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了,我们怎么办?

我国经济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说“危机”也不为过。当此时,个人、家庭该如何规避风险、保障家庭基本生活安全?

经济危机了,我们怎么办?

 马 宇

 作为一名中国经济政策研究人员,我从来不会也不愿充当企业家导师或者百姓理财师。

因为我知道,企业家,尤其是中国的企业家,比我更懂市场、更懂经营,他们只是需要或者欠缺一个好的经营环境;中国的老百姓,我们中的其他人,也比我更懂理财置业、居家生活,只要有足够的收入和基本的社会保障,他们都知道怎么更好地安排和处置自己的资产。

但现在,我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假充内行地谈谈个人层面应对经济风险的问题。

很遗憾,不得不把话题扯远一些,否则无法说明我为什么突然要谈家庭或个人理财问题。当此时,我居然首先想到的是,我妈妈,一位高中化学/生物老师、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她失智以前多次对我讲过的她上大学期间的事情: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同学们都吃不饱,体育课不上,饿得浮肿着晒太阳;为了过冬,学校组织去湖(那个著名的“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的湖)里捞水草晒干了充粮食,学生们为了多捞点居然把船压沉了。而在1970年代,我的童年时期,我亲眼目睹了山东老家我的亲戚、乡亲们,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威胁下,依然做着贩菜、钉盖垫之类小买卖以补贴家用。所以,在我做了30多年所谓的经济政策研究之后,再回想这些事情,对比我们众所周知当时中国的大环境,我似乎才有了点对于中国“特殊国情”的所谓“特殊”的经济、政治、社会层面上的认识:中国人的耐受力太强大了!面对着饿死人的境况,我们依然可以熬下去并且歌颂着;面对着“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境况,我们依然可以毫无感觉地、甚至是高高兴兴地活下去。

这让我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境况的好坏,对于我们中国老百姓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总能活下去,不管用什么办法--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

那还理个什么财?果然只是因为手头有点钱了么?

好吧。是。也不是。

之所以是,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我们,家庭或者个人,或多或少总算有了点可供自己支配的、富余的钱,我们当然希望这点千辛万苦挣来的钱能够为我们现在、更为未来的生活提供更多保障、更多支撑;之所以不是,是因为这点富余的钱,真的可以顷刻间灰飞烟灭,完全无法为我们今后的生活提供任何基本保障!而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能为大多数国民所指望。所以,我们不得不自己来考虑,到底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先看现在的大环境吧。如果整体形势向好,我们所有个体自然会多半跟着向好,已经不错的了会更好,还不好的会变好,这样的预期就让理财没那么迫切;但假如向差呢,甚至是危机呢,未雨绸缪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现在已有的财产,来度过以后的可能“危机”。

可就目前的形势判断来说,我是非常、非常担忧的,我认为现在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为困难的时期,甚至有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

让我们回想一下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中的几次经济困难时期。一次是1990年前后,最后逼得邓小平先生不得不以高龄之身南巡讲话,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才带来了一轮新的经济增长,度过了那次危机;一次是1990年代后期,国内邓公南巡推动的改革开放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衰竭,国际上又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再次遇到极大困难,朱当总理第一年就没有完成预定目标,力推的五大改革因为方向错误几乎全面失败,不但没能带动增长反而制造了新的问题,被迫转向开放寻求动力,于是乎有了2001年的加入WTO,带来了新一轮高增长,一直延续到2007年,可称改革开放后的一段黄金增长时期。但当入世动力释放殆尽之时,又来了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再次遇困。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有像前两次那样,通过改革、开放来寻求出路、走出困境,而是推出了4万亿积极财政政策,勉强在两、三年内把经济增速维持在了10%上下,但也为此后埋下了巨大隐患。如今,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了当前以及今后可能的经济增长失速。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以后提出“新常态”,既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客观原因。且不说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内在要求是什么,如今最现实的却是增长乏力,乃至衰退(不用数据说了,本人近期在国内的调研感受比宏观统计数据糟糕得多!相比1990、1998、2008的几次困难时期,如今最要命的没有了此前几次困境中尚存的“信心”和“活力”)。所以,本人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最为严峻的时期,处理不好的话可能各种风险叠加作用爆发,出现经济、社会危机(政治问题不是咱们能考虑的,不“妄论”)--是的,“危机”!而危机的可能程度及对社会的影响力,将大大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泰国、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欧盟、日本。

最直观的表现,当年在危机时期,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国民、企业是怎么表现的,我们都看到了(想想当年韩国国民怎么卖黄金帮国家的),我们似乎做不到; 美国、欧洲的政府、国民是怎么做的,我们也看到了(发达国家的社保体系和国民素质),但我们也做不到。 他们可以把经济危机控制在经济范畴内,经济危机时依然保持经济、社会的基本稳定,我们能吗?!在各种因素作用之下,最可怕的就是经济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毁掉全社会相当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从而导致可怕的国家动荡。

作为一名经济政策研究人员,本人职责所在,提了很多走出困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如何避开“四大困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如何通过三个“大幅度”来重振中国经济拯救中国制造业等等,但遗憾的是,至今看不到实施的可能。国是难为,还是多关心关心个体、自己吧,或许把自己关心好了,也就算是为国家做贡献了--起码不用国家来救我们,我们自己救自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不是?

其实相比马光远、吴晓波们,我是没有资格谈理财的,因为我自己就不会理财。我是最早接触股市的,1991年去深圳调研就听李灏书记谈深圳股市,但自己接触的众多上市公司让我没有了买股票的信心(那假账做的,哈哈),此后20多年不敢炒股。1990年代后期,因为妹妹一家在深圳,爸妈也喜欢冬天住在深圳,“被迫”在深圳买了几套房子;北京买房也是因为自己和家人居住需要,当时又便宜。误打误撞赚了一些房产的钱,绝不是因为早有了知道房产要大涨所以投资炒房的意识。前两年有房子自己不住了,出租也没意思,刚好股市低迷,于是在妹妹的鼓动下把房子转成了股票。谁成想今年上半年股市大涨,也是莫名其妙又赚了把股票钱—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我哪有资格谈理财?但基于上面所做出的宏观判断,以及这么多年稀里糊涂赚钱的感受,还是有点关于个人理财的心得体会

第一,家庭生活第一、安全第一。吴晓波说“敢于负债”,“ 家庭负债率在50-70%是安全的”,我不敢说是否合适(其实我是以为过高了,以我们目前以及今后的收入预期,这么高的家庭负债率风险太大,一般人承受不了。何况,负债干嘛呢?负债买房还是投资?),我也不反对负债,但还是得看各自的风险承受能力吧。如果你有稳定的收入,又有现实的居住需求,那么贷款买房或许是必要的;如果你有很好的投资方式,又有稳定收入来源打底保证基本生活,那么适当负债经营也没有问题。可另一方面,明明可以租房住,租房比买房更划算(大家可以再论证),为什么要把全家甚至几家(爸妈、岳父岳母等)的全部现金投入买房还配上银行贷款?除非手头的现金没有更好用途,存银行还不如买了房,否则这么孤注一掷不是什么好做法,还把自己陷入了负债境地。所以,所谓“负债”,也得在生活第一、安全第一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要有基本的应急现金储备。除非你有稳定的足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准以及突发事件的收入,否则不管银行存款利率多低,都得留出一定的现金储备或可以随时变现为现金的其它财产,以防止不测事件。按照我国各个城市的生活需要,留出够一年家庭生活需要的现金应该就可以,即我们所谓的“活钱”,大约应在10-20万之间,多了也是浪费。

第三,在前两项基础上,才能考虑理财问题(!!)。但怎么理财,似乎又毫无头绪。

马光远说了,15%以上投资收益的理财产品不能买,我同意,那明摆着是骗局(除了徐翔那样的基金,现在上哪儿找那么高回报率去)。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不能买?不懂。但在价格低谷时,用富余资金的十分之一左右买点黄金未尝不可,不指望增值多少,只是为了分散理财风险,并且黄金也可随时卖出,可以充当应急储备资产。

20%城市的20%房地产可以买?不一定。这俩比例都过高了。我是不看好今后中国的房市的;尤其是当我看到每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都闲置着一片片高楼时,更是觉得中国的房市冬天远未到来。何况,当我们知道房屋产权是建立在土地租赁70年、房屋建筑质量又朝不保夕的基础上,凭什么敢说靠房产来实现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呢?千万不要以为到时这些问题政府都可以帮你解决,现在的官员可以耍流氓,难道70年以后的官员就不能耍流氓了吗?包括北京这样的城市,长远来说我也不看好房子能保值增值(参见本人《北京房产早晚变成垃圾》)。除非刚需、有富余钱、又没有其它更好投资渠道,或者需要心理稳定觉得必须有自己的住房,我不认为现在投资买房是好做法。

买理财产品?当然比存银行好,稳健点的,把部分资金买点靠谱的理财产品是必要的。 可哪些是靠谱的?我又不敢推荐了。规模大的?业绩好的?国有的?富豪的?明星企业的?都有不可预知风险--参见目前已经被我们认知的那些国企民企风云大佬案例。谁敢保证现在的资本市场明星不是下一波的他们,你的投资安全又如何保证?

买股票?哈哈!这更没法说了。这个世界上的事,最不靠谱的就是中国股市—名副其实的“赌场不如”。但假如你风险承受能力足够强,愿意赌赌运气,当然可以买股票--前提是首先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暴跌、谷底的时候敢抗、能熬;其次,是这笔钱你基本没用,投入的赌资不影响你生活质量,不需要用它来养家糊口,损失了也不影响家庭生活,就是耍耍玩的,“赚固可喜,亏亦欣然”。

当然,我个人意见还是要做价值投资--虽然这跟中国股市的基本取向又是矛盾的,但相对来说还是更靠谱一些。买点有实打实资产、实打实产品、市盈率低于普遍水平、 股价相比净资产高不了多少的股票,放那儿等就是了。不指望翻几番、几十番(诸如暴风科技几十个拉停之类的,别眼红人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跑赢6%的理财产品还是没有问题的。假如不是太贪婪,在两、三年的时间内,这样的股票获得50%的收益应该很有机会。当然,如果你敢玩,你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富余资金去赌风险更高的,比如追求百分之几百、几千的回报,也冒血本无归的风险,那是另一回事了。

不得不说的是,如果可能,还是买点外汇吧。人民币不也国际化了么,汇率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家庭财富水平,家庭理财也不能不考虑汇率。前几年我说人民币短期升值压力大,中长期贬值压力大;如今已经是短期贬值或者浮动贬值已成现实,中长期贬值可能性更加加大,甚至有恶性贬值可能!鉴于中国经济的实力,像俄罗斯休克疗法时期那样的卢布崩盘恶性贬值概率几无可能,但贬值百分之几十甚至一百、二百都很有可能。所以,用自己家庭财产现金部分的五分之一左右去买外汇应该是明智的选择。至于买美元,还是欧元、英镑、日元,本人不敢妄言,因为还有子女留学、出国旅游、定居等差异需求问题,大家自己再去研究吧。

不好意思,写到最后,结论居然是:危机不危机,你自己判断,包括大环境,包括你自己今后的事业前程、家庭生活;理财不理财,如何理财,也是你说了算!关键是你如何判断、如何考虑。

决定权在你自己手里。除了上帝,谁还能够给你真正的指点?!

(2015年12月12日)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