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
与北京卫视《档案》合作,一部关于奥迪发展史的纪录片——《四环传奇》,从2015年的初春3月跨越到了深冬12月。
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不难看出奥迪的用心。毋庸置疑,奥迪在中国市场上如鱼得水,品牌树立和销量在德系乃至全球入门级豪车市场上都有不俗的表现。越是伟大越需要如履薄冰的反思、心思缜密而启迪未来。然而要叙述一场伟大是艰难的。艰难之处在于这种精神的不可摹状:在历史深处的无限可能与偶然、心血凝聚和绝处逢生的相辅相成。
当然,精神的本质需要冷静,需要生机,需要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认出风暴。
1909年,奥迪创始人霍希陷入一场商标法纠纷之中。
因为一次6缸发动机的意见争论不休,霍西一气之下离开了他以自己命名的汽车工厂。没过多久,他就在原公司对面又建了一所新的工厂,依旧以霍西命名。可是这在当时的欧洲,会因为商标法惹上侵权纠纷。
那个夏天霍希只能压抑着怒火,找来新公司合伙人、朋友菲肯切尔。咖啡不断地搅拌,西装上也是炎热的味道。他只想要一个新公司的名字。
菲肯切尔的儿子正在一旁做拉丁语言作业。他听着父辈反复絮说的“harsh”——这个在德语中为“听”的单词,便用最古老的西方语言试探性的脱口而出“Audi”。
从此,这个最古老的拉丁文命名的汽车品牌,开始了历史上欣欣向荣的生命探索。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尤其对欧洲影响剧烈。1932年,奥迪和其他三家公司合并,组成汽车联盟。从生存之道来看,是高瞻远瞩的策略。从此组成了四环,通吃市场上所有级别的汽车。
在虚假繁荣的30年代后,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的二战轰炸战争——1934年,德国一场风暴来袭。
而这冥冥之中注定了奥迪不能幸免于这场风暴之中。1940年,奥迪停止生产了最后一辆民用汽车后,便被迫按照官方标准,生产军用汽车投入战争。1944年,盟军大规模空袭。萨克森作为重要工业基地自然不能幸免。存在46年之后,奥迪跌落到命运最深渊。1945年,德军投降。作为战利品,前苏联将奥迪28000多台设备全部运回自己国家。1948年,代表奥迪标志的四环被彻底注销。
被掏空了的奥迪,在慕尼黑的旧工厂里一贫如洗。零部件找不到几件,加工线上空荡如也,几万名工人都难寻踪影。这关乎的是整个民族的光荣不过是苦难和伤痛灰烬,整个德意志都开始沉沦、反思。
一切归于开始,一切百废待兴。奥迪重新起家,在西德英格尔斯塔特的旧兵营里,召集起仅剩的工人,在摇摇欲坠的工厂里,重新操练起之前的生计。就连已经84岁高龄的霍希老先生也赶来助阵。设计、压膜、喷漆、试样、验收,工序流程样样不能少,甚至更为严格。
在这场风暴里,奥迪不能独善其身,却能以最敏捷的姿态站在时代的喉结之处。大洋若土大雅若俗,以商业精神去不断重铸新的辉煌,为人类的进程注入新的生机。
勒芒对于奥迪来说,更像是一个成就速度的平台:于1999年正式投身勒芒24小时耐力赛。自2000之后至2014的14次比赛中,奥迪包揽了13次,以致于奥迪四环赛车R8、R10已经成为全球最为成功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赛车的代名词。
而这种速度,从1936年便开始端倪。彼时,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赛车手之一的伯恩德·罗森迈尔,驾驶着四环“银箭”赛车奇迹般的包揽了赛车届各项大奖,不断地创造了历史,并创造了人类第一次在普通路面上,已超过四百公里的时速前行。而当时的飞机,时速还停留在二三百公里。
1938年1月28日,在一次打破记录的尝试中,伯恩德罗森迈尔的赛车以超过四百三十公里的时速驶离赛道,酿制了车毁人亡的惨剧。
“四环银箭”Type D
自从1938年,罗森迈尔驾驶“四环银箭”丧生后,奥迪对于驾驶安全愈发关注。此后几十年,他们在安全领域开创了不少汽车行业标准的先河。在1938年,奥迪所在的汽车联盟进行了世界上首次翻滚碰撞实验;上世纪60年代,在奥迪100上就开始使用假人分析碰撞实验;今天,在欧洲以严格著称的E-NCAP欧洲测碰试验中奥迪获奖不断。基于此,奥迪赛车研发则更为前卫。碳纤维轻量车身设计、一体化封闭式座舱,使得麦克尼什驾驶的R18成为历史上最轻、最坚固的勒芒原型赛车。
根据赛车经验而不断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奥迪并不仅仅止步于此。
在LED大灯设计上又进行了创新设计。奥迪车前方感应器会自动识别前车尾灯的方向,之后自动调节前灯照射方向,使得前车并不觉得奥迪前灯光源晃眼,大大提升了驾驶安全。而这些用于赛车的技术,正在不断应用于奥迪量产家用车上。
为使得驾驶更加安全,需要车身的稳固性和操控性。就像小壁虎。小壁虎!对,这就是奥迪全时四驱的标志Quattro。在1977年研发后,1988年投身民用市场,实现了四驱技术第一次与顶级豪华汽车的结合。
而这些远远不够,奥迪仍在不断探索,它需要找到速度荣耀与创新科技的最佳平衡点。
四环C型“流线”赛车,创下406.3公里小时速度记录
奥迪R型“统治者” 奥迪尊贵定制的开端
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偌大而荒芜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奥迪无疑是明智的。
1986年,正在度假的卡尔·哈恩博士得知正在修建汽车工厂的一汽与克莱斯勒公司进行谈判。这位传奇的大众总裁没有犹豫,字斟句酌的给一汽厂长写了封信。而24小时后,一汽厂长邀请函到了哈恩博士手中。
“谢天谢地,我当时接到了这份传真,否则大众很可能现在丢掉了现在中国一半的市场。”
第二年,哈恩率领团队首次拜访一汽。并达成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可以由一汽集团在奥迪100上安装已经签署协议并购买了的克莱斯勒发动机和设备。做出这种决定,意味着汽车的心脏都要被换掉。可是哈恩博士答应了。
一个月后,在一汽高层工程师拜访大众汽车时,哈恩博士又有着令世人吃惊的表现:他亲自展示了一辆安装着2.2升发动机的克莱斯勒奥迪轿车,连一汽厂标的图案,都镶在了奥迪汽车的前脸上,成为德国人效率和谈判诚意的提现。相反,克莱斯勒的表现难平人意,甚至傲慢拒绝了前来的中国汽车工业理事会理事长陈祖涛。而这一切,注定为奥迪的成功打开了市场。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大众集团签署了中国市场第一个高档车技术转让协议,成为一汽与奥迪合作27年的计时起点,自此打开了中国市场风暴。
之后,为了更加适应中国市场,一汽与大众奥迪进行了协商,加长轴距,打造了二郎腿空间的奥迪A6L,后排空间自此成为高档商务汽车判断标准。奥迪也更好的满足了国人的需求,为在中国市场上领先的销售奇迹打下了基础。
106年的历史,以记录片严谨的形式播放出来,颇有人物传奇风云的色彩。当然,这一部分要归功于主持人有风格的讲述。在平淡无奇的时候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波澜,就像古代女子千篇一律的衣裳袒露出的裹胸,闷骚日常下的红红绿绿,一片艳丽至极。
而最值得称道的,也是这个纪录片本质上所呈现的内容。也就是奥迪品牌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生机和历久弥新的震撼力。
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伟大荣耀,更是一种精神的弥足珍贵。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