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五条治国方略,可以翻译为:“要兢兢业业,不要懒懒散散;要取信于民,不要失信于民;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关爱中层,不要盘剥中层;要应时劳动,不要贻误农机。”
论语解毒·学而第一
孔五条:天真的治国方略
余少镭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必须临事以敬,取信于民,节约度支,仁爱待人,劳民以时。”
【解毒】
孔子终于憋不住了,要出来兜售他的治国方略了。
别急,咱们先来搞清楚,这十几二十个字到底是啥意思,再来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啥药。
道,通“导”,动词,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即拥有千辆战车的诸侯国。那时看一诸侯的国力大小,没有GDP数值,没有军费预算可参照,就看你有多少辆战车了。古时吹捧帝王身份高贵,称“万乘之尊”,那就要比“千乘”牛逼十倍了——当然,“万”只是虚数,言其多。千乘之国,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不大不小“中中哋”,大概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乌克兰那样子。不过,看新闻,乌克兰大量的坦克装甲车都烂在维修厂长草,千乘万乘,也就剩个数字意义了。
扯远了,汗一下先。一个中等国家,该怎么治理才好呢?孔子甩出了五条,关键词是:敬事、守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敬事而信,节用,都比较好理解,“爱人”是什么?什么……老婆?滚一边去。这里的“人”,跟后面的“民”,地位、身份是不一样的,在春秋时期那样的等级社会里,士大夫阶层以上称“人”,平头百姓,就只能称“民”了。所谓人民人民,有人是人,有人是民,贵人贱民,等级森严,统治者眼里,是不会把民当人看的。所以,这里的“爱人”,指的就是对社会中间阶层以上的“人”,要加以关爱,不要巧立名目去盘剥。至于“使民以时”,就是要统一调配劳动力,以便不误农时——在农业国家里,田赋就是GDP,保证了田赋,才能保证“千乘”不会变成“百乘”,或者烂在维修厂里。
用今天的政治语言来说,孔子这五条治国方略,可以翻译为:“要兢兢业业,不要懒懒散散;要取信于民,不要失信于民;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关爱中层,不要盘剥中层;要应时劳动,不要贻误农机。”简直就是“五要五不要”的节奏嘛,听上去很美有没有?说什么“半部《论语》平天下”啊,哪用那么费事,孔子一句话就把天下搞掂了是不是?
可是,有用吗亲?
我不怀疑,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君主或诸侯这么做的话,能带来一定的社会稳定、仓廪充盈,给他的国家、臣民营造一个富国强兵的美梦,问题是,靠什么来保证统治者的“五要”,使得他们不滑向“五不要”?就算一代帝王能做到,你能保证他的下一代就能做到吗?
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统治者的自律上,认为只要他们能够勤政、守信、节俭、仁爱,国家就会强大,这种思想,导致“明君”情结泛滥中国几千年,直到今天,那谁谁买个包子,都会引来一片山呼万岁,你说悲催不悲催?
孔子没错,只是失之天真。对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希望他自律,无异于对虎念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