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曾是中国“四大马拉松”——北大上厦之一,始于1987年,比上马和厦马资格更老。谁知5月10日比赛刚过,跑步论坛上就骂声一片:“最乱最差的中国马拉松,没有之一”、“大连马拉松乱象”、“再也不跑大马
今年1月下旬,笔者通过中国最大的跑步论坛“跑吧”,预报名2014年大连国际马拉松。
大概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十来个中心城市的马拉松就变得极为抢手,通过跑吧、多威等“批发商”提前报名,是确保你能弄到参赛名额的保险方式。这些组织并不额外收费,只要是论坛的注册会员,都可以报名。
笔者之所以选择跑大连马拉松,因为它曾是中国“四大马拉松”——北、大、上、厦之一,始于1987年,比1996年开张的上马和2003年的厦马资格更老,仅次于1981年的北马。其他三个笔者已经各跑过两次,就差这一个了。
谁知5月10日比赛刚过,跑步论坛上就骂声一片:“最乱最差的中国马拉松,没有之一”、“大连马拉松乱象”、“再也不跑大马了!”笔者不无同感。先说说这次一波三折的参赛经历吧。
*********************
马拉松比赛几乎都在周末举办。对于外地参赛者来说,周日的赛事更方便,因为你需要提前一天抵达,以便领取参赛包(里面主要有计时芯片、两块号码布、纪念T恤和参赛指南),并确保比赛日一早能赶到起点。
不幸的是,大连马拉松偏偏选在周六。这意味很多外地选手至少要请半天假,增加了有形或无形的参赛成本。
周五中午,笔者正准备动身从上海市区前往浦东机场,临走前又收到同事发来的电子邮件:有工作上的事需要处理。最后拖了大约20分钟才出发,此时距航班时间还有2小时15分左右。
在地铁上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提醒说时间可能会来不及,建议先网上值机。笔者赶紧上春秋航空的网站,发现网上值机早在起飞前24小时就结束了。
地铁一到浦东机场站,笔者便以马拉松冲刺的速度,用5分钟狂奔到位于二号航站楼出发层最远端的春秋航空柜台,这时距起飞时间正好还差30分钟。
工作人员很坚决地说:换登机牌的时间早就过了;现在是提前45分钟截止。因为当初买的是290元的折扣票——不能退、改签,只能重新买一张机票!
笔者一度考虑放弃此行,后来一想:假都请了,酒店也订了(通过跑步团体,也不能退),再说这是上半年计划内的最后一场比赛,错过了又得等半年(11月的上马)……
于是,只好多花八百多块钱,重新买了张机票,坐等两小时后的下一个航班。
不过,大马引起的烦恼还没有结束。
*********************
马拉松比赛不仅时间有讲究(周六或周日、几点钟开跑),赛道更有讲究。
主办城市通常会把自身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示给选手,例如北马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终点在鸟巢和水立方中间,途经长安街、海淀区等;上马起点在外滩,途经南京路、静安寺和淮海路;厦马要跑过漂亮的环岛路和演武大桥;纽马串起纽约全城五个区,终点设在中央公园。
大连马拉松却与众不同。它的起、终点设在冷清的金石滩(有东北籍跑友戏称,那里“一年就热闹这么一天”),全程沿着与轻轨线平行的公路跑,一直向西到21公里外的保税区再折回来。
整条赛道都位于新开发区,这意味着完全没有名胜可看,连大海都看不到——相当无趣的赛道设计(大连市区的街景似乎也很一般。该市最漂亮的滨海路起伏太大,不适合办正式马拉松,民间的倒有一个,而且组织得不错——笔者2012年跑的个人第二个马拉松)。
更糟的是,沿途基本没有居民区,能给选手加油打气的观众只出现在几个点。而在参赛者最煎熬、最需要鼓励的后半程,观众更是难得一见。当地民众对赛事的知晓度也不高。
参加马拉松比赛的选手,大多会选择住起点附近的酒店;笔者通过跑步团体预订的那家就位于金石滩。问题是,那里距火车站要坐将近1小时的轻轨,而且最后一班是傍晚6点半。从机场坐车到火车站,也需要1小时出头。
不熟悉大连的人,根本估计不到会有这样的情况,笔者在预订航班时正是如此。因此原先的航班哪怕没有错过,用正常方式也来不及赶到金石滩,现在就更没戏了。无奈之下,只好再订一家火车站附近的宾馆。
*********************
第二天一大早,笔者乘坐轻轨“马拉松专列”抵达金石滩,在起点与跑友会合,拿到请他们代领的参赛包。经过一番准备——将计时芯片系在鞋带上,用别针将号码布固定在参赛服上,系好心率带和腰包,戴上帽子和太阳镜,寄包、排队上流动厕所,最后走向起点。
由于起点距离市区太远,大马只能定在上午8点半发枪(其他比赛多在8点,上马更是7点起跑)。越晚开跑,就意味着很多人要跑到阳光最强烈的中午和午后。大马的关门时间是5小时——下午1点半才结束。
马拉松比赛通常应分区出发,即全程在最前面,后面依次是半程和10公里、5公里出发区。国外的成熟比赛还会根据全程选手的预计完赛时间,将他们分成几批出发,以免跑慢的影响跑快的。
笔者当时没留意,不过据其他选手抱怨,大马的全程出发区很混乱,很多半程和短距离选手也混了进来,害得他们前面根本跑不开。
发令枪响后,大家蜂拥冲过起点拱门,很多人抬头看时才注意到:拱门上的电子钟根本没动!等大家跑完全程、冲过终点线时,那个钟仍然没有显示。因此很多没戴跑表的人,刚跑完都不知道自己跑了多少时间。如此现象只能用“荒唐”形容。
比较正规的比赛除了起终点之外,每隔5公里都铺有计时地毯,方便选手赛后分析自己的分段成绩,又可以防止有人作弊,例如抄近路、搭车等等。但大马中途只有21公里的半程折返处有一处计时地毯,选手完全可能溜出赛道,来回都搭乘几站轻轨。
今年大马的后半程特别难跑:一路顶风,迎着烈日,但赛道两边完全没有树荫。那一个个坡前半程你还有力气跑上去,此时很多人都跑不动了,不少人选择了走路。
一些比赛会在30公里左右提供食品,毕竟选手至此已经跑了将近3小时,这也是平时大家的午饭时间,然而大马却没有提供任何吃的,其他比赛常见的民众提供食品也没有。
还好笔者自己带了士力架和能量胶,可以充饥,否则在又累又饿又晒的情况下,肯定更加跑不动。由于观众稀少,精神上的打气同样无处寻觅。
*********************
跑过终点拱门后,每一个你想象得到的环节,都需要排队等待——领取完赛大塑料袋(里面有一瓶水、一些吃的、一条浴巾和一块完赛纪念牌。不少接近关门时间完赛的选手诉说没拿到),打印成绩证书,退计时芯片和取回寄存的包。
取包处由于接待窗口很少,队伍非常长,据说有人排了一个多小时。
此时参赛者刚刚跑完42公里多的漫漫长路,累得巴不得立马仰天躺下,却被迫在烈日暴晒下,强撑着酸痛、抽筋甚至打水泡/血泡的双腿和双脚,排几次队,实在苦不堪言。想象一下你在医院挂号、看病、付款、取药四个环节都要站着排长队的经历,而且你还是个双脚站不稳的伤员。
有些环节例如收100元的芯片押金,如今在马拉松界基本已经过时:谁都知道那个圆形小塑料片不值几个钱。很多比赛索性送给选手,另外再送一个带橡胶套的钥匙环,让你可以将芯片嵌进去留作纪念。
另外,大马的成绩证书只有枪声成绩(从发令枪响算起),没有大家最在乎的净成绩——从你通过起点的时间算起,这让出发时站后面的很吃亏。上面也没有名次。
以上大致就是今年大连马拉松最让人吐槽的地方。如今中国的马拉松比赛一年比一年多,大连以如此口碑,“四大”地位恐怕已经不保,广州、杭州等都可望取而代之。
事实上,除了跑步者会用脚投票之外,商家对今年的大马似乎也不感兴趣,各大运动品牌都没有组织跑团。在其他大型比赛中不时出现的“兔子”——带你跑进目标时间的领跑员,笔者也只看到一个:3小时30分的。
连官方对大马都不看好。在中国田径协会5月6日最新公布的《2014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日历》上,大连马拉松的田协等级(金、银、铜牌赛事)、国际田联等级(金、银、铜标赛事)和认证(A或B)三栏均为空白,也未入选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的积分赛事。央视也没有转播大马。
当然,不应将今年的大连马拉松贬得一无是处。笔者认为它在几方面做得不错:
一、报名费没涨,还是50元;二、为参赛选手提供从火车站直达金石滩起点的免费专列,以及回程的免费乘车券。三、公里牌设置齐全,位置较准,笔者几乎每公里的都看到。四、赛道上有流动厕所。有些比赛号称设置了数十上百个,但你往往一个也找不到。五、赛道打扫及时,没有很多比赛满地的纸杯和海绵;六、赛后发短信祝贺选手完赛,虽然仍未告知净成绩。
最后汇报一下笔者的参赛情况:前半程跑得比较满意,第1个5公里用时24分20秒,第2个24:15,第3个24:19,几乎保持匀速;平均心率162bpm,不算太高。虽然20公里前的大坡导致掉速,但半程用时1小时45分,相当于时速12公里,仍有希望刷新个人最好成绩(PB)。
无奈后半程被坡道、逆风和烈日打败,掉速严重。尤其是30公里处因腹痛上厕所一次,耽误了6分钟左右,此后更是走跑交替。后半程总共用时2小时20分,比前半多了35分钟。
最终的枪声成绩是4:06:09,净成绩4:05:31,在1792名完赛男选手中排在第645名(前36%),这已算是今年受伤后的最好成绩。女选手仅有195人完赛。
(文中照片鸣谢:跑吧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