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暴跌,流动性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幽灵

又是大跌日。流动性恐慌正成为暴跌模式的主要原因,大家都怕下跌中抛不掉,只能比谁跑得快。

A股最危险的日子是星期一,其次是星期四,再次是星期五、星期二和星期三。

略微改动下马克·吐温昔年的名言,似乎是极为贴切A股眼下的格局。

曾几何时,星期四被戏称为“法定砸盘日”,因为A股屡次在星期四出现暴跌。好不容易伴随几次周四大涨,市场不再担心当日暴跌,星期一却接棒称为新的法定砸盘日——尤其是对中小盘股——8月3日星期一,创业板下跌5.5%,8月24日星期一,创业板下跌8.08%,9月14日星期一,创业板下跌7.49%。

为什么周一成A股新的砸盘日?消息面的驱动或许是新的逻辑。

纵观上周末,其实还是有不少消息面的变动的。比如周五央行的准备金考核新规则,比如国企改革的方案,然而这些变动显然都没有成为刺激A股上涨的新动力——准备金新考核规则经过市场充分解读被认为不等于降准利好有限,而国企改革方案此前早就经过市场炒作,公布不过是应了利好出尽就是利空的逻辑。

西谚说,no news is good news。不过这个说法显然不适合于眼下的A股,眼下A股很是有一到周末就期盼利好,一旦没利好或者是利好不够大不够新,资金就出逃。

当然,资金出逃不是大问题,大问题在于眼下的A股动辄“兵败如山倒”,要么不跌,一跌就是“跑得快”的比赛。

事实上,流动性危机正成为A股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一阴影更伴随此前提出的“熔断”机制而阴影不断加重。

是的,我们必须意识到,目前在机构投资者中占据极重要地位的开放式基金在结构上有着先天的流行性缺陷,只要持有者在3点前发出赎回指令,基金就必须接受指令并于次日结算将赎回的资金给付于投资者——为了应付赎回的需求,一般开放式基金会储备一定的现金应付赎回。

然而,这样的机制一旦遇上类似周一这样的暴跌格局,则会出现巨大的隐患。如果大量赎回要求出现,基金公司为了应付赎回就必须大量抛售股票,尤其在大跌中要趁着跌停之前出逃,一旦手中部分个股跌停,就只能依赖不计成本抛售尚未跌停的个股来应付赎回,随后的结果就是把没跌停的个股砸到跌停——于是乎,千股跌停再次重现。

虽然理论上开放式基金可以启动大额赎回并拒绝赎回的方式来应付赎回压力,但是上述举措一旦出现,对于整个基金行业都是巨大的信任危机——正因此,宁可砸盘套现也比拒绝赎回来的影响小。

如果说眼下的跌停潮还是异常简单的“跑得快”的游戏,只要比其他抛盘方跑的快,你就能完成套现。但是在规划中的熔断机制下,这就不再是“跑得快”而是“生死时速”了,一旦沪深300指数触及7%跌幅,所有A股暂停交易冻结,流动性彻底丧失——届时一旦出现流动性恐慌,大家又得抢在沪深300指数跌至7%之前全面抛售——直到把沪深300指数砸到7%跌幅为止。

为什么在类似美股这样的发达市场,我们只有听到暴跌,鲜有听到流动性危机呢?

理由分两块。第一,这些年美股大力发展ETF这样的产品结构,其规模,持有人赎回时获得的是股票而非现金,ETF管理方没有现金管理压力,不会有无法应付赎回的问题。

第二,美股并无长期阻碍流动性的机制。比如近期引发A股跌停跑得快的涨跌停机制,在美股市场是不存在的,所以美股虽然偶尔会有超过10%的暴跌,但市场至多只用担心跌幅,并用价值投资的理念去应对,而不用担心流动性问题;至于说近年美股引入的熔断机制,也不过是短期暂停交易的冷静期,而不似A股正在研讨的7%全员暂停交易。

股市股市,“市”是核心。证券市场的价值,是通过交易来发现价格。当交易无法流畅,那么证券市场的问题远非价格难以发现,而是参与者被迫用脚投票规避。

下跌并不可怕,对经历过A股长期市场的投资者都明白,下跌乃至暴跌都不算什么。2008年那次的下跌,虽然没这次那么快,但是从6000点到1600点的跌幅,远比眼下来得凶猛。

之所以今次A股让投资者最担心的,恰恰是去杠杆中引发的流动性危机。股民不怕下跌,怕的是买了之后跑不掉只能做股东。不解决这一危机,类似今次这样周一“法定砸盘日”的情况恐怕始终难以缓解。

本文首发于《上海观察》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