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金在金融交易账户下的流动变迁

《中国金融转型期社会资金格局的变迁分析》一书从资金流动的变迁格局考察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中国未来资金格局的变化需要从国民经济结构、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来把握,中国金融机构应正确分析金融业未来的发

本文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近十年来社会资金数据的分析,深入非金融企业、金融企业、政府、住户和国外等部门的层次分析了各部门资金融入融出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而论述了社会资金在金融交易账户下的流动变迁过程及趋势。

一.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融资活动

1、非金融企业融资方式

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基本方式,根据资金流量表,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包括实物交易账户的本部门储蓄、政府的资本转移以及金融交易账户的资金来源合计,其中储蓄及资本转移属于内部融资,通过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属于外源融资。从融资总量上来看:作为资金最大的需求者,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非金融企业融资总量进一步扩大。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有转向内部融资的倾向,从另一角度来讲,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遇到困难,不得不依靠自身积累筹集资金。

图1:非金融企业内外部融资变化情况图(单位:亿元)

在资金运用上,投资实物资产的资金是投资金融资产资金的2.6倍左右,这说明我国企业部门新增资金占用以实物为主,以获利为主要目的的融资行为尚不普遍。从1997年开始的三年企业部门外部融资额进入了一个萎缩阶段,这一情况在2000年得到转变,可是2001年企业部门的新增外部融资额仅为1.38万亿,为近几年的最低值,此后几年年融资额又进入一个高增长期,平均增幅达50个百分点,外部融资重新又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2、非金融企业融资结构

目前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外部融资方式的特点是:资金来源为贷款、证券融资及国际融资,贷款依旧是企业部门融资的主要方式(占比基本上在60%以上),伴有少量的证券融资及国际融资。

图2:1996-2005年非金融企业部门融资方式占比走势

通过读图可知,贷款占比一直高居不下,并且走势较平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证券融资比例将会有稳步的提高。特别是股票市场恢复新股发行后,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步伐加快,融资比重明显上升。

二.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企业部门虽然同住户部门一样都是资金的提供者,但作为金融市场的中介部门它同住户部门的资金来源有明显的差别。住户部门手中盈余80%以上是来自自身储蓄,金融部门作为资金融通的桥梁,其本身自有储蓄根本无法支持其高额的资金融出,实际上它是作为一个中转站存在的。它从盈余部门手中融得资金,再将其投向资金短缺部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所有制成分的变化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居民倾斜,使得居民日益成为国民储蓄的主体,而与此同时企业成为最大的投资主体,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分离的趋势日趋强化。在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部门与居民之间的资金交易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起来。企业储蓄严重短缺以及财政退出后所形成的资金需求缺口就只能由银行体系来承担,这样,我国社会资金的配置模式便由以财政预算分配为主的“财政主导型”转变为现行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

1、金融企业部门对社会资金的控制情况

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中介部门,是连接资金融出部门与融入部门的纽带。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比例不高的情况下,金融企业部门的资金融通作为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全社会资金配置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引导住户部门将储蓄转化成企业部门的投资的桥梁。

图3:金融企业部门融出资金总量

1996、1997、以及1998这三年可以看成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金融机构表现活跃,融出资金量稳中有升。2000年继续追随前一年的趋势,直到2001年这种形势才有所扭转,2002年之后(除2004年外)融出总量一改前两年的低沉都在大幅攀升。

2、金融企业资金运用渠道分析

金融机构融出资金大致有几种方式:贷款给其他部门,投资于有价证券,金融机构往来款项,国际资本往来及储备资产。

贷款是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年均占比为42.78%。由于国家的严格限定,金融机构投资股票的比例非常小,2002年达到最高为0.39%。相对于股票而言,金融机构投资债券还具有一定规模,年均比例为15.05%。1997年储备资产仅占整个资金运用规模的6.51%,而2005年已达到32.99%的比例,与贷款基本持平。由此可见储备资产正渐渐成为除贷款之外的第二大资金运用方式。

3、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入分析

金融机构部门从融入资金总量上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6到1998三年属于调整期,资金总量是平稳增长,略有回落;以1999、2000两年为阶段的特点是融入资金大幅缩水;此后的几年是融入资金的高速增长期,平均增幅到34.65%。2005年金融机构的新增融资额达到7.44万亿,同比增长了34.2%。通过比较发现,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与融出资金的变化轨迹与发展趋势基本相同,这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匹配,防范由于二者比例不当造成的财务风险。

图4: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总量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上,银行是社会资金配置的绝对主导力量,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起到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正是由于我国社会资金的配置模式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再加上资金盈余的住户部门有偏好储蓄的倾向,决定了我国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已吸收存款为主,兼有发行债券,同业拆入及国际融资等方式。

从表1中可以看出,(1)央行持有通货量基本趋于稳定(除了1999年有异常变动,2000年较大比例外,其余年份均稳定在4%左右);(2)存款有着与贷款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3)保险准备金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说明保险对于社会资金的配置作用正在逐渐增强;(4)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尤其是2005年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发行股票成了金融机构新的筹资方式。2005年金融机构发行股票总额为930.8亿元,占筹资总额的1.25%。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比例会逐步提高。

三.政府部门融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政府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不断下降。政府储蓄份额下降意味着政府投资能力不断收缩,而求速度、重数量的经济发展战略却使政府投资事权范围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结果政府的投资支出事权大大超过它可支配的投资积累财权,因而形成财政赤字,在有些年份这些赤字是巨额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为这些赤字融资,这就使得政府部门成为除企业部门之外的第二大资金需求者。

贷款已逐渐不再成为政府融资的主要方式,发行国债成为当前形势下政府融资的主要手段。2003年政府新增国债融资额达5213亿,比2002年增长了28.51%,是1996年融资额的3.33倍。但是2004年之后,国债发行额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国债融资额不足3000亿元。

在资金运用方面,政府部门在金融市场上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有:存款、国债及通货,其中又以存款为主要形式。1996-2005年,政府部门持有的新增存款均占到当年资金运用总额的90%以上。

存款总额呈现出一种阶段性地振荡,但总的趋势是向上发展的;活期与定期存款正逐渐成为政府存款的主要形式,而财政存款逐渐退居到次要位置;外汇存款及其他存款基本呈现出向下走的态势。

四.住户部门资金融出情况

住户部门是五个部门中最大的资金提供者,2004年之前,净金融投资逐年呈扩大趋势。2005年,住户部门融入资金额下降为3027.2亿元。比较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住户部门资金流动具有以下特点:

1、住户成为主要的融资部门。融入资金的扩大源于贷款的增加,因为贷款是住户部门唯一的融资方式。住户部门持有的金融资产中,贷款由原先的微不足道逐渐变得重要起来。贷款仅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中长期贷款始终占有主要地位。

2、在社会资金融通中,住户部门是社会资金的净供应者,居民向社会提供资金是以持有银行存款、国债、股票、公司债券等债权形式进行的,并且我国居民手持金融资产中,绝大部分是银行存款。虽然存款仍然是主要方式,但住户投资的金融资产开始呈现多样化。从2001年开始,股票与债券投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但自2006年初以来的大牛市,又将居民的证券投资热情极大的激发出来。

住户部门持有的债券主要由国债和企业债构成,企业债在2002年达到最大额415.63亿,其余年份投资量都比较小而国债总的投资趋势是减少的。1996年住户部门投资国债1084.94亿,1997年达到近几年最大额1813.88亿。随后几年呈下降趋势,2005年投资国债额仅为98.8亿。

1996、1997与1999年三年间住户部门持有国债的偏好极强,1997年政府新增国债融资额中住户投资的比例达到97.26%,不过从这年以后政府住户投资国债不仅在总量上呈下降趋势,而且在国债持有者比例中住户也是由主要投资者变成次要投资者,除了1999年始终没有超过50%,2005年更是减少到3.3%。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准备金从少到多,自2001年开始逐渐成为除存款外的第二大投资方式,2005年住户部门投资的保险准备金达到4201.6亿。这说明居民的保险意识开始逐渐加强,也与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五.国外部门的资金融通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额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8159.88亿美元。外资的流入对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出口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外资的流入增加使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央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总量增加,国内总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而且,外商投资企业己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形成强烈冲击,某些行业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外商形成垄断势力的现象和趋势。

在我国大量吸收外资的同时,近年来,国内也有相当数量的资金流向国外。资金流量表中的国外部门是个净金融投资为负的部门,也就是近几年来一直存在我国资金被国外利用的现象,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投资工具较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国内资金大量外流。

面对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央行就不得不投放大量人民币进行购买,从而导致整个流通体系资金充裕,即使央行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回笼一定资金,但流动性压力依然不减。(完)

(本文节选自《中国金融转型期社会资金格局的变迁分析》,该书已于2010年1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发行)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