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三部曲之二:善待孤独

广义上的孤独应该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这种孤独者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能够让自己安静,甚而都能自得其乐

《孤独三部曲》是杨健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初写作的三篇人生思考文章。实值而立之年,当时写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梳理人生三十年的得与失,为30后的道路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享有孤独》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作于2010年10月。

【正文开始】

善待孤独

善待,是友善地对待,好好对待。

我在前文(指《享有孤独》,2010-7-10博文, 本文中所述的“前文”皆指此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263cb50100ki0g.html ,回复0612,查看前文)说过,孤独是一段难能宝贵的恩赐时光。在一个年轻的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命运驱赶到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路口要么往左,要么往右,要么直行,就是不允许停下来。这个路口热闹非凡,稍微犹豫就会被车马洪流裹挟着不知赶到哪个方向,犹如时间流水的飞逝,永远不会给予倒带的机会。

当个体发动自身的马达选择一个方向,大胆挪动硕大的身躯并艰难的挣扎到这个方向的时候,需要极大的勇气。然而这个方向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一切才刚开始。值得肯定的是选对的这个方向,沿着这个方向,接下来走的一段路就叫“孤独”。这段路相对比较安逸,也拥有自由,只是少了许多的灯红酒绿,多了大把的青灯苦读。善待孤独,就是要好好的走完这段路,恭顺地领受人生的安置,与命运和解,并大胆进行自我的抉择。

第一节 人生过程模型

妄谈人生只是无知者的无畏。

人生这个话题太过的宏大,远远超过一切知识的总和。

而走好孤独的第一步就是搞明白人生的意义与过程,并将这个意义与过程系统化,进一步落实为指导自我前进的方针策略。“搞明白”这三个字做到很难的,即使自认为所谓的搞明白了,那么抛出的东西就是真理吗?当然不见得。但再棘手的事物都得需要一个方式方法来指导如何动手,否则只是静止、观望、盲目,就又退回到了荒蛮空耗的状态。

所以我也不再矫情发嗲,哐当一下子先把一个所谓的“人生过程模型”摆到文字中。

对这个图,先是扣了一个巨大的帽子,因为实在想不出能兼顾谦逊的叫法。按照知识的规律,一个模型就是一套方法论,这个模型也是个工具,可以帮助思考,可以辅助决策,久久的凝视可以激发创新,偶尔的一瞥可以检点备忘。

借鉴信息处理系统(Information Process System)的组成,所有人生活动也可以分为与信息处理系统的输入、输出、处理三个典型部分一样的结构。

我们日常所说的“听”、“说”、“读”、“写”、“想”,都是构成这个结构的典型表现。例如,“听”、“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在人的学生时期绝大多数活动是在学习,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通过听讲来得到教诲,通过参加实践来得到各种切身的感受。这些所有的知识、教诲、感受都会在逐步成熟的大脑中孕育发酵并进行各种思维的碰撞,从而得到一个一个自我的结论和观点,这个孕育发酵碰撞的过程,就是“想”就是思考。想出的结论、思考出的观点,会必然的通过说给别人听,或者写成作品,甚而身体力行的做出业绩,于是用到了“说”、用到了“写”,也用到了动手去做。当说出来、写出来、做出来的时候,作为人这种个体获得了满足感,尤其是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做出来的对他人或者社会产生各种正面积极的作用的时候,这种满足感会极大的强烈起来,进而升格为一种叫“价值”的东西。

我在《享有孤独》中也提到了人的两大动物性的本质,即生存和繁衍。

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而不是机器,最妙的就是还有另外两样东西,这就是需要有满足生存和繁衍的物质生活,并且还存在有别于纯粹物质生活的情感需求。生活和情感,这是作为人的两大辩证的基石。

我绘制的这个过程模型,从外观上来看,好似一个穿了跟筷子的大鸭蛋,这个外型用学术化的叫法是椭圆。欧洲航天局(ESA)根据“欧克朗”太空望远镜绘制宇宙全景图也是个椭圆。而根据东方易学的思想:每个人都是个小宇宙。有意思的是西方哲学也认可这样的观点。综合一下这些迥异的思想体系,共同的最基本认知都是承认人的独立性。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组成小宇宙的元素有作为基石的“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另外依托基石,通过“获取(Get Information)”信息,并有机的进行思维再造这样的“思考(Thinking)”,将结果通过“表述(Presentation)”等各种方式实现出来,从而满足高层的“价值(Value)”需求。

“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获取(Get Information)”、“思考(Thinking)”、“表述(Presentation)”、“价值(Value)”这六大元素和谐的构成人生过程的模型。六大元素的摆放,非常像一个小人的造型。宇宙与人,互相融合,互为存在,宇宙的道理可以解决人的问题。而人在孤独的时候把自己理顺了,就能够信心满满的去改造宇宙自然。

椭圆的东西是高贵的,就像鹅卵石,躺在河床岸边也能够与强大的流水安静共存。我们知道在所有原始的自然力中,最强大持久的不是地崩山摇、也不是电闪雷鸣,静谧流淌永不停歇的溪水要比地震、雷闪更强大。椭圆的东西是一种和谐的美,也蕴含一种隐喻的力量。

国学智慧中,讲究的是“外圆内方”。作为核心元素的“思考(Thinking)”是方整的,这是一种称作“术”的东西,“术”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极大的变化和增强的,例如可以通过训练、学习来使思考能力变强。而同样是方整的“获取(Get Information)”、“表述(Presentation)”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三项“术”都可以很容易的成长、变化、分割和聚合,甚至这些方整的东西可以委托、外包。如果把人生想成一个运营的公司,就能够更好的理解。

圆的东西,是一种“道”。“道”这种东西往往是无形的,除了这个模型的外圆姑且称之为宇宙,“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价值(Value)”这三项也是决不能由其他中介代为打点的。

这个人生过程模型是开放的,具有无限拓展的外延。它也是可大可小的,如易经理论所言“其大无内,其小无外”,这种颇满、高调的定位一旦确认,就意味着可以依托这个模型代表的方法论来解决所有的问题。“获取(Get Information)”、“思考(Thinking)”、“表述(Presentation)”在时间轴线上是个线性的步骤,“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价值(Value)”按照从下往上的离散排列支撑和指导着解决问题步骤的推进。

第二节 找出短板

善待孤独,已经找到了打开人生圆融之门的钥匙。

“人生过程模型”就是这把钥匙。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描述的“人生过程模型”并不是唯一的钥匙,这把钥匙也不是善待孤独的唯一方法论。对于不同的个体,更是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寻找或定制出更适合的方法体系。问题不在于选择哪一把钥匙,而在于一定要有一把正确的钥匙。

那么还是依托我的“人生过程模型”,来细看如何善待孤独。

首先还是要再次的严正描述一下孤独。广义的孤独是一种态度,指的是少了些人云亦云与随声附和,多了些扪心自问与自我检审。狭义的孤独是人生之路上与时代激流暂时错过一步,犹如高速公路上飞奔的车辆减速并驶入应急车道,让生命安静的休息一下,以期重整精神、整编思路。

广义上的孤独应该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这种孤独者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能够让自己安静,甚而都能自得其乐。

如果从狭义上理解孤独,那么孤独的这个时段绝对不能无限的抻长,更不能为了孤独而孤独。如果进而把狭义的孤独糊涂的当作价值观的一部分,那就是绝对的误入歧途。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把社会评判标准作为第一位。

孤独不是一种绝对的人生常态,更不是一种毕生追求的目标。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要找出漏水的短板。作为“人生过程模型”的“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获取(Get Information)”、“思考(Thinking)”、“表述(Presentation)”、“价值(Value)”这六大元素就犹如木桶的六块木板。木桶老是盛不满水的时候,就好比人生出了问题,人生整体的竞争力和实力受到了发展的阻滞。可能是健康出了问题,可能是情感没有寄托,可能是学习能力存在障碍,可能是动手实践太过缺乏,也可能是思维判断力过于薄弱,还可能是价值观念压根就是荒谬的。

了解了“人生过程模型”,就很容易找到出问题的短板。接着,别忘记了“人生过程模型”还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每一块存在问题的短板都不是孤立的,在弥补短板的时候,要从微观角度来变通的使用“人生过程模型”。

整个解决的过程,先思考要达到的价值目标是什么?然后,有哪些可以依托的生活本质和情感依托,例如生活基础是什么?个体自身的归属是什么?接着,才能思考动手解决的所谓“术”的方面,例如需要获取哪些信息、知识?是否需要增强思维能力?是否需要培养新的表达方式和实践技能?

在这一个一个的疑问提出并解决的时候,就做好了解决问题的准备,剩下的就是拟定计划并执行完成达到想要的结果。

第三节 痛快的孤独

善待孤独,因为孤独也是一个拼搏的过程。

在孤独的过程中,要做一些事情来蹚过这段细窄的管道。本节来讲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让孤独的过程变得快乐,让孤独的每一天都痛快淋漓、酣畅自然。

第一,大量阅读。

阅读是一种最好的习惯,大量的阅读书籍,特别是针对木桶短板的阅读性学习,是最有效率的修补短板的方式。而阅读这种行为习惯提供的作用,可以涵盖“人生过程模型”的所有六个方面。

有句话这样说的,“读历史能使人深沉,读哲学能使人聪明,读专业技术能使人严谨,读文学能使人浪漫”。正史、野史、史学专著、甚至一部分社科类书籍都能使人明智。读哲学的作品能提高思辨能力,读哲学分支的美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关注财经类的书和信息可以使大脑灵敏的把握瞬息万变。读小说,学诗歌又能够极大的增强感性情怀。

书籍分种类,但起到的作用有时候是相通的,也许在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学会了生活中的某种养生之法,还可能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触类旁通的建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阅读不只是读纸质的或电子的图书,还包括观看影音作品,例如许多质量很好的纪录片,还有某些网站的对话类节目、嘉宾访谈等。现在还有个好的现象是许多国内外知名大学将一部分优质的公开课做成视频材料供所有接入互联网的朋友学习,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资源。此外,“大阅读”的范围也包括一些优秀的电影剧集。选择看什么、选择读什么、选择观赏什么,有些时候不需要刻意,只需要头脑能随时将感悟到的东西按照“人生过程模型”进行系统化的编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在将来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应用。

再说一下读书笔记。啊,“读书笔记”,这已经是久远的一个词汇。各种阅读的同时都应该记录笔记并在以后经常的翻阅。笔记的形式不重要,可以手写到纸质的笔记本,可以键盘敲字电子化的保存到电脑,也可以用思维图(Mind Map)这样的形式记录。阅读笔记不在于记录文字的多少和篇幅的长短。需要说明的是阅读笔记记录的内容,应是能归入“人生过程模型”中“价值(Value)”这一块范畴的东西。

第二,学会说话。

人在小时候跟父母学说话,后来就没人再教了。在越来越网络化生存的现代生活中,人甚至可以不用嘴说话就能够做所有的事情。于是在狭义孤独的这段旅途中,最容易蜕化的一项生理机能就是开口说话。

孤独的修炼结果不是造就一个沉默寡言者,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应能大胆表述,声若洪钟,有理、有据、有节奏的阐述观点、发表演讲、参与辩论、愉快沟通。

说话是如此之重要,这项最基本的机能是“人生过程模型”中“表述(Presentation)”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能够自由支配的一段短短的时光中,不但不应使其蜕化,反而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增强。

学会说话的基本标准是口齿清楚。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在每天早晚练习读古文,早晨的时候最佳,可以选择出门前进行。读的内容可以是《古文观止》中的名篇,每早选取适量的篇幅朗读五遍,一周后再选取新的一篇。可以在自家阳台,也可以找个公园,甚至可以对着一棵树。读的时候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双手捧书置于胸前一尺处,大声朗读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腹部的内收。这样的练习方式不只锻炼的口齿,也修炼了丹田之气。

学会说话的另外一个标准是“说的准确、答的恰到”,这就需要观察能力。只有看的快、听的准,才能带动迅速的判断。培养观察能力最好的方式是记日记,培养听讲能力最好的方式是叙述别人说过的话。这些能力方式都需要不间断的持续练习。

最后要学会不同的场合说正确的话,这是最难最复杂的一项技能,这也是狭义孤独旅程的高级修炼行为之一。

第三,锻炼体魄。

身体健康是一切人生活动的根本。有计划的锻炼身体,不一定非要到健身房或者滑雪、冲浪、野外生存等极限运动。形式可以选择方便易行的跑步、爬楼梯、俯卧撑等。有条件的前提下,经常游泳可以缓解压力、伸展脊柱,对防止久坐引起的颈椎腰椎疾病很有益处。

在锻炼的过程中,有两点注意。其一是注意呼吸的节奏,其二是注意体能锻炼的时间不应低于半个小时。锻炼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意念,形是锻炼的“体”,神是锻炼的“魄”。

锻炼体魄不只是运动身体,也包括饮食的科学化,要不断的大量摄入富含纤维素和各种有益矿物质的食物,例如健康有机的绿色食品、水果,各种富含锌、硒的海鲜产品,牛羊驴肉等补阳气的肉食。除了吃的,还需要另外两项人体对大自然的掠夺性获取资源,一个是充足的阳光,一个是新鲜的空气。

锻炼体魄最终目的是保证身体技能,振奋精神,有力的保证对“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的支撑。

第四,培养兴趣。

兴趣是无形的动力。

善待孤独,也该善待孤独者自己的兴趣。个体的差异决定了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兴趣这个东西应该少些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兴趣结果都会变成包袱。

本节前三点所谈的阅读、说话、锻炼应该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活动,不该再当作兴趣。孤独者合适的兴趣首先是要健康的,其次是要有相对正面的积极作用。再者,合适的兴趣要有一定的爱好人群,哪怕是小众。没有共同爱好群体的兴趣不叫“兴趣”,只能叫“怪癖”。

兴趣也要用“人生过程模型”去分析,脱离“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两大基石的兴趣只是畸形的。

第五,慎重社交。

既使狭义的孤独,也不是完全杜绝社交。真正地孤独绝不是所谓的“宅文化”。

许多的优良品质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获取,例如尊重、真诚、宽容、互赢、理解、平等。

慎重社交就是避免所参加的社交活动是没有意义纯粹浪费时间的。有两个基本的原则,其一是参加的社交是愉悦的,其二是社交对象的基本价值观念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不是为了认识朋友,真正的朋友是无用的。孤独者的社交包括与朋友的交往,也包括与亲密爱人的情感。慎重社交绝不是在每一次与朋友爱人的交往谈论中都要得到所谓的意义,更不是以赚便宜的心态去交往。慎重社交是施展关怀的过程,关怀的动机是自己会得到快乐。

第六,造就直觉。

直觉是一种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归入玄学的范畴,但是直觉这种东西却又客观的存在并在人生活动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直觉就是“第六感”,太忙的人是没有“第六感”的,没有直觉的生命犹如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且问,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还有多少生命拥有直觉来滋养,太少了,现代化的生活已经把许多生命本质的东西无情淹没。

直觉一般情况下与计划、守时、严苛、纪律这些代表品质的词汇相背离,直觉这种东西需要在弥散的状态下培养的。

“人生过程模型”中,“获取(Get Information)”、“思考(Thinking)”、“表述(Presentation)”之间有条带箭头的虚线,标明的意思是人在做事的基本过程中有捷径可寻。因为“获取(Get Information)”、“思考(Thinking)”、“表述(Presentation)”这三个过程最难的是“思考(Thinking)”,即有准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决定。

通过不断的锻炼、学习、实践、回顾,也可以培养出第六感,有了这种生命的特质,就是将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内化为生命的本能。在出现一个信号的时候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无缝的付诸行动。

为了便于接受,可以把“人生过程模型”中的这条虚线理解为“熟能生巧”。如果能进一步接受,还可以把“熟能生巧”理解为一个高贵的描述。因为“熟能生巧”绝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卖油翁每次将小勺的豆油穿过铜钱方孔的时候,每次都进步了一点点。熟能生巧的卖油翁,也许是他没有机遇,也许是他不愿意做,其实他最有希望成为天才的弯弓射手。

超强的直觉(或第六感)是孤独者养成的最高技能,真正获取了这种最高级别的能力,就很难做出让自己懊悔的事情。还是回到我在《享有孤独》文中的观点:圆满的进入“后孤独”的收获就是永远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第四节 灯火阑珊

孤独的最终目的是从狭义的孤独走向广义的孤独。

一个广义上的孤独者是富足的,也是活泼的,甚至该有些喧闹。但是广义上的这种成功的孤独者能够抓住一切机会和空闲来思考并使自己孤独下来。

孤独之路并不好走,甚至孤独的每一天都犹如泥塘中挣扎的巨兽,爬上去又滑下来,反复的努力又反复的胶着。

孤独者又该像潜伏在冰雪沼泽中的饥饿孤狼,连续几天的爬冰卧雪需要极大的顽强与耐心。当它慢慢地毫无声息的贴在地面上接近野鸭子的时候,野鸭子会无意中游开,孤狼就用舌头舔一下嘴唇,失望的退回原处等候。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它可以这样往返几十次,连续三几天,直到野鸭子由于一时疏忽终于被它逮住为止。

强大的孤独者都拥有超强的自制力,能够理智的控制情感和行动,任何时候都能够绝对的驾驭自己。按照“人生过程模型”的理论,这种超强的自制力也会成为一种直觉的本能。

孤独者犹如黑暗中前进的行者,当四周漆黑一团的时候,内心却首先亮着一盏明灯。当灯火阑珊给黑夜放出一丝希望的时候,前行中的孤独者没有狂喜、没呐喊,而是静静的打量出距离希望的长度,默默调整步伐继续踏实有节奏的朝这个正确的方向迈进,直到黎明的到来。

黎明到来的时候,孤独者已经走出了狭义的孤独管道,进而进入广义孤独的境界。

这种孤独者修炼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拥有强大的“获取(Get Information)”能力、“思考(Thinking)”能力和“表述(Presentation)”能力;他们的“生活(Living)”、“情感(Feeling)”、“价值(Value)”都非常的和谐圆满并彼此支撑互为依托。

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失掉自我的生命,勤劳的工作狂、盲从的信奉者、偏执的失意者、堕落的放纵者、权力的独裁者…… 这么多的生命可能某些方面按照俗世的眼光是优秀甚至卓越的,但却都失掉了生命的本源,丢掉了人生的自我。没有了自我的人生,既使表面光鲜,也难掩内心重重的叹息;不懂的孤独地生命,既使鲜花拥簇,也难免心灵凄凄的寂寞。朋友啊,当你觉得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当你想要的得不到的时候,当你想痛快淋漓却又举步维艰的时候,你应该高兴,因为是孤独开始眷顾你了。请静下心来,善待孤独,与孤独握手,与孤独对话。

蓦然回首时,灯火阑珊处。享有孤独,善待孤独。

我的微信号:yangjian1757

我的公众号:yangjianlaoshi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