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贬值还是真改革?

此时并非汇率机制迈向市场化的好时机(good timing)。因此,中国进行的人民币贬值,不应视为汇率机制的根本性变革,而应视为一次试探性的尝试:既显示汇率改革诚意,又顺带缓和人民币被动升值对出口的

人民币汇率:真改革还是真贬值?

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下一个十年》作者

多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被视为全球最容易预测的价格:稳中有升的单边行情。由此催生了一个绝佳的商业模式:套息(carry trade):只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既可以享受更高的利率,还可以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如此美妙的套利空间令热钱乐此不疲。

然而8月11日风云突变。中国央行11日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8月11-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分别大幅下跌1136、1008和704个基点,跌幅分别为1.86%、1.6%、1.1%,三天累计跌幅达4.6%。不过以收盘价衡量的贬值幅度要小,与汇改前一天即8月10日的收盘价6.2096相比,8月13日的收盘价6.3990下跌幅度恰好在3%。

人民币汇率的突然贬值,引发全球震荡,并出现种种猜测甚至对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忧虑。

中国央行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为何选择现在的时机?未来趋势如何?

一箭三雕?

凡是皆有动机。中国央行突然调整汇率,必定有深入思考。

其一,中国正力争加入SDR,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突破。尽管IMF有过积极表态,但美国的反对态度路人皆知。8月初,IMF发布工作人员报告称,IMF应等到2016年9月再决定是否将人民币纳入SDR。这实际上是终结了人民币提早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希望。人民币加入SDR的核心障碍正是汇率管制与有限的可兑换性。中国此举力图表达加入SDR的诚意。央行声称,“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报价后,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报价”。 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市场在配制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二,缓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特征日趋明显,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风险上升。尽管中国决策层淡化了经济增速的重要性,但其对风险的神经始终是紧绷的。从不久前中国当局对股市下跌的过度反应来看,当局对风险高度关注。在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国也明确提出: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在2015年两会,李克强曾言,“我有一只‘政策工具箱’,里面还有很多工具的。”显然,贬值是应对经济风险的工具之一。 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3.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3%,出口微降0.9%。

其三,以突然贬值,打击针对人民币的热钱“套息”,终结无风险套息时代。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相对一篮子汇率升值了46%,实际相对升值了55.7%。现在是时候向单边升值说不了。

合理性

当前,无论从人民币贬值的定价合理性还是贬值所体现的机制改革而言,中国都有可圈可点的理由。

第一,人民币因为盯住美元而被动升值。自2014年夏季开始,伴随着QE政策的结束,美元指数上升达20%(美元指数为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加元、瑞典克朗以及瑞士法郎等几种主要货币的加权平均)。这也意味着人民币被动升值20%左右。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2014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0.28%和9.54%。2015年5月,IMF破天荒地宣布:人民币不再低估。所有这些赋予了人民币贬值的正当性,而非挑起货币战争。

第二,从贬值的方法看,中国也是顺应了市场化趋势,通过缩小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度,让汇率更大程度反映市场供求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央行对汇率中间价的调控被视为人民币汇率干预的主要手段。有段子如此形容:市场上的人民币汇率好比是宠物狗,汇率波幅是牵狗的绳套,人民币中间价才是狗的主人。如果中国央行真能下决心放弃对中间价的干预,这无疑是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重大变革。

下一步

人民币开启了贬值之门,是否意味着会持续贬值?

中国当局需要在三个因素之间进行权衡:1)贬值对出口的提振效应;2)美国的反应和政治压力;3)资本外逃风险。其中第三个因素最为关键。一旦市场形成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恐将引发大量资本外逃。尽管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但当局势必不愿意出现这样的紧张局面。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外汇储备已经从3.99万亿美元降到了3.65万亿美元。

因此,这是一场复杂的博弈。

对于人民币贬值幅度会有多大?中国官员已经给出了答案。在8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易纲说:“所谓人民币要贬值10%,要刺激出口,还说这是官方意图,完全是无稽之谈。”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说的更直白,“一段时间以来,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的幅度比较大,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师的普遍估计,汇率偏差大约累积了3%左右。11日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应该说已经基本完成。”显然,央行并不会容许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短期内可以预期的贬值幅度应在10%之内。

但这又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含金量是有限的:最终决定汇率的仍将是央行的有形之手,而非市场供求。玄机在于:央行在此次汇改中提出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报价,但没有提及央行如何对待做市商报价。 对于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所提问的,“中间价多大程度上参考前一日的收盘价,多大程度参考央行所认为的应有水平?我们不能看到具体的形成机制,我们只能相信这个机制是更加市场化的”,易纲并未给出足以打消疑虑的回答。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8月13日,人民币汇率尾盘快速拉升,全天贬值幅度仅为0.19%。

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之际,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尚心存疑虑。此时并非汇率机制迈向市场化的好时机(good timing)。因此,中国进行的人民币贬值,不应视为汇率机制的根本性变革,而应视为一次试探性的尝试:既显示汇率改革诚意,又顺带缓和人民币被动升值对出口的压力,实在不行还可以退回到“可控”的范围。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