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金格局变迁史

《中国金融转型期社会资金格局的变迁分析》一书从资金流动的变迁格局考察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中国未来资金格局的变化需要从国民经济结构、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来把握,中国金融机构应正确分析金融业未来的发

本章对现有的关于社会资金格局变迁的研究成果做了细致的梳理。首先对社会资金的范畴做了明确的定义:各部门融资总和为当年资金流量,GDP为社会资金总量,并阐释了社会资金流动分析的基本依据。然后对社会资金总量及住户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国外部门等各部门的资金格局变迁的动因作了综述性的介绍,将其作为研究的基础。

一、社会资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在我国,“资金”这一概念使用得极为广泛,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对资金概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论点:1、资金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运动状态的全部价值,它存在于金融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形态上,表现为货币资金、信用资金和商品资金三种形式的统一。人们通常将资金流量核算中的资金称为社会资金。2、资金是反映和媒介消费、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独立货币形态。全社会资金是反映和媒介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独立货币形态。 

本文定义各部门融资总和为当年资金流量,GDP为社会资金总量。资金流量是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各部门资金运用合计项目之和(与各部门资金来源合计之和项目相等);社会资金总量是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中各部门增加值项目之和,即GDP。文章以资金流量表为基础分析金融转型期社会资金格局的变迁。 

资金流量核算是本文分析社会资金流动的基本依据,它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五大核算之一。它是以收入分配和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资金流量核算分为实物交易核算和金融交易核算两部门,实物交易表反映资金在生产、分配、消费、非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来源和使用情况,金融交易则反映资金在货币、存款、贷款、证券、结算资金和国际资本等往来情况。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采用了机构部门分类,将经济总体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划分为五大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和国外部门。

二、关于社会资金总量及结构格局的文献综述

关于形成社会资金总量及其结构格局的动因分析有许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国民财富论,二元经济论,政策协调论,买方市场论等。 

国民财富论代表人物Gurley&Shaw(1967)认为当一国的收入和财富增长时,货币与收入之间的比率和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之间的比率通常也是呈现长期的上升趋势,陈湛匀(1995)也指出国民财富这个存量是考察社会资金总量的核心指标,宏观调控对社会资金总量和结构也有着显著影响。 

二元经济论代表人物贝多广(1995)认为,从资金流动发展过程程观察,开放式的二元经济结构优于封闭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并系统地运用社会资金流量的方法分析了综合平衡理论,认为体制改革、收入分配、经济形势、就业增长、投资规模、技术引进等多种因素是影响资金总量和结构的原因,其中制度创新的力场作用是资金格局变化的最为深刻的动因。 

政策协调论代表人物马凯等(1999)认为社会资金格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形成的,一是国民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资金总量协调机制;二是宏观经济政策在资金总量管理中的配合,特别是财政政策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直接涉及到资金总量管理的有效性,我国社会资金格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财政赤字连年不断,使持续膨胀的货币供应难以通过财政收支结余来抵消,导致难以与金融部门配合,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国家投资和国企资本金需要依靠金融部门解决,造成资金调控体系缺陷财政收支的刚性增大了金融部门资金压力,形成新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局面;三是资金总量的有效管理手段不足,行政手段僵硬缺乏弹性,而市场性手段又缺乏必要运用条件。 

买方市场论代表人物徐江萍(2003)认为现有资金格局是与买方市场的形成紧密相关的。究其根源,买方市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一是生产能力迅速扩大,特别是工业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二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刺激供给增长,抑制消费需求;三是农村消费品市场长期低水平徘徊,进一步制约了整个消费需求增长。

三、关于各部门资金变迁的文献综述

住户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宏观收入分配向居民个人倾斜,90年代以来宏观收入分配向居民个人倾斜的状况得到一定校正,居民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保持同步增长趋势。马凯(1999)将收入转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周升业(2002)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销售依赖信贷的情况,我国消费信贷形成的居民金融负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根据凯恩斯(1936)的消费理论和消费函数,居民资金总额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居民消费水平又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息息相关,后者是在长期的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相对较为平稳。而对于我国居民储蓄,除居民收入外,许江萍(2003)认为还有两点重要影响因素: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结构变化趋势将对储蓄提高起着推动作用,二是净利率水平的高低将对居民储蓄产生一定的影响。周升业(2002)总结制约居民储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三点:(1)储蓄动机(目的)的变化;(2)金融工具创新的情况;(3)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如利率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根据许宪春(2002),住户部门的金融投资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股票和债券这两种直接投资渠道有所发展,住户部门金融投资结构的上述变化对于拓宽企业的资金筹集化解金融风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政府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部门资金来源呈现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二是政府财政收入中,预算收入下降过多,预算外收入等增长过快。 

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来看,许江萍(2003)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税收收入状况。预算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增长过快,马凯(1999)认为一是因为事业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二是加强了预算资金管理,预算外收入漏报情况比以前年份减少。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融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93年政府部门融资的主要方式为贷款,其后政府部门逐渐减少甚至几乎停止了向金融机构借款,逐步扩大了直接融资的比率,同时也逐步缩小了向国外融资的比率。 

潘国俊(2004)指出,政府资金支出以及其中的经常性支出部分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出于宏观调控经济的需要,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时会有意识地创造赤字或盈余,或扩大赤字与盈余,灵活自如地调控自己的资金供求,积极主动地逆经济风向行事。

金融部门

20世纪60年代,宏观资金流量理论异军突起,麦金农等人认为金融与经济息息相关。政策上的货币管理和债券管理都会对金融部门资金流量起到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了各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依据的银行准备金模型,模拟了央行通过准备金制度,经过银行系统的传导对实物经济的控制过程。奠定了现在通用的资金流量表分为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两张表的基本格局。 

在我国,金融资金运行与宏观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不能分割。究其资金格局及变迁的动因,庞皓、黎实等(1999)认为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大幅度调整直接导致了金融部门急剧扩张并成为社会总资金配置主导部门。马凯等(1999)认为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迟缓,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形成货币资产为主的金融资产结构和银行债务-债权为主的融资格局。李鹰(2001)认为,金融资产证券化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的持续发展将导致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增量和占GDP比重下降,资金来源的期限与结构,资产方的匹配处于需要调整的境地。

非金融部门

任碧云(2005)认为,非金融企业部门收入的增长是全社会资金流量增长的源头,通常情况下属于净负债部门,对社会融资的依赖性很强。该部门吸纳了全社会大部分剩余资金并通过有效投资及投资的回收,使剩余资金得到了增值。马凯等(1999)认为金融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导致非金融企业部门缺乏资本金筹集场所,只能大量向银行借款负债经营,致使资产负债率不断提高。李鹰(2001)认为非金融企业部门资金格局的主要成因一是收入分配方面,职工收入过快增长侵蚀了企业利润,国家财政实行放权让利改革措施,但税收政策没有随着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及时调整;二是企业机制和增长方式方面,企业缺乏累计机制,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部分产业投资不足,另外一些产业设备闲置。

国外部门

国外部门资金来源即外汇供给,包括经常项目收汇和资本项目收汇之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资金的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外汇资金的相对稀缺走向外汇资金的相对充裕。 

从经常项目收汇来看,主要增长体现在出口贸易收汇和非贸易收汇两个方面。马凯(1999)认为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出口将由靠政府补贴的出口创汇型被动发展模式向靠自身积累的效益型主动发展模式转变。非贸易收汇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旅游业发展迅速;二是一些新型的非贸易项目,如国际咨询、专利、版权、出口劳务、国际保险等发展迅速。 

资本项目收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主导的资本流入,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增加以及境外投资我国证券的增加。然而,长期来看我国一直是净外流国家。彭友宝、宋宇宁(2005)认为从1994年到1996年,中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资金外流主要是通过国际储备发生的;从1997年到1999年,国际储备增长速度放慢,实体经济单位不断通过贸易信贷等途径使资金滞留在境外,甚至通过非法手段造成国内资金外流;从2000到2003年,国内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趋于稳定,出口增长较快,国际储备的快速增长又成为资金外流的主要原因;到2004年,国内外普遍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及一些来源不明的境外资金流入我国,当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急剧增加,导致我国资金净流出的数额也大幅上升;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此举将有利于改善我国持续多年的资金净外流现象。在保证一个合理的、水平较高的外汇储备以稳定币值和对抗各种不确定因素前提条件下,对资金外流速度有所控制,有利于加强货币政策效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本文节选自《中国金融转型期社会资金格局的变迁分析》,该书已于2010年1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发行)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