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银行家的价值在哪里?

本文选自《博鳌观察》就银行家专题对巴曙松教授进行的专访,带读者了解银行家,了解银行业。

一、银行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达成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解决方案

博鳌观察:我们想分享您对银行家的定义。

巴曙松:我所理解的银行家是一种聚焦于金融资源配置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他们和律师、会计师一样,是用自己在各自领域的专业判断力和专业技能来配置资源,只不过他们配置的是金融资源,这包括识别新的金融需求、组织资源去满足这个金融需求,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银行家是专注于银行业务的企业家。企业家就要评估其资源的配置效率,资本配置到不同的领域,产出效率差异很大,这就凸显出银行家在整个经济金融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没有专业水准、低效率配置资源的银行家群体,无疑是一个金融体系的灾难。

实际上,银行家也可以分为多种,有以周小川、伯南克这样重点在货币政策方面发挥巨大影响力的中央银行家,有以马蔚华、董文标、洪崎、李仁杰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家,还有大量在资本市场活跃的投资银行家,一些优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者,我们也可以称为政策性银行家。

博鳌观察:如何判断一个银行家是否优秀?

巴曙松:同样一个银行家,在不同的机构表现差异可能会很大,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经营环境,综合把握这种复杂的经营环境的能力,可能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营环境下的优秀的银行家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在成熟市场表现优秀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表现非常一般,虽然其工作对象都是货币、资金流动性、资产定价等,但与中资银行在业绩表现上差距很大。这可能有外资银行如何本土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也可以说明中国银行家在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和把控上更有优势和判断力。

中国许多银行的独特定位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银行的银行家的独特判断,例如招商银行的信用卡和零售业务、中国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等等, 在这些竞争激烈的特色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本土的银行家在充分把握国际经验的前提下,找准了这些业务在中国环境下运作的独特规律。中国的许多区域性金融机构,在其成长过程中也表现出异常的活力,例如宁波银行立足于浙江,北京银行立足于北京,都在当地市场很有竞争力。一些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在积极推动改革和转型,例如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这些其实就是这些银行的银行家在作出自己的独特判断。这其实回到了企业家的本质:识别市场需求,通过组合资源,在现有条件的约束下打造最优解决方案。银行家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来自于这里。没有哪个银行家的资源调动是没有边界的。

银行业是一个比较透明的竞争性行业,在同样的经营环境下,同业之间是可比的,它有公认的绩效评估指标,比如ROE、ROI、不良资产比率等,业外人士不一定了解哪家银行做得好或不好,但在银行家群体内部,每一家银行的优势和劣势他们都看得都很清楚。

对银行家提出考核要求的有多个主体,例如股东、监管机构、评级机构等,只要这些机构尽责,银行家群体就会面临相当大的约束。因此,在讨论银行家群体时,我们还要回到银行家们所在机构的治理架构上,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发挥才干和专业技能的空间。

现在很多银行在大幅计提拨备。一方面银行账上有大量拨备,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稍微上升一点大家就非常紧张,我认为这个现象并存不正常。银行不良资产的累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结构性的、一个是周期性的。结构性不良具有显著的制度和治理缺陷;而周期性不良会随着经济的波动正常起伏,这个起伏只要在银行现有的风险吸收能力的范围内就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说要求银行可以逆周期不断降低不良资产比率,银行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我们应该对银行家的职业增加了解,对他们的专业判断给予尊重。

博鳌观察:我们也考虑到银行业竞争不充分,部分银行家的价值会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巴曙松:这其实涉及到国有银行如何进一步市场化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往的国有银行改革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比如1997年剥离银行不良资产,根据抽样调查,不良资产的很大一部分——70%以上是各级官员直接或者间接干预的项目,15%左右是国企转制、破产导致的损失,真正由银行内部自己的判断失误或者相关制度缺陷造成的不良资产仅占15%左右。在当时财政比较薄弱的转型时期,银行其实承担了部分的财政职能,吸收了转轨的一部分成本。但是随着金融规模的扩张,继续采取银行承担转型成本的模式,其风险要远大于收益。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权衡,选择一个比较清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方式,反倒是对整个银行体系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一个证明就是,国有银行上市之后,激励机制有了明显改进,银行的案件就大幅下降了。

二、鼓励内需和产业升级需要市场化的利率和分散化有弹性的金融体系

博鳌观察:您觉得中国银行业正处在什么阶段,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巴曙松: 一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还是过分依赖银行,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波动的成本和风险基本上都被银行所吸收。

第二是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金融业自身如何转型。过去金融机构的目标就是最大化地动员储蓄,投到重点项目上,同时配套利率和汇率管制,以及信贷投向的严格控制;现在鼓励内需和产业升级了,这就需要市场化的利率和分散化的金融体系,这涉及到对市场创新的识别能力和风险分散能力等。

第三在微观层面上,银行应建立市场化的公司治理机制,让银行家有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现在,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不可避免会碰到政府作为大股东的诉求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和风险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从国有银行已经走过的这些道路和经验来看,我想最终还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银行家的激励机制也要很清晰,例如国有银行的银行家究竟是官员导向还是专业的银行家导向?划分不清楚,就会使这些银行家很难施展专业水准。  

博鳌观察:国内银行业同质化经营现象也很严重。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战略差异化不够,这和我们的发展阶段、考核指标体系、产业结构,以及监管体系都有关系。

有一些在国际上特色很明显的银行,到中国以后便很难显现特色,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是否因为我们的很多监管指标不太容许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另外可能也与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系。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银行的最佳战略之一肯定是运营成本低、有抵押担保的大客户。但是随着这部分客户被瓜分完,各家银行的客户层次必然要下移。所以,现在各家银行开始提倡小微,这并非取决于他们的特定优势,而是竞争之下看到这是大方向。

在鼓励服务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靠开会、喊口号也许有用,但竞争是更好的方法。在金融市场上,两个魔鬼竞争比一个天使垄断要好,多元化的融资竞争比事前的行政性规划动员更有效。同时我们也应该放开银行业的市场化整合并购,引入市场化的力量,让整个行业更有活力。

三、金融改革的两条路线:降低门槛和金融市场化开放

博鳌观察:一直有关于银行暴利,从实体经济抽血一说。客观事实是交易成本的确过高,资金转化效率过低,在银行这个环节推高了整体的资金价格。

巴曙松:国内上市银行当前的净利差大约在2.5-2.6左右,从这两年的数据测算,银行业的高利润不是因为利差,主要来自于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但这个扩张是在整个大4万亿应对危机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另外,银行业与一般工商企业的区别是什么呢?贷款往往是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对风险的评估需要放到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里。如果盈利时期没有获得足够的盈余,提取足够的拨备,到经济回落期可能就是大的风险问题了。

当然,我们总体融资成本确实过高,融资成本高的背后必然有另一部分群体融资成本太低,这些低成本资金被运用到效益不足以支持投资回报的项目上,它占用了过多的金融资源。

我认为这与中国间接融资占据主导的融资结构有关。经济一扩张,信贷就必须要跟进大规模地投放,经济收缩,很多垄断地位的大型项目却不能中途停止,这就会造对一些小项目的挤压,小企业受到的影响也就更大。

博鳌观察:那该如何降低融资成本呢?

巴曙松:如果要降低融资成本,首先要降低经济的大起大落,这是最为重要的,是系统性风险。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推动金融改革,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降低社会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门槛,把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来看;第二,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体系的市场化,鼓励金融业的开放。

金融开放可以划分为有三个层面:一是一个金融业的子行业向另一个子行业开放;二是金融业向社会资本开放;三是国内金融业向国际开放。这三个层面是互动的、分层推进的,现在我们第一个阶段还在进行中,第二阶段进展参差不齐,第三阶段则很谨慎。

四、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银行业的两个低估

博鳌观察:关于互联网金融您怎么看?

巴曙松:我的判断是有两个低估:互联网企业低估了金融业的专业性,不是谁都能把金融做得很好的;传统银行业低估了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性和颠覆性。

互联网企业可能低估了金融业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系统建立的难度。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等一系列专业技术,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周期的检验,需要一个专业的队伍和良好的公司治理。这种低估可能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现有的规模有关,规模不大时,很多问题不会显现出来。而传统银行业则低估了新金融、新经济的冲击力,没有足够的危机感。

博鳌观察: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那么未来还会出现怎样的金融创新?

巴曙松:如果中国经济保持7%的增长,再过十多年它将变成GDP总量世界第一的经济体。这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来支持?这十年里会有庞大的融资需求和个人财富管理需求,以及庞大的把本土金融产品转化成全球配置的需求。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会涌现出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在全球配置资源的大金融机构?GDP总量世界第一总要有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吧?我们现在为什么把3万多亿美元放在美国管理?说明本土的金融不发达。

纵观当下GDP排名前十的国家,除了人民币不是可兑换货币,没有哪个国家不是可兑换货币。只要简单做个对照,把实体经济排位和金融服务排位对比,你会发现这中间的差距,而差距就是金融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和空间。我看好下一阶段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五、利率市场化进入收官阶段

博鳌观察:能否请您谈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巴曙松:直接融资最大的看点是发行的市场化,在发行环节市场化的定价,这个我们现在做的还不到位,制约了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最近的债券风暴,希望可以像当年的基金黑幕一样,带来行业的清理规范和快速发展。而间接融资领域最大的看点是利率市场化。

对于利率市场化,我认为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了。中国的利率改革走过了一个双轨制道路,在有限度的存贷款管制的同时,有庞大的、越来越大的市场化定价的金融产品,这个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央行的利率改革的力度其实也很大了。2012年,央行把贷款利率下浮30%,存款率上升10%,这个幅度已经足够大了。如果把现有的官方利率贷款下浮30%,存款上浮10%,净息差几乎为0,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足够大的利率波动的空间,但是没有哪个银行敢将贷款利率下浮30%,存款上浮1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家银行基本具备了稳定的定价能力和约束能力。我认为取消贷款浮动下限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大额定存如CDS放开的条件也基本成熟。

文章来源:《博鳌观察》就银行家专题对巴曙松教授进行的专访。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