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握金融危机?

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考察,金融危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换个角度我们说,金融危机实际上从特定的侧面揭示了原有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显著缺陷与不足,如何面对金融危机,如何把握住金融危机中的“机会”至关重要!

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考察,金融危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程度不同的金融危机,伴随着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金融危机实际上从特定的侧面揭示了原有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的显著缺陷与不足,暴露了当时的金融体系已经与特定的经济环境出现了显著的冲突。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动荡,实际上是原有的金融体系的均衡被激烈地打破,并通过这种动荡,试图寻找新的环境下的均衡的过程。

如果用这种角度来看金融危机,我们似乎可以把金融危机视为金融体系大树上的啄木鸟。如果要从正面来把握金融危机的性质,或者说要充分发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正面价值,也可以说是如果对金融危机进行充分地反思,把准导致危机的根源并相应采取校正的措施,增进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应对危机的能力,这才是金融危机真正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如果我们不能从每次危机中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并相应改进,只是忙于短期手忙脚乱的救火式短期危机应对;或者说依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导致金融危机的隐患和根源还在,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错过一场金融危机。

艾伦·布林德先生的《当音乐停止之后》,就是对当前这次危机进行系统反思的、同时有理论和现实政策价值的著作。

这本书反思金融危机的角度也很独特,并不是一般性的泛泛之论,而是立足于作者的经验与研究,进行沙盘推演式的复盘和梳理。这就如同传说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曾对他的助手华生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过去。”通过回到金融危机的特定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一线监管经验的监管者眼中的金融危机及其演进的过程。

一、布林德先生是金融危机历程复盘的一位合适的导游

布林德教授是活跃于美国金融界的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联合主任,曾获全美商业经济学协会颁发的“亚当·斯密奖”,并担任海角国际金融网络公司(Promontory Interfinancial Network)副总裁。他在1994—1996年间,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也是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同时,他还是《华尔街日报》的特约评论人。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作为昔日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布林德先生多次参与了美国政府关于金融危机的重要会议和关键讨论,并走访了本·伯南克,斯蒂芬·弗里德曼,蒂莫西·盖特纳,拉里·萨默斯等亲历金融危机的决策者;同时,作为《华尔街日报》的特约评论人,他也从金融市场汲取了大量关于金融危机的线索和观点。

二、一条精心安排的复盘和反思的线路

围绕美国金融危机的演进,全书的章节安排以时间为轴,读者的复盘和反思之旅在书中将沿着时间的轨迹延展。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十七个章节。第一部分是旅行前的导览图,是对金融危机全景式的简要回顾。第二部分描述了危机的演进过程,布林德先生用五个章节分别探寻了危机的祸源、危机的前奏、危机的发生和危机的深化。在这里,你会看到美国金融体系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滑向了灾难的深渊。第三部分的重点在危机发生后的政策应对,那些耳熟能详的救助措施的诞生场景将会依次重现——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美国复苏法案、量化宽松、扭曲操作等等;第四部分则关注政策出台后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当时活跃在决策前台的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亨利·保尔森和拉里·萨默斯等人将会重新回到聚光灯下,去演绎他们在那时那景中所经历的质疑、斗争和抉择,以及他们在那时那景中所涤荡的智慧、专业与无奈;第五部分是面向未来,读者会回到接近现在的不久以前,去发现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国财政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联储退出政策等热点问题之间的重要关联。

三、那些反思与复盘中的亮点

在布林德先生反思和设计的这场时光之旅中,布林德先生并没有平分他的笔墨,而是有重点的详细叙述了一些特别重要事件的前前后后,读来让人印象深刻的有:

一是雷曼事件。关于雷曼事件的讨论至今仍然未有平息,有人认为雷曼事件不过是危机中的一个花絮,也有人认为雷曼事件是危机升级的罪魁祸首,显然布林德先生更赞成后者。他在书中详细展示了雷曼事件前后美国经济数据所发生的明显变化,以及雷曼事件所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他让读者了解到抛弃雷曼并非当时唯一的选择,也不是当时最为公平和最为经济的选择。

二是美联储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选择。通过布林德先生的描述,我们会看到美联储除了拥有影响巨大的决策权利之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各种各样的约束,来自美国政府体系内部的约束和来自外部市场的约束。只有看到一枚硬币的两面,读者才能体会到美联储利用权利在约束之上找到支点,并以此撬动经济由衰退转向复苏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才能够客观地去批评美联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瑕疵。

三是美国各界对美国政府、美联储和救助政策的质疑。在众多的质疑声中,布林德先生更为关注那些“合理”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来自失业的工人、受到损伤的企业主、失去了房屋的家庭等等,他也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他自己认为可能“不合理”的声音,比如来自共和党的指责,来自学界的指手画脚和来自反凯恩斯主义者地嘲讽。在众多的声音中,读者可以栩栩如生地看到美国式经济决策过程的缩影,以及美国政党政治的斗争等等。

四、复盘和反思金融危机的意义在于面向未来

美国有句很有趣的谚语,叫做“once onshore, one prays no more”,直译成汉语是“一旦上了岸,人就不需要祈祷了”,意译的意思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危机既然已经爆发,就要充分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从金融危机中有所收获并面向未来。

一是立足历史,迎接“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在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步喘定之际,国际经济金融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危机之前的全球平衡被打破以后,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找到全球以及各国自身经济运行的新常态,是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都在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经济金融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以前以金融工程、衍生品为主导的微观金融技术研究,更多地被当前更宏观、或者说更有顶层设计色彩的国际经济治理、国际金融结构调整、国际金融监管准则改进等“后危机时代如何面向未来”的课题所取代。显然,客观和全面的回溯金融危机,从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演进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开展“后危机时代”课题的必要前提。

二是借鉴历史,为中国经济金融的转型之路寻找方向。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趋势,经济结构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进展都同样引人注目。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温和放缓的同时,经济结构已经在发生重要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不能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累积,而不得不转向依靠投入效率的不断上升;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在艰难地变化,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中国并没有像此前增长放缓时那样出现显著的就业问题,社会各界对于经济转型的共识也在增多。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常态正在逐步显露出轮廓。下一步中国如何化解转型的金融风险、如何提升投资的效率并促进技术进步、并以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改革开放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借鉴和吸收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前后政策应对和转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把握美国经济金融体系在危机之后可能呈现的变化趋势,并相应采取对策,才能充分地借重他山之石,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三是牢记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美国金融危机期间,蒂莫西·盖特纳曾将危机“归功于”集体性的健忘症:“人们忘记了曾经的大危机,忘记了当一个国家允许危险不断积累时,将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在危机似乎在逐步离我们远去时,我们还是要记住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经常告诫我们的:“市场和人类会经常遗忘。”我希望通过此书的翻译,能够让大家静心通过这样一场危机的复盘,去回想不久以前才刚刚发生的这场危机,去想想那些我们不应该遗忘的经验、教训和代价。

是为序。

2014年6月23日于哥伦比亚大学(完)

节选自巴曙松教授为艾伦•布林德《当音乐停止之后》一书中文版所作序言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