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节的吴清源,得了天年

围棋巨匠吴清源昨日病逝,享年100岁零5个月,真长寿。

围棋巨匠吴清源昨日病逝,享年100岁零5个月,真长寿。

新浪新闻首页没这条消息,新浪体育头条给了头条。这或许出于一种选择用意。如果有,相信不会是新浪自身原因。

吴清源在围棋界声名远播,可谓一代神人。但他的中国出身,以及战时曾经失节的经历,至少在政治上给人留下一种无法抹去的污点。

1939年,日本《读卖新闻社》发起他与木谷实十番棋大战,吴清源获胜。1942年,他与老师濑越、日本大师兄被大东亚大臣、汪伪政府顾问青木一男拉到南京,慰劳日本兵。

要知道,那可是日本鬼子刚刚在南京犯下人类历史上滔天暴行后的第4个年头。中国处于抗战以来最危险的时刻。日本鬼子也处于战略转折关头,开始扶持国民党分裂势力汪精卫一派,瓦解国军斗志。

那年吴清源已经28岁。这样的年龄,早就应该具备人格独立性,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现在这一场合。可是他去了,还有点自得。

其实,早在头一年,也就是1941年,吴清源便参加了日本棋界组织的“棋道报国会”,通过围棋劳军。

到达上海以后,吴清源看到饭店旁有人贴了“杀死夷化汉奸吴清源”的标语,他对此这样解释:因为中国人认为我去慰问鼓励日本军人,是严重出卖祖国。

这难道不是么?这都什么时候了?

吴后来又这么解释:我相信天意是要中日亲善的,但中日亲善也不是马上就可以解决的。我信仰的红会就说‘不语政治,世界无国境’,所以我也在超越民族或是国家的心理。

就是说,自己当时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国家,认为日本统治中国是必然的,是中日亲善的必然过程,中国人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这也是他的自传里多处传达的所谓“中的精神”。

我觉得这完全是一种虚伪的表达。人都在侵华前线劳军了,还说“不语政治”,超越了国界。

吴清源这种表态,让我想起了同样是汉奸的汪精卫的卖国逻辑。汪辩称自己投靠日本是曲线救国。读他那段清乡史,且看他如何“曲”到哪里去了:先让日本人统治我中华,然后靠着中华文化再将日本文化同化,反过来战胜日本!

就是说,先甘心做亡国奴,靠着亡国奴文化同化侵略者。尼玛,这什么狗屁逻辑。这是典型的卖国。

吴清源与汪伪政府很熟悉,他上面的辩解逻辑里也有这痕迹。而且,当侵华日本军人里的围棋棋迷给他写信后,吴清源如此回复:不要太虐待中国人。

这种内心的矛盾,一下就展露出来了。这是一个没有国难意识、没有民族骨气的失节的艺人。那时,他的国籍,还是中华民国。

超越政治与国家的人有很多很多,日本有,中国也有。你读30年代的小说,有许多也是纯文学的,为文艺而文艺。但是,身处一个关键的节点,吴清源这类,往死难的中国人伤口上撒盐,跑到南京,配合侵华大参谋青木一男的劳军,就算不上什么超越了。

这应该是吴清源的人格污点,他绝对称得上汉奸的水平。要知道,吴清源为了获得日本国籍,花了差不多10年,找过大量名流、政治人物。

他与汪精卫粉饰自身的逻辑类似。同样是汪伪政府汉奸的胡兰成,比他们要高明一点。他是以持续不断的文字粉饰达到目的的。他的书一度很红,我大都读过。说到学问,他有太多悟性与机智,但都不太系统,而是吉光片羽型。那本写中国文学史话的,几乎每节都经不住仔细推敲,几乎每篇都不深入到细部,王忽忽觉得他没这个能力。这种学问的套路,就是与他的人格吻合,这是趋利避害、粉饰到家的策略,更隐蔽。

胡兰成也是汪伪政府的中宣部副部长,给自己美化很长时间。文字抑扬顿挫,细腻别致。《今生今世》里,他简直把自己写成了补天的贾宝玉。

胡兰成活了74岁,远不及吴清源,但也属于得了天年的一类。

我总是有一种观感,就是说,失节的政治家往往不得好下场。但是,失节的文化人物,艺术人物,大多长寿,或者能得天年。除了吴清源、胡兰成,还有周作人等人。

在我看来,这里面也许有一种逻辑在:他们未必个个都会见风使舵,但是,总会有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驱动他们前进。在特定的历史转换关头,他们会不惜自损声名,甚至失节卖身,趋利避害,选择最功利的部分。就是说,不择手段也要达到目的。

这目的,也包括艺术追求。

我相信,吴清源对围棋是痴迷的。他很小就跟留学日本的父亲学棋,13岁就已经在京城展露头角。如果不迷,14岁的小小年纪,他不太可能独立到日本去学艺。

我认为,正是这种艺术层面的追求,使得吴清源的一生出现了如此争议的局面:因为爱好围棋,他去了日本;因为爱好围棋,他失去了骨气,也要提高技艺,达到目的;因为爱好围棋,他成了大师;因为爱好围棋,他被神话过度。

在我看来,他的辉煌,应该是一种人格补偿机制起了作用。就像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里描述的人格变迁一样。他当年视日本为围棋为师,东渡求艺,被日本火热的国势征服,他在自卑中,必须获得生存的空间。

为什么中日两国的人,尤其是围棋界的人,如此拔高、过度包装乃至神话他?

我觉得这里面有不同的政治诉求。对于日本来说,围棋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是当年日本棋艺实力远在中国之上,吴清源战火中,少年之身前去拜师学艺,说明了日本的地位。日本包装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可以展示大东亚“共荣”下的所谓包容、中和的精神,美化日本侵略;二是矮化中华文化。你知道,明治维新之前,日本舆论便常常说,中国已经不是儒家文明的正宗代表。维新后,日本政治姿态上、舆论上更是脱亚入欧,完全不将中国视为一个平等的对手,别说什么学习对象了。

对于中国来说,对于吴清源的评价,一直非常矛盾。围棋界一直视他为神人。但是,吴清源的历史人格、汉奸经历却无法绕过。当他成为一个老人后,中国舆论对他确实充满包容,几乎全是一片赞誉声。就在他去世前几天,聂卫平等中国围棋界名人还在北京为吴清源举行了祝贺100年诞辰的仪式,表达了对于一个世纪老人、棋界泰斗的敬意。

但是,在中国舆论中,吴清源是被当成中国人看待的。他的巨大名声,被视为中国人战胜日本围棋的结果。

比如,有这么一种观点,我怎么都难以理解。说是,吴清源之所以能在残酷的十番棋大战中接连战胜日本,主要是他身上永不屈服的中华文化。

呵呵,我觉得这种论调真的为中国贴金。而完全不顾这些:吴清源的启蒙老师虽然是父亲,但他受日本老师濑越影响更深;他在战时支持日军的行动;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日本,他努力了18年,成了一个日本公民;他有日本老婆,生了两个孩子。

应该说,吴清源早就是一个真正的日本人。中国舆论将他包装中国人,想在他身上灌注、兜售也许并不那么牢靠的中华文化气质,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这种逻辑,非常类似中国人对于元帝国的认知:当元帝国被视为人间惨剧、屠戮文明时,中国人会习惯说,它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属于异族统治者;一旦说到元帝国流动的马上文明,纵横欧亚的精神时,中国人又不由自主地说,啊哈,我们祖宗也牛逼过,你看那时候我们的疆域多辽阔。

至于说到元帝国东征日本失利的事,主流传播通道里,几乎都是压抑着不说。而这段历史,却被日本人视为中华帝国大厦倾颓的征兆,日本的自信心从此大为提高。在战胜沙俄、甲午痛击清政府之后,日本已经不再将中国放在眼里。所谓中华文化,在它们那里,也许只是破絮一团。

我是业余不能再业余的围棋爱好者了,很多棋只能看个基本逻辑。但我自认读书甚多,读过吴清源的那本传记《中的精神》,根本没有体会到外界评价甚高的高妙境界,曾一度怀疑自己理解力出了问题。

但我现在要说,真正的吴清源,应该不是大众传媒里的吴清源,也不是吴清源本人说的他自己的样子。

我这么说,绝非自贬,也不是看低吴清源大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尤其是他的围棋地位,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被放大、扭曲过度的历史人物。这种扭曲、包装,就是中华文化里最功利、最无知自大、最不健康的一个角落。

这是围棋被政治化的结果。我想,聂卫平当年为什么也是一度被包装成一个神人,也跟这种政治逻辑有关:他打败了围棋大国日本,赚足了面子。何况那可是日本国力最盛的时刻。

围棋大师吴清源活了100岁,这是值得祭奠的事。但是,这谈不上什么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事。围棋诞生在中国,但是,吴清源的围棋声名称不上中国的福祉。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