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三八节再说两个马皇后

汉朝好明朝分别出一个有名的马皇后,一个辅佐守业,一个辅佐创业。都是命好、心好、脑袋好的奇女子。

古时女子的最大殊荣莫过于册封为皇后。母仪天下,领衔六宫。当然有的更彪悍些,再往前走一步,达到“权归女主,委事父兄”,就未必是家族之福了。历史上有两个马皇后,一方面能宠冠后宫、陪伴君王,另一方面还能节制外戚,力保善终。很值得称道。

东汉明德马皇后

第一位马皇后是东汉明帝刘庄的明德马皇后。这位马皇后的夫君和父亲都是人中之杰。刘庄不用说了,东汉第二位皇帝,父亲是开国皇帝刘秀,母亲是大美女阴丽华。刘庄本人想来长得应该也不会太挫。

马皇后的爸爸,同样鼎鼎大名,大汉伏波将军马援。这个老马家不是凡夫俗子。先祖是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受封“马服君”,子孙后改单姓“马”),从马援到三国时的“锦马超”,都是一脉相传,用说书的话说就是“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声雄力猛”,端的都是一条好汉,一大帅哥。现在据称台湾马英九也自称是马援的后裔,起码看起来,还也不算磕碜。

马皇后作为这个明星家庭的小幺女,自然也不简单。年方十岁,就能料理家事,比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贾探春还要能干。虽然有善相者说这位马姑娘的命理贵不可言,但一开始,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她先是经常生病,一病就长时间好不了。

更惨的是,“马援征诸蛮,病死壶头山”之后,马家一家大小失了依靠,频繁被权贵欺负。最后,堂兄马严想出一招,上奏把马家女儿送给太子做媳妇,上书中说到“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发肤,上中以上。”结果,三选一,最小的马皇后成功入选。

刚刚十三岁的马家三姑娘着实不简单,进宫之后上上下下都能处置周全,尤其把婆婆阴丽华伺候的相当到位。结果到了永平三年,大臣表示要业已亲政的明帝应该立后时,阴太后直接就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旋即被正式立为皇后。

当上皇后之后,马姑娘一边长个儿,一边展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为啥说长个儿?因为她个头的确高于那时的一般姑娘,记载说她“身长七尺二寸,方口,美发”,大概相当于现在1米七左右。要知道,东晋号称“风姿特秀”的嵇康也才“七尺八寸”。再加上,马姑娘穿衣风格上“常衣大练,裙不加缘”,可谓又大气又干练。不是一般脂粉可比。

除了身姿鹤立鸡群之外,马皇后脑子也特别好使。号称“能诵《易经》,好读《春秋》、《楚辞》,尤善于《周礼》、《董仲舒书》“。其学问之好的例证是,在她老公去世之后,《显宗起居注》就是由她本人来撰写的。

一个皇后能否在史书上留下好评,如何对待娘家人是一个试金石。马皇后在成为太后之后(明帝去世肃宗即位),曾经就三个国舅爷的待遇与肃宗展开了几次很有意思的对话。

首先是在明帝刚刚去世之后,在她撰写的《显宗起居注》里,对国舅之一马防参与给皇帝治病的事一字不提。这让肃宗非常不解,说舅舅日夜奉药一年多,没有奖赏也就罢了,怎么连说也不让说了?对此,马太后的说法是“吾不欲令后世闻先帝数亲后宫之家,故不著也。“就是说,我压根就没想让后世知道这些事,免得坏了先帝的名声。话里话外,简直把外戚“当成毒药,一点都不想沾。

但到了,建初二年,皇上又想“封爵诸舅”,有人还将当年的大旱归因于“不封外戚之故”,这下马太后不高兴了,于是下诏痛斥了一通好事者。诏书中她说“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意思是说,我明白着呢,你们要封舅不过要为自己谋福利罢了。之前田蚡、窦婴等外戚骄横跋扈最后招灾致祸的事还历历在目,这都是教训。于是,坚决不允许封爵。

但皇帝看到太后诏书也觉得挺委屈,再三请求说,我作为一个皇帝给舅舅们封侯,就跟给皇子们封王一样。眼看几位舅舅年纪都大了,再不封就来不及了啊。

太后听了,又说了一段话。首先,她认为“今马氏无功于国”,这是不能封侯之一。再则,封侯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外加当下享受吗?现在马家过得就相当不错了,“斯岂不足,而必当得一县乎?”意思是说,难道还非得封侯才行吗?

说到末了,马太后估计是真的生气了,她说“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封,违慈母之拳拳乎!吾素刚急,有匈中气,不可不顺也。若阴阳调和,边境清静,然后行子之志。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就是说,你要真孝顺,就好好听为娘我的话。你又不是不知道为娘我性子急,还容易气胀。现在经济疲软,你就多管管正事。国家GDP要真的牛起来,我才懒得管你这档子事。

这次对话完了之后,皇上怎么想的不知道。但两年之后,他还是憋不住要给三个舅舅封为列侯。皇上估计想的是,当初老妈你是觉得国家有事不让搞,但现在已经“天下丰稔,方垂无事”了,是不是该封了呢?!结果呢?他三个舅舅倒是挺谦让,列侯不敢当,就给个关内侯吧。没想到,即便如此,马太后依然不乐意,在旁边敲边鼓说,我过去一直拿“戒之在得”这四个字与这几个哥哥共勉,咋老了老了,反而没有当初的志气了捏?“万年之日长恨矣!”。话说的其实很重,那意思是,你们仨要敢真当了这关内侯,我就死不瞑目啊。当时吓得哥仨接受封爵后马上退位,闲居于家,不问政事。

马皇后对国舅封爵之事看似有洁癖,其实是基于对外戚之祸的恐惧。在她之前,多少外戚家族已经演出了一幕幕先专权误国、再身死族灭的惨剧。马皇后至死抑制后族的崛起,怕的就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后的致命覆亡,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是最朴实的生存哲学,最现实的政治智慧。

明太祖孝慈马皇后

明太祖这位马皇后,名气是很大的。“露马脚”的传说故事,几乎妇孺皆知。就是说这位马秀英、马皇后从小就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说不裹脚就不裹脚。在社会伦理的重要之下,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的确值得佩服。

但传说归传说,历史上的马皇后,可谓智勇兼备,比东汉那位马皇后有过之而无不及。

记载中,这位马皇后智商就超人一等。说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在生活中,不但是老婆,更是太祖的大秘书,太祖的札记都是交给她保管,在战乱期间,却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后来在册封为皇后之后,马皇后依然坚持理论学习。她知道宋朝出了很多贤能的皇后,于是就让女史找出相关的资料,昼夜研读,简直比某些同学考研还刻苦。有人跟她宋朝过于仁厚,但她反问说,过于仁厚总比过于刻薄好吧?可见其独立思考之精神。至于后来她还“尝诵《小学》“,我觉得就近乎自虐了。那门学问不是一般人能读的。

马皇后最被人称道的是她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尽心维护。在创业期间,最困难的时候,她担心太祖吃不饱,不辞辛苦偷了烧饼带给他。为此不惜烫伤了自己的胸。马皇后与太祖同甘共苦,在战场上有时亲自出马,“亲缉甲士衣鞋佐军“,可谓难得。在战事吃紧的时候,为了稳定军心, “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可谓识大体、顾大局。

马皇后更牛的地方还在于一直能保持理性思考,在某些关键问题上常有惊人之见识。譬如她看到太祖有时杀人太多,就说“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让太祖很以为然。

另有一次,她问太祖说“今天下民安乎?”明太祖听了,估计心里有抵触情绪,心说这不是后宫干政嘛,于是嘴上没憋住,说了句“此非尔所宜问也”,意思是,这恐怕不是你该问的的吧亲?结果,马皇后立马接茬说了“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这道理讲得杠杠的啊,搁谁也不好驳。而且事实上,人家马皇后的确想的清,虑得远。所以明太祖也服气。

马皇后后来口碑甚好,另一层原因是愿意在皇帝面前,曲意维护那些大臣。

史载明太祖的确佩服马皇后,所以在登基后,与开国功臣们唠嗑时,经常把马皇后的好人好事拿出来咂摸一番,并且比之唐朝的长孙皇后。这还没完,退朝之后,还跟马皇后说,你看,今天我在前面又夸了一遍你的好。结果马皇后闷头就给了一棍,她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意思是说,我也不敢自比长孙皇后。你对我有多好,我心中有数;但我更希望你能对那帮患难兄弟也能做到共富贵。联系到明太祖对功臣的滥杀,马皇后用心也算良苦。

洪武十三年,大臣宋濂因胡惟庸党而获罪,明太祖要处他极刑。宋濂是明朝开国“文学之首臣”,又是太子的师傅。马皇后这时觉得实在看不过去,于是出面说:老百姓请一位先生,还知道终生不忘尊师的礼节,何况是太子的师傅;再说他致仕回籍,京中的事必定不知道,可别冤枉了他。但这几句话还是不奏效,明太祖没听她的。按说这种事,一般媳妇觉得劝不了就算了,但这不是马皇后的风格。过一会,俩人一起吃饭,她不喝酒也不吃肉,太祖见了,就问为什么不吃不饮呢?这时她又旁敲侧击的说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太祖一听,看来这事还没完,索性第二天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得了重病,久治不愈之下,群臣要求一边祷祀,一边再求良医。但马皇后拦住没让,她对太祖说:“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用今天老革命的话说,马皇后她是彻底唯物的。最后,在弥留之际,太祖问她有何遗言,马皇后说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字里行间,可谓爱意满满。

今天,我们回顾两位马皇后的朝廷大事或宫内家事,或许很多是以听讲故事以主要旨趣。其实这其中反映的人情世故,依然值得今人反思,更值得那些为官做宰的家属们镜鉴。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