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一座伟大城市还很远

上海最终不会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但如果任由目前畸形的优越感和排外社会文化发展下去,那上海必然会离伟大这个词越来越远。

我对上海是有特殊感情的,从小在心里想的只有上海的好,却从来不曾动过上海能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对每个热爱家乡的人来说,这实质上是一种病,一种不能实事求是,理性客观对待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病。上海有上海的好,但不好的地方自然也不少,最近几年回上海的次数多了一些,给了我很多机会站在一个更有意思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上海。

餐饮服务行业

这几天在上海吃了三顿饭,给我感觉极不舒服。第一顿饭是在城隍庙上海老饭店吃的,这是个国营饭店,有趣的是,像得月楼和松鹤楼这类的国营饭店,包括上海老饭店,店里的风景都差不多,那就是站在墙边观望的服务员比干活的还多。服务员不给你主动换碟子的,你说服务员来换个碟子,她站在你对面会让你给她递到手里去,这不是服务员,这是女王。

第二顿饭是跟朋友在城隍庙南翔小笼吃的,餐巾纸要1元,我就闲聊说餐巾纸还要钱啊,此时的收银员还愿意跟你啰嗦几句,说你看很多外地人把免费纸巾扯得满地都是,没办法只能实行收费,我说理解理解。上汤圆时跟服务员多要个碗,连头也不抬地说了句“没有”,扭头就走掉,剩下瞠目结舌的我。看来是欺负外地人惯了,连多跟我说句话都懒得说。

第三顿是在96广场的老克勒上海菜吃的,按道理说消费层次不算低了,但点菜的老大姐那副高冷姿态简直令人回味无穷,我真不明白,作为服务人员对顾客牛到那个程度,就能把你的身份跟顾客的对调过来了么?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家国营店,后来问了一下还真不是,可如果你服务态度差一点的话,做的饭好吃也就算了,饭也不好吃,简直是花钱买了个座位遭罪。

吃完饭去咖啡厅的露天卡座坐一会儿聊聊天吧,服务员极力推荐零食,我说刚吃完饭喝点就好了,脸色变化极快。估计是他家喝的都是几十块钱一杯,不吃零食不喝酒的话两个人再消费也过不了一百块,可对我们这种脸皮薄的人来说,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挽救那位年轻女孩脸上的微笑和善意啊,真想给塞200块钱小费,告诉她你这样是不行的,客人难受,你也难受。

上海的服务行业如今与30年前相比,服务质量上基本没什么进步,甚至还有所倒退,变得越来越功利和势利了,一切以钱为纲惯坏了服务人员,也搞坏了服务业,使得这个原本精彩纷呈的行业,失去了自己拥有的最可贵的东西。

出租车行业

打车,上海现在的出租车市场,基本可以用礼崩乐坏来形容。大晚上在繁华路段比如外滩或老庙手招,司机会跟你直接议价,说个二话马上就不拉你了,看司机那嚣张的态度估计投诉也没大用。大街上尽是空驶而过拒绝拉客的出租车,扬手招车停下后司机们先问目的地再让你上车的情况多了,原本一个好好的服务行业,司机们越来越唯利是图,在成本和收益之间算来算去,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想在服务上做出任何改进。

上海交通委在处理打车软件这件事上,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不让用。你在上海用滴滴出行是找不到快车选项的,顺风车也没戏,你只能选择出租车或价格更贵的专车,打车软件在上海是被阉割的。而在北京,不管快车还是顺风车,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虽然北京交通委也曾跟滴滴发生过冲突,一气之下派出大量人员到机场堵了几天专车,但至少也还不敢打压创新让滴滴把功能阉割,可上海就敢。

=

有新技术手段出来了之后,影响到某个行业的现实利益的话,行业监管者该做的不是把这种新技术手段屏蔽,而是提升行业的发展水平,将压力变动力,提升服务质量。这是连小孩子也懂的道理,上海有关方面却选择了一种打压+放任的方式来管理出租车市场,一方面打压打车软件,一方面在规范出租车市场秩序方面无所作为放任不管,导致整体行业服务水平越来越低。出租车行业作为上海对外的窗口,发展出很差的服务水准,对上海的长期形象和声誉有多大影响,似乎监管部门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似乎只是自身权威的强化,对挑战势力的无情打压。

打车软件在不同地区功能上的不同,引出了一个中国式的悖论。滴滴的功能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一样,唯独在上海有某些功能被阉割,即便连北京、天津和重庆,也都是随大流的。那么问题来了,上海对滴滴的阉割如果是对的,北京、天津、重庆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做法就必然是错的,应该都跟着上海一起将滴滴阉割。如果全国大部分地区和城市的做法是对的,那么上海的做法就是错的。这件事情往小了说是监管者鼠目寸光,缺乏创新意识,往大了说是不相信互联网的力量,不想贯彻落实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这顶大帽子,请上海的管理者们笑纳。

上海的傲慢与狭隘

一座城市的傲慢与狭隘,一般来说都是历史形成的,但走向傲慢与狭隘,原本并不应该是一座城市的必然宿命。在有中央集权传统的法国,巴黎的傲慢与狭隘已可以用简短两个词很传神地表达出来,“巴黎”和“外省”,正如上海人会用三个词来表达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一样,“上海人”,“外地人”和“乡下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这几个词里面有开玩笑的成分,或许还有些自嘲,但现在看来,虽然随着新生一代的崛起,在上海会把这几个词挂在嘴边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要是深入到年轻人的骨髓中去了,今后会更麻烦。每次我去宽带山上看帖子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

在广播中让外地人缩成一团,圆润离开的主持人非但没有受到惩罚,还成了上海人心目中的英雄。认同这一说法的上海年轻人是很多的,但从这件事来看,上海人的包容精神已经开始流失了。过去的上海人是有包容精神的,大家都是移民这件事,总共过去也不过一个多世纪,久居此地者生出一种我是上海根红苗正的主人这种情绪,怎么看也像是有些奇怪。

你们的爷爷奶奶,给江浙赣皖一带逃荒或躲避战乱跑过来的灾民端去菜饭,送去衣物,给为躲避杀身之祸来到上海的犹太人以栖身之所,这就是一种包容精神。没准你就是那些灾民的后代,因为从统计数字上来看,现在的上海人有很大比例都是灾民和难民的后代,实在不明白经过两三代人之后,包容精神被排外和歧视所替代,而排外和歧视者,正是当年那些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却不曾被恶意对待过的人们的后代。

政府在一座城市的傲慢和狭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摄影者用艺术的手法,拍下小弄堂里发廊女和按摩女招揽客人的画面几十张,作为城市风景发表,却遭到了围追堵截。对一个城市角落的印象描述,却成了刻意抹黑这座城市,但其实那才是一座城市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一面,那才是真正的上海。不遗余力把一些看上去不和谐的因素掩盖起来,抹掉,其实就是掩耳盗铃,这不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上海做企业,做得不好没人理你,做得好了政府全力保护你,包括封闭市场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包括在你打击竞争对手的过程中帮把手,只要这个对手不是上海的企业,管他妈的。这种强力的呵护与关爱,换来的是什么呢?全国最大的前十个互联网公司,全都不在上海,而上海最大的一个互联网公司,目前的市值只是90亿美元而已,上海可是有着全国仅次于北京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啊。在实施产业扶持的过程中,总是抱着吃亏占便宜的心态去做这件事,早晚会把产业做死。上海的竞争力,其实已与三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醒醒吧。

后边的话

一座城市在上升的过程中,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但社会文化问题最难解决,因为这看不见摸不到,不是那些久居高堂只会看数字的官老爷们所能领会得到的。一座城市的傲慢与狭隘,看上去只是个社会意识问题,不会引发群体事件,不会影响我经济发展,有什么好担心的?

但是,影响一座大城市变身为一座伟大城市的因素,往往不是那些经济数据,起决定权的还是其社会文化。大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有容乃大的过程,但最终往往会走到有容乃大的反面,致使城市沦为平庸。

上海最终不会沦为一座平庸的城市,但如果任由目前畸形的优越感和排外社会文化发展下去,那上海必然会离伟大这个词越来越远。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