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超马王”关家良一

这位亚洲最著名的超马王者,更像一个邻家大哥或大叔。

关家良一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其说是个马拉松跑者,不如说更像一个打篮球的:个头将近1米83,体重只有六十八九公斤;一袭深色装束——蓝黑西装、黑套头衫和深蓝色牛仔裤,更凸显了他的瘦高。

虽然已经停跑多时,他身上看不出有任何发福的迹象。关家良一近期之所以没有跑步,是因为他正在养伤,此次来华期间更是一步没跑,“只是骑自行车在西湖边转了下”。

不过,他的行程之紧张并不亚于一场超马:12月16日至20日,北京,南京,杭州,宁波,上海——五天五城,五场分享会,21日回日本。上海分享会上,一位跑友私下感慨:“也只有跑超马的才吃得消。”

最后一场分享会结束后的傍晚,我们坐进上海大宁国际广场一家西式简餐厅,作了一次将近三小时的雨夜窗边长谈。

更像邻家大哥的“王者”

关家良一这次来中国,是应爱燃烧之邀,前来推介他在中国大陆新出的《跑步教我的王者风范》一书。

对于“超马王”的称号,关家良一当之无愧:

1998至2000年 日本冲绳宫古岛100公里超马,三连冠;

2001年 名古屋-金泽樱花道国际250公里超马,冠军;

2002、09年 希腊雅典-斯巴达246公里超马,两届冠军;

2004、06至08年 24小时世界锦标赛,四届冠军;

2001、05、07至12年 台北东吴国际24小时超马,八届冠军;

24小时超马亚洲纪录274.884公里的保持者;

2008、10年 法国叙热尔(Surgeres,书中作“苏杰”)48小时超马,两届冠军。

国际田际(IAAF)网站的超马首页写道:“关家良一拥有赢得国际超马跑者协会24小时世界锦标赛次数最多——四次的殊荣。”(Ryoichi Sekiya has the distinction of most IAU wins at a World Championships with four at the 24 Hour events.)

IAAF下属的国际超马跑者协会(IAU)也在其网站指出:“关家良一的名字是24小时世锦赛的同义词。”(The name Ryochi Sekiya is synonymous with the 24 Hour World Championship.)

现实生活中的关家,却丝毫没有大牌A咖的架子。在上海分享会上,他态度认真、中气十足地介绍自己的跑步经历和心得、回答与会者的提问;每次回答完毕,都会用汉语说声“谢谢”。

对于签名和合影要求,他来者不拒,还主动摆出伸直手臂、食指正对镜头的招牌pose配合拍照,完全看不出连日奔波的疲态。这位亚洲最著名的超马王者,更像一个邻家大哥。

笔者不由得怀疑,沿用自台湾版书名的“王者风范”一词,或许只是原书出版方的选择,而非他本人的意思。

关家在台湾的名气,似乎比他在日本的知名度更大。他的两本书——这本和《跑步胜者的100天修炼》,都是最先在台湾出版,并未在日本发行。

《跑步教我的王者风范》一书,是关家从2006年东吴24小时超马暨世锦赛结束后就开始写的,2012年12月在台湾出版。书的具体销量他不清楚,不过“两年前听说卖了上万本——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有卖”。

令人好奇的是,书中写了不少20年前的旧事,怎么能记得这么清楚?“像东吴超马,我总共跑了10次以上,印象深刻的画面会反复去记忆,就像铭刻在身体里那样;此外,我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关家解释说。

去年他把这本书重新修订过,用电子书的形式在网上发售,以满足日本朋友提出的阅读愿望。

寂寞的超马

没有日本出版社主动为关家良一出书,以及他迄今没有一家赞助商、长年依靠蓝领工作维持生计的事实,难免让人觉得日本对这位多次“为国增光”者不够重视。

究其原因,应该是在日本(很多国家也是如此),超马和它的“显学表亲”马拉松相比,是一种热度有限的边缘化小众运动。

与全国多达数十乃至上百万人热衷的马拉松相比,日本“跑过超马的人估计不到一万”,关家告诉笔者。譬如他和作家村上春树都参加过的热门赛事佐吕间湖百公里,每届参赛人数也就两千左右,和东京马拉松的数万之众没法比。

再以日本两位最著名的业余跑者为例。跑超马的关家良一需要当蓝领、打零工挣钱,跑马拉松的川内优辉参赛奖金早已超过工资收入,这还是在他作为公务员,不能接受赞助费、赞助商奖金和出场费的情况下(详见笔者关于川内优辉的文章)。

顺便说下,关家也知道川内,虽然不认识他。川内跑过超马——去年的隐岐岛50公里比赛,他以2:47:27创造日本纪录和世界史上第六好成绩。笔者问关家:你觉得川内百公里能跑6小时左右吗?“可能比较困难。”他坦言。

(注:百公里路跑世界纪录6:13:33,由日本人砂田贵裕1998年在佐吕间湖创造;他的马拉松PB是2:10:07,比川内慢将近两分钟。百公里场地赛纪录则是英国人Donald Ritchie创造的6:10:20)

关家现在跑超马比赛,基本都是应邀参加,不过主办方通常只承担出行开支,例如东吴24小时超马会提供机票和食宿,给出场费的少之又少;“当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比赛,我也会自费参加。”

至于陪同参赛的补给员,机票也由他埋单。在关家的历次参加经历中,花销最多的是2011年7月美国恶水217公里超马,他要负担“四个后援者中三个人的机票、住宿,还有租车钱,总共50万日元”。那次他拿了第二,或许奖金可以补贴点开支?“连第一名都没有奖金!”关家说。

同样是世界一流跑者,相对于马拉松选手的“位尊而多金”,跑超马的明显要落寞、清贫许多,难怪爱好者几乎都来自富国。不过,走这条路是关家良一自己的抉择。

书中第99页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把重心放在马拉松上,应该可以把成绩推入2小时30分钟以内……就算我破了2小时30分,可以去参加国际级比赛,也不代表有机会夺冠……不过,在超马的世界里,由于我在去年的东吴国际超马打破了亚洲纪录,也在希腊的斯巴达松超马赛事夺冠,所以‘全马’和‘超马’二择一的选择题,我毫不犹豫选择了超马。”

关家的选择无疑很明智:他与马拉松世界级高手差距相当大(川内优辉的首马成绩2小时19分,比关家快了将近1小时20分钟),宁为鸡首,无为牛后,与其做个默默无闻的三流马拉松选手,不如集中火力烧旺超马这个冷灶,整出点名堂。

“慢慢跑会让你更快”

上海分享会上,关家良一提到书中未曾涉及的一件事:1997年8月30日在中国太原举行的100公里超马。那场参赛人数只有两位数、天热酷热且尘土飞扬的比赛,是他跑步实力飞跃的一个转折点。(下图源自关家的演示ppt)

太原超马过后,他的百公里配速从7分多钟,大幅提高到9、10月的6分左右,跑进10小时大关;11月跑进5分半,逼近9小时关口。

1998年1月在宫古岛超马,他的配速达到5:10,从而以8小时37分的成绩首次在百公里赛夺冠。

此前一个月,他全马PB也从1995年初创下的3:11:21缩短至2:56:08——跑马5年,终于进三了!

书中道出那一年他跑步成绩突飞猛进的原因:“1997年前半年,我不知不觉中开始力行‘慢慢跑远’的策略,就如同车子一样,排气量变大,所以可以很轻松地增加速度。”(下图源自关家的演示ppt)

又经过几年历练,2001年3月在台北东吴大学24小时超马比赛中,关家第一次拿到国际比赛冠军。

第二年,跑步满10周年的关家全面刷新各项个人纪录:5公里 16:32,10公里 34:47,百公里 7:25:07(佐吕间湖);全马以2:39:07首次跑进240,2003年又提高到2:35:36。

在日常训练和参加百公里比赛时,关家大多用5分左右配速慢跑,而全马235的配速是3:40。平时不练,比赛时如何能飙出如此高速?

关家解释说,1997年他全马进三前没作过速度训练,但并不是从未练过速度;1998至2000年,他曾参加每周一两次的训练班,全马2:35之前也练过;但后来就不再练了,最多只是偶尔自己测试下,多数时候仍像1997年那样慢慢跑。

他指出,“慢慢跑远”的关键,是身体要保持自然状态,就算跑快,身体仍要平稳;保持好的跑姿,是打好基础的重要环节。你看非洲选手虽然速度很快,跑姿却很稳定。

通过慢慢跑显著提升速度,似乎有个前提:积累可观的跑量?关家平均月跑量达五六百公里,每年7000公里左右,5年前一度高达8000公里。对此他表示:“有这个因素,但你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可能强求月跑量必须达到某个水平。其实可以换个角度,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比如不开车,跑步上班。

“起先我没有月跑量的概念,跑多了、对成绩有要求了才开始留意,主要是利用平时的时间去跑。而且跑过百公里之后,觉得马拉松距离非常短。另外,精神方面也很重要,你可以通过心态控制速度。”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跑步方面,关家并非没有天赋。从小学到高中,他在学校跑步比赛中经常拿第一,高中8000米的最好成绩是30:24(配速3:48,“我们学校的第一名,但和其他学校相比算慢的。”)。1992年6月他为减肥开始跑步,两个月后就在第一场24公里比赛中跑出1:39:00(配速4:07),获得第11名。·

关家良一说自己并不是好胜心强的人,平时比较谦让;书中提到”对手如果跑250公里,我就要跑250.1公里“,只是因为在那个特定场合:2006年东吴24小时超马暨世锦赛;“我对东吴赛事特别看重,想把亚洲的水平展示给世界看。我只是在这个比赛中特别看重成绩,如果只是想表现自己的话,成绩可能不会这么好。作为亚洲的代表,才有这样的结果。”

那次他跑出272.936公里,首次突破270公里,一举收复2004年被队友大泷雅之改写的亚洲纪录。

一年后,他又将这一纪录提高到惊人274.884公里,全天24小时的平均配速5分14秒。“那次我总共只休息3分钟不到——6次上厕所;补给都是边跑边吃喝。”实在是不可思议!

(注:24小时跑世界纪录是希腊人Yiannis Kouros于1997年跑出的303.506公里,平均配速4:44)

超马实战策略

目前中国24小时超马的纪录是243公里,2015年1月由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赵紫玉创造于香港超马。

那次关家也去了,结果因伤只跑了150公里就退赛。这两位中日超马高手两年来三度相逢赛场,关家两度因伤退赛——另一次是距离400公里的“玄奘之路八百流沙极限赛”(UTG,戈壁超级越野赛),那次的冠军也是赵紫玉。

但在2014年东吴24小时超马中,赵紫玉以225公里(第六)的成绩不敌关家的241公里(第四),原因是“我没经验,补给不到位,前面跑太快,4小时后两腿抽筋”。他还告诉笔者:“关家良一配速比较好,我跟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此次专访关家之前,笔者也请赵紫玉提了一些问题。以下是两位中日高手的隔空问答:

赵:听说你曾经获得25个以上超马赛冠军,这很难想象,有没有什么秘笈?

关家:我和赵先生在东吴比赛中聊过。当时看他以非常快的速度冲出去,以为他没办法坚持,结果他成绩还不错,在香港超马和UTG也拿冠军,发挥相当稳定。不过,他只比我小一岁,我有点担心他这样跑会受伤。

可能是中国选手出成绩的还不多,今后参加各种比赛会越来越受关注。比赛过程中尽力去冲去搏没问题,但在平时训练中建议用慢慢的速度跑,夯实身体基础,因为跑龄不长,这样可以避免伤病,也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跑步生涯会更长。超马是长时间耐力赛,不需要作过度的速度训练,只要有很好的身体基础,比赛时基本都可以达到良好状态。另外,不必过于关注年龄,比如说50岁以前我要如何如何。他跑龄只有4年,身体的肌肉和跑步时间不长的二十几岁年轻人差不多,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所以不必急于求成,五十岁以后应该会有更好的成绩。

赵:你一共参加过多少场超马赛?每年大概参加多少场?你觉得超马参赛过多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吗?

关家:大概90多场吧,一年三四场。我会在国际大赛前作体检,没什么指标不好。医生说,相对你的年纪(关家1967年2月12日出生),身体像你这么好的非常罕见。(关家透露,他的静息心率是55bpm,似乎比很多长跑高手要高一些)

赵:除了超马赛,你每年参加多少场马拉松?

关家:最近没跑马拉松。最近一场是2014年台湾新竹马拉松,跑了4小时多。

赵:为了备战超级马拉松,你平时是如何训练的?

针对这一问题,书中第68页有说明:平常我会跑五公里路去上班,下班后绕远路,跑10到20公里之后再回家。这是我每天的固定功课。

周末我通常会跑20到30公里,多的时候会跑到75公里,其他时候会根据比赛前的密集训练时期或调整时期,改变跑步的距离和速度。

我通常在比赛前三个月正式展开训练。前两个月我会着重加长距离,但速度放慢。比赛前一个月,我会慢慢减少距离,提高速度。最后两个星期加入短距离冲刺练习,调整身体状况以接受挑战。

赵:你是如何补给的?

关家:让补给员每公里给我100毫升水或可乐、运动饮料、茶、橙汁;吃小块巧克力、果冻和梅干等等食物,每4小时左右吃一碗咖哩饭或杯面。这些都是事前先安排好的,因为比赛时你只顾得了脚下,等想起来时可能身体已经出状况。

赵:你如何制定24小时超马赛的配速方案?

前12至14小时保持5分左右配速,后面当然会掉速,但那时前几名的位置已经确定,主要考虑如何跑才能保住名次。

(上图:关家与美国超马名将Scott Jurek在2011年东吴24小时比赛中)

对于笔者的其他超马参赛相关提问,关家回答如下:

一、24小时跑的休息策略:视每场比赛身体状况不同,都不太一样。

二、赛后如何恢复:不做什么特别的事,就是吃饱、睡觉。我不作理疗和按摩,因为赛后肌肉比较硬,别人按压会特别疼,反而没办法放松。

三、赛后休息几天:会停跑一周左右,再慢跑并逐渐加量。

四、为何主要参加场地赛和公路赛,很少跑越野——似乎只参加过美国的西部100(英里)和800流沙:并没有特别不喜欢越野赛,主要是时间安排的关系。我参赛大多是应邀参加,那两场越野也是。今后如果有人邀请我去跑越野赛,我也会去。

五、会不会参加UTMB、TDG(巨人之旅)和家门口的UTMF:有机会也会的。UTMF有想过,但还要考虑工作和时机;如果安排上不会有冲突,还是想参加。

六、是否听说过世界最长超马——纽约昆士区3100英里绕圈赛:听说过,现在没有主动的意愿去参加。如果有人邀请,可能会考虑,挑战自己看能否坚持下来。

关家最后一次夺冠,是在2012年东吴超马;“现在参赛不追求成绩,只想和朋友一起去玩玩。”

街道小厂的蓝领技工

谈话间,服务员端上大杯啤酒和放在一个大木托盘上的套餐小食,关家良一的反应和很多吃货无异:拍照,不过他用的不是手机,而是一只小卡片机。“中国什么东西都好吃。”他赞叹道。

这位超马王的平日饭量并不特别大:一天三餐,便当盒里有多少就吃多少,跑长距离主要靠燃烧体内的脂肪,并不特别需要靠进食来补充。赛前也不会去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之类的摄入,或者告诉太太想要吃什么特别的东西,她做什么就吃什么。

家住神奈川市相模原市的关家良一,日常生活主要以家庭为中心:每天睡五六小时,早晨先送5岁女儿去幼儿园,再跑步上班;下班回家后陪女儿。周末为了跑长距离,他凌晨4点起床,这样到中午就可以跑完,以便下午和家人一起过。

他妻子杉山香织原本当全职太太,女儿进幼儿园后,上个月她开始出去工作。

夫妻俩是在健身房跳有氧操时认识的。2005年一次上完课后,“大家一起去喝一杯。我问她,接下来我会去法国跑48小时超马比赛,你要不要给我当补给员?”杉山答应了。首次赴法参赛,关家以退赛告终。2008年婚后再去,他拿了冠军。

他太太也跑过百公里超马——从广岛到四国,那时他们还不认识;她的马拉松成绩“好像是4:50左右”。关家的女儿也很灵活好动,喜欢奔跑。

跑步上班的关家良一成为街头一景,人们会和他打招呼:“我在报纸上看到你了,加油哦!”当地小报纸有时会刊登关于他的参赛消息和介绍文章。

关家比赛时不听音乐,平时跑步则经常听,包括“南星”乐队和尾崎丰的歌,八十年代的欧美摇滚也是他的最爱——Billy Joel、迈克尔·杰克逊、Bruce Springsteen、Tina Turner等等歌手。

关家有GPS跑表,不过比赛时很少戴,平时虽然戴表也尽量不去看,只是跑完后再回顾数据;“我更关注自己的感觉。戴表会被手表控制自己。”

近期他因为大腿根部骨关节的伤(“可能是骨刺之类”)已经不再跑步;这次回日本后会作检查,可能需要动手术,也可能通过肌肉注射治疗。

网上有些文章称关家良一是机械厂工程师,事实上他是个蓝领,在一家町工场——相当于街道小厂做零件加工。“我们按客户给的设计图纸,加工出测试用的零件。这些零件用在各种机器上——从汽车到火箭,测试后再由其他工厂去大量生产。日本工业主要由这种小加工厂组成,员工往往只有几个人。”

关家上班时操作车床和铣床。他在纸上写下两者的日文名称“旋盤”和“フライス盤”,并画图示意:前者切削圆形零件,后者切削方形的。

听上去像容易受3D打印威胁的工种,关家承认的确如此:“大家都有危机意识。日本是由技术支撑起来的国家,大家对未来都很担忧。不过自己既能跑好马拉松、也能做好本职工作,比较乐观。日语有句话叫なんとかなる(Nantoka naru)——总会有办法的。”

关家忧虑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进町工场这一日本工业的基础,导致在里面工作的人大多已经六七十岁。

至于人们推崇的日本匠人精神,他有点不以为然:“可能很多人都是基于不同国家,给各国的人贴标签。但我去过很多地方,认识很多人,感觉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所有的人都是个性化的存在,因人而异。中国也有不少比日本人更注重细节、更认真的人。”

关家良一没有上大学,是因为父母在他上中学时离婚,他跟爸爸,妹妹跟妈妈。由于爸爸经常酗酒、宿醉影响收入,他上高中时就要打工(派报纸)挣钱,进工业高中时就打算毕业后直接工作;他的九成同学也是如此;当时还受到一些说上大学没用、不如直接进社会的书影响。

去年他辞掉了町工场的工作,这一年来主要做书的宣传等活动,生活来源靠卖书、偶尔打零工以及在日本出席一些活动的收入,有些跑步杂志采访他也会给钱。

今后关家希望把超马的乐趣分享给更多地方的人,但完全没想过要推销自己,如果别人邀请,才会不定期地参加一些活动;一切顺其自然。他想过以马拉松为生,只是这会很难,所以可能会重操旧业,做机械师和零件加工。

2016年3月是日本东北大地震5周年,关家良一计划进行一次类似2012年他的“环台感恩之旅”,从富士山脚下沿太平洋一侧跑到本州岛东北的青森县八户,距离和上次相近,差不多也是1100公里,借此筹集善款。

至于跑步环绕日本岛,以后有机会也许会尝试,只是现在还没找到这样做的意义。相比他更倾向于从北京跑到香港,以促进日中友好,这更有意义。

假如没有跑步,关家良一这辈子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町工场工人师傅;如果不跑超马,他也许只是千百万寻常的马拉松爱好者之一。正是普通跑者不敢问津的超级马拉松,造就了关家良一的人生辉煌。

(特别鸣谢爱燃烧安排此次专访,以及美女跑友张佳怡很专业的客串翻译)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