩阵,再开展线上线下的培训。

定位为“只为小而美的创投案例发声”的“无冕财经”,在初创期也不是没有担心过模式是否为大众所接受。

新榜:“广告+软文”的盈利模式,可否举个例子,具体比例是多少?目前有哪些广告大单?有哪些反响不错的软文?

王玉德:在12月份,也就是这个月,我们收入大概是20万元,其中,广告收入占了3万元左右,内容定制5万元左右,还有12万元是一个整体单子,包含新闻策划+内容定制+发布。

其中,广告印象比较深的是上海通用,当时,他们的中介公司来询价,我们按照二条8000元的报价答复,他们也没砍价,就将要发布的广告帖子甩过来了,因为他们的文案写作比较深度,发布后的效果也比较好。我们到今天为止不过22000多个粉丝,但在二条,含我们人工转发,最后的阅读数达到了承诺的2000+。

新榜:你总结新媒体的问题在于“段子手+新闻评论”,但是现在就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你如何保证专业化的深度报道能够有市场能够让人接受呢?

王玉德:我刚开始也是有顾虑的,包括我的前同事都在劝我说,一个财经新闻,如果用800字说不明白的,就没必要再写了。他主张短、浅,其他类似的声音也很多。2012年到2015年期间,以虎嗅为代表的报道风格,就是我说的“段子手+新闻评论”,而且一旦出现三五千字的长文,用户是接受不过来的。

后来我倒也没有考虑太多。我擅长做深度,你让我做短、浅我还不会。

新榜: “只为小而美的创投案例发声“是“无冕财经”的定位,目前为止,有哪些原创案例分析是让您印象深刻的呢?

王玉德:5月4号第一期是发刊词,第二期是第一个案例。我做的主题是“尚品宅配”的粉丝经济,从当天发布到第二天,阅读数就有1000多,那时候还在内测,只有三五百个粉丝,这让我看到了做深度“互联网+案例”题材的市场,从第二期开始我就确认了这个方向。我原来还想是不是也要做八卦、评论,但是有了发刊词和第一个案例之后,我就否定了之前那个套路,觉得还是应该去做深度原创案例。这是第一次印象深刻的典型案例。

再之后我做的“疯蜜”、“青山老农”的案例也都比较典型,之前吴晓波频道也请他们去了杭州的千人转型大会分享。之后我还对“青山老农”匹配了两轮传播,帮商业公司梳理商业模式,起到了市值进行优化的作用。这是第二次印象深刻的典型案例。

最近的报道有“36氪”,他们创业5年,之前的传播多偏碎片化,有相对深度长篇幅的报道,可也是比较浅层次的报道。“无冕财经”的报道是《36氪的“三次颠覆”:10亿美元的“独角兽”是怎样长成的?》,出来之后,他们的公关总监,现在分管媒体板块的副总说,这是五年来对做得最好的一篇。

还有,自11月16日“无冕财经”首刊《水果营行是何方神圣?5个月306家直营店从何而来?》后,引来“无界新闻”、《第一财经日报》等进行跟踪报道,多米诺效应出现,可以说是逐渐揭开了水果营行冰山的一角。这个案例不仅印象深刻,而且也让我和团队真切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情有价值。

新榜:这都是业内比较有名气的品牌,你们的创投案例也听上去很棒,祝接下来创业顺利。

王玉德:谢谢。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