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一步之牛

《一步之遥》给人带来的不是感觉,而是幻觉,不是故事,而是事故。

各种荷尔蒙,各种隐喻,各种荒诞,各种狂欢,各种拧巴,各种黑,各种浪,各种梦,一个姜文,一根筋穿到底,一条路走到黑,一部电影当成所有电影去拍的姜文。

看完《一步之遥》,我的感受就是这样。

和其他华人导演相比,姜文的电影要想让更多观众接受,只需做减法。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不可能出现华语电影最常见的问题:单薄、轻浮、虚假、无力。他只要稍微放松一下,稍微降低一点对自己的要求,就能让大多数人惊艳。比如《让子弹飞》,站着就把钱挣了。但他绝不满足于“站着”这一个姿势。他不光要站着,还要坐着,还要躺着,还要跳着,还要在地上滚着,还要在天上飞着,挣不挣钱倒是次要的。可以说,中国的票房和影片质量有点关系,但关系一直都不大,很多连电影都不是的东西搬到电影院,照样有人买单。为了让人买单,很多导演也使尽千方百计,最后未必能有人买,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步子迈大一点,如果真有一条通往牛逼的道路,步子大一点,每走一步,就更接近一点,不用管别人觉得是不是扯蛋。

《一步之遥》的步子远比《让子弹飞》大得多。其实,就连《让子弹飞》也有一些稍显晦涩的内容,比如在黄四爷家喝酒时,帘子后面那几个人的死。再比如雨夜那场戏,也曾让一些观众莫名其妙。《一步之遥》更是这样,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情节,但被姜文赋予了许多丰富的内容。我相信那些说“看不懂”的人里,并不是“看不懂”,而是“看不透”;不是看不下去,而是没看进去;不是对姜文失望,而是对姜文没有什么艺术上的期望。如果姜文不是姜文,《让子弹飞》大获全胜之后,直接拍《让子弹飞2》就好,即使拍的二点,其票房号(hu)召(you)力肯定会更强,水准也不会太差。但姜文就是姜文,或许,只有他,才不会这么做。

《一步之遥》处处都贴着姜文独特的标签。这种独特,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各种奇异的梦;像是《太阳照常升起》里,房祖名魔幻般的疯妈妈;像是《让子弹飞》里,坐着火车吃着火锅唱着歌的神奇旅程。《一步之遥》给人带来的不是感觉,而是幻觉,不是故事,而是事故。

冯小刚曾写过:姜文说电影应该像酒,而冯的电影一直是鲜榨果汁。如果说《让子弹飞》是扎啤,《一步之遥》就是高度原浆白酒,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太辣,喜欢的人即使醉了,也酣畅淋漓。

从头到尾处处都是经典台词的中国电影,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过了。不客气地说,《一步之遥》的台词随便找出几句,放到别的电影中,都是突出的佳句。像“阅尽了人间春色,丧失了生活信心”,“我一定硬硬朗朗地等你”,“孩子不分尺寸”,“条条大路都能通茅房”,“天有不测风云,云还有瞬息万变”。也难怪,编剧中有王朔和廖一梅,都是语言天赋绝佳的人,但真正让人佩服的,是这些台词和姜文的风格完全融为一体,没有嫁接的突兀,没有拼贴的跳跃,让我这个也写过几个剧本的业余编剧深叹不如。

再比如整体结构的巧妙,节奏的神奇:这是要讲一个故事……这是要讲一个故事吗?……这确实是要讲一个故事……这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故事?……这似乎是在讲另外一个故事……这还是在讲这个故事……讲完了,这确实不是在讲这个故事,而是要讲很多很多还没有讲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因为稍微了解一下背景,就知道《一步之遥》的原型就是当年上海滩的阎瑞生案,马走日就是阎瑞生,马走日真的是杀人犯吗?如果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那么,马走日到底是谁?那个年代的呼格吉勒图?聂树斌?被见证的历史就是真相吗?大众真的需要真相吗?民众集体的呼声就是对的吗?马走日所说的那个老佛爷打算主动剪辫子的事是真的吗?《一步之遥》给我留下了一串问号,这些问号也许正是姜文的扪心自问。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这部电影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

第一,3D效果确实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事。初次尝试3D的导演往往会因为视觉技术的改变,刻意去突出技术本身所能带来的效果,事实上,这种效果应该完全为影片服务。简单的说,我觉得最具3D噱头的花国大选太长了。

第二,老生常谈的一件事儿:导演真不能让自己的老婆演自己的电影,尤其不能演太重要的角色。陈红在陈凯歌的电影中永远是演得最差的,周韵在姜文的电影中同样如此。不过,让别的导演的老婆或者前妻演自己的电影还是不错的,比如洪晃在《一步之遥》里就是亮点。

我是一个越来越懒得去电影院的人,看完《一步之遥》,竟有了再去电影院看一遍的冲动。这种感觉,只有上大学时,一个人在系放映室看完《东邪西毒》后才有。记得当时我满脑子都是欧阳锋各种自言自语,跑到宿舍,拽全体兄弟一起去放映室,反锁上门,又看了一遍。那次非常惊险,管放映室的团委书记中途来砸门,以为我们在聚众看毛片,进门发现我们在看一个“武打片”,才转怒为装怒,把放映室的钥匙从我这里收走,就算了事。

他不知道,其实我早就偷偷配了一把。

这件事过去那么多年了,今天回想起来,感觉只有一步之遥。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号:魏道泉城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