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冯小刚的软肋和盔甲

这种生气的状态很像《老炮儿》的最后一个镜头:张学军手拿军刀嘶吼着要去砍人,最后却因心脏病把自己先撂倒在冰面上。

电影里冯小刚第一个镜头出现,他扮演的老炮儿张学军稳如泰山一般喝斥小偷还身份证:“不还,试试你能不能走出这胡同。”冯小刚一个正面镜头,观众就知道这个戏成了!

那个表演自信到爆棚。

冯小刚就是张学军,张学军就是冯小刚。

就像《归来》里陈道明扮演右派的第一个亮相,一个镜头就能看出来这个演员有没有。而《老炮儿》里的冯小刚比《归来》里的陈道明更精彩,为什么?陈道明演老右派是在演别人,演别人再高明还是演员,演的是个形,而冯小刚那是演自己,演自己是灵魂附体,能把魂儿给演出来。

围绕《老炮儿》这部电影有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唯一没有争议的是冯小刚的表演。

这些奇谈怪论其实就是冯小刚目前拧巴的人生状态:一方面穿着昂贵的黄金盔甲,一方面有着不可碰触的软肋。

首先,冯小刚很骄傲,这是他的黄金盔甲。

当然冯导有骄傲的资本。

很多年里,冯小刚特别准地撩拨着中国人的娱乐神经,创造了十年不败的票房神话。对于现实生活持续不断的细腻的感受力,中国导演中可以说无出其右,超强的感受力是冯小刚电影的创作基础,冯小刚接地气。

但是,渐渐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岁月不饶人,冯小刚的感受力变得迟钝,他和生活显得越来越“隔膜”。再也搔不到时代的痒处,这成了冯小刚的软肋。

但是,冯小刚并没有因此放松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特别努力,他希望自己冲顶成为真正的中国电影大师,而不仅仅是拿个电影票房冠军。

《1942》这部电影里看得见这样的努力,但是可惜的是,这部努着劲的电影虽然拍的也不错,但是总差那么点儿劲、差点火候,差的这点劲既有电影技术上的问题,更是导演本人人生境界和修为的问题,打个比方,就是花了很多前戏却总到不了高潮,功亏一篑,没有快感和成就感。这回,连票房冠军也拿不上了。

冯小刚很沮丧。

更可怕的是,从《1942》开始,他发现自己不知道人们喜欢看什么了,一边是日渐迟钝的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一方面却看到中国电影票房的火爆和烂片的大行其道。

真是羡慕嫉妒恨呐!

于是,冯导很生气,怎么能不生气?他对自己生气,对周围更生气。

这种生气的状态很像《老炮儿》的最后一个镜头:张学军手拿军刀嘶吼着要去砍人,最后却因心脏病把自己先撂倒在冰面上。

有点悲壮,有点堂吉诃德,但是又极其可爱和可敬,因为努力和认真追求而可爱可敬。

其实,冯小刚不必如此,不管什么人的人生,都要学会主动卸下黄金盔甲,自己去找到自己的软肋,而不是让自己看不上的对手去捅。

在同时代的电影圈,冯小刚有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那就是李安。

真正的大师并没有穿着黄金盔甲,他只是在生活中学会了信仰和谦卑,学会了对生活谦卑,对女人谦卑,对电影谦卑,他从不对周遭生气,他只会反省自己。这样慢慢熬到电影技术没毛病,熬成人生境界没火气,慢慢熬成真正的大师。

若任着性子当老炮儿,此生再没机会成大师。

有一次我去华谊兄弟采访王中军,和冯小刚正好打个照面,看到的冯小刚和王中军很不相同,王中军兼备商人、军人和艺术家三种特质,精明理智,很会享受生活。他好像天生是来享福的。

而冯小刚不是,他很真诚很感性,是个不会享受的人,他简直就是为电影来这个世界上受罪受苦的,苦熬到长出满脸的白癜风。既然命中注定是个去西天取经的苦行僧,受了万般罪那就要取得真经呀。

我满心期待冯小刚能够功德圆满,成为一位真正的“大师”,而不是老炮儿。

有人还因老炮儿而想到杜月笙,说冯小刚长得很像杜月笙,可以去演杜月笙,杜月笙又有什么好?跑到香港后潦倒而死那还真不是病死的而是一心求死。

横人最后从来都是“横死”的,玩横的?哼,那可一点都不好玩。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