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需要警惕的是,周三的反弹可能仅是反抽,切不可随意追高。从指数盘面上看,下降趋势暂时还没有发生变化,投资者还需要耐心等待时机。
民富与国强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民富为国强奠定着基础。国强为民富提供着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民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国强,也只有这样的国强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国强与民富一直是各国所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民富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即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而国强的含义,可以大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是指国家有能力保卫领土完整、抵抗外来侵略、保护国民;二是指国家可在国际社会中找到合理的位置,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三是国家有力量抵抗自然灾害、防御疾病、发展科技,有经济实力照顾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来说,不能简单地将一国经济总量的庞大或者政府财政实力的强大,等同为“国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变得越来越富。与此同时,中国人是不是也在走向富裕呢?从平均数据来看比较乐观,只是细致分析后却会发现民富还未赶上国富的进度。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居民收入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也就是国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GDP的增长,也赶不上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近代的中国通过“国富”实现“民强”,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文明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显得无所适从。中国始终难以走上稳定的发展轨迹。而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扭转了这种局面,中华民族重新走上了一条复兴之路。特别是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明确和保证了这条复兴之路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上所述可以知,近代中国的衰落和复兴,正是以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保证了民族的复兴和繁荣。简而言之,就是以国富保证民强,通过国富实现民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
首先,国家的稳定是民富的前提。纵观世界历史,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裕,始终离不开稳定宽松的环境。没有稳定,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在战乱频仍、动荡混乱的国家,相伴随的必然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根本谈不上人民的富裕,而要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人民的富裕,根本的途径就是增强国家的实力。
其次,国家的发展为民富提供了根本保障。国家能否走上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对于民富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以后,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错误的路线占统治地位,由于漠视国民的富裕,把个人财富视作邪恶的根源,力图采用人为的手段实现绝对的平等,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民的普遍贫穷。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裕,得益于采取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国家开始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其结果是将社会所蕴藏的潜力发掘出来,将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正是得益于上述的制度保证,民富才有可能实现。
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国富是实现大国战略的必要条件。大国战略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与小国战略相比,大国战略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大国而言,因为其大,所以它不可能采取寄生战略,不可能与另一个大国结盟或持久结盟,它只能、必须、也有条件采用强国战略。
综上,可以看出,国强为民富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国强保证了民富,民富反过来会进一步推动国强。伴随着国家的强大,国家财力的增加,政府就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民富。这一点在中国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到民生领域,使民生领域的各项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的富裕程度在逐步提高。因此,通过国富实现民强,是近代中国走向复兴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性而必然的选择,是国家发展的初级目标。
在中国,虽然从“民富”向“国强”发展的趋势早已出现,但却因一些因素而受阻导致停滞不前。据有关统计,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非公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社会财富的涌流和物质的繁华,以民富为本,以“民富”实现“国强”。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逆转,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金融政策向国有企业大幅度倾斜,特别是大型垄断性国有企业。自此,虽然国家GDP总量等宏观数据一路飙升,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社会财富分配却日益两极化,许多民生问题出现。
对于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分析。第一个层面来自于经济学理论。根据宏观均衡模型,如下:
Y=C+I+G+NX
其中,等式左边的Y是总产出或总收入;等式右边的C是居民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开支,NX是净出口。此处不做严格的理论推导,仅从一般的经济学意义上来阐述。假设总产出Y既定,则等式右边各项的结构分布,决定了经济水平的“成色”。即,如果等式右边的I、G和NX各项均比较大的话,则留给C的空间就很少了,这就是经济学所讲到的“挤出效应”。C的空间少,意味着居民消费较少,居民的收入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政府和国有经济占用较多资源用于发展,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可以解释国富而民不强。
第二个层面,因为中国发展水准相对滞后的现实,因此,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事实上一直奉行经济增长优先的原则,故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地方的发展模式雷同,过份强调以GDP为导向,发展至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和民生,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第三,是传统的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过于偏重重工业,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存在显著的管制,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
当前问题的关键是大力促进“民富”。从理论层面看,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考虑。
首先,是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放松服务业的管制,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和普通公众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从公民个体角度出发,大力促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要打破就业领域的行业垄断和城乡差异,保证就业机会的公平;同时,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落实和强化社会保障政策。
第三,从民营经济角度出发,进一步改革财税、金融、投资准入等政策,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四,从国有经济角度出发,在促进国有企业在非竞争性领域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确保全社会能共享国有经济创造的财富。
在操作层面上,应从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在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中,收入分配改革是其中要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以二次分配为突破口,在初次分配中辅以行政干预的思路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共识。按照国民收入分配方案,初次分配主要指市场经济活动中,国家的生产和进口税收、企业的净营业盈余以及居民的收入报酬;二次分配主要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现金或实物收入。目前来看,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各种建议中,均明确指向二次分配领域。均提出要通过税收加大对垄断行业和企业的收入调节。在一次分配改革中,可以考虑逐步建立工资的协商机制。
其次,社会保障将得到大量投入。政府将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的比例,促使更多人有能力参加社保,扩大社保覆盖面。政府对社保增加的投入,可通过增加国有企业分红来补充。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所获得的高额利润不应完全归企业支配,而应当上缴国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这部分收入可用来作为政府对社保的投入。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社保资金的缺口,又可以控制企业投资规模,有利于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合理分配。
总之,民富与国强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民富为国强奠定着基础。国强为民富提供着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民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国强,也只有这样的国强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巴曙松,赵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