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将对房企造成重大伤害

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近几个月来看上去有所好转,但是这只是假象,因为,当前政府房地产救市政策主要是让持有更多住房的投资者利用各种优惠条件进入市场,而让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顶在天花板不下来。在这种

8月28日,在正和岛商学院首期“走进阿里巴巴--破解互联网金融”课程上,围绕中国经济趋势,股市现状以及互联网金融等热点内容,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开启“纯干货模式”,与学员们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内部分享。具体内容如下:

“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外没这个说法,这和我们的金融制度环境分不开。如果脱离了制度环境,仅仅从技术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是比较浅的,今天我就结合整个中国金融制度的变迁,来和大家来探讨。

中国经济如果出问题,一定出在这里

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非常大,金融体系不改变,经济转型将非常艰难。

金融体系现在有什么问题呢?首先是融资贵,PPI已经连续几个月为负,这时候如果企业盈利率是8%,PPI是-2%,那么实际融资成本是10%,这导致融资贵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第二个问题是融资难,这主要是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而言。这类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所背负的风险也比较大,更致命的是,他们虽然是经济转型的“牛鼻子”,但不像高新产业有非常多的固定资产,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其实是人。而银行只习惯企业用实际资产做抵押担保,这种偏好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不兼容的。

融资难也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有关。当时说是4万亿救市,其实加上地方政府的,估计最少也有18万亿,更悲观的估算是30万亿。地方融资平台失控不光导致地方债务的失控,也导致了通货膨胀。中央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连续提高准备金率,后果就是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率出现问题,这时候银行首先会牺牲掉小客户,不给它放贷,一年贷几十亿的大企业,银行不会把它停掉。所以这一轮调控实际上也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

融资难、融资贵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影子银行。国外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通过金融创新逃避金融监管,但中国的影子银行更多是用于满足基本的借贷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变化,在经济转型中,我们的银行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众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要发展,但从银行又贷不出钱,就不得不采用这一类间接的方式。

中国的影子银行体量加起来能占GDP50%以上,这是最保守的估计。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很大的问题,越是高风险的客户越在银行拿不到贷款,他就去找影子银行,但是影子银行的投资人也不傻,为了安全起见,会向企业索要更高的利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影子的利率高到一定水平,好的企业就不会去影子银行借贷,最后剩下的都是不好的企业,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这么大的风险,而且影子银行又没有足够的监管,这本身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中国金融最大的问题,也可以说最大的风险,是高杠杆。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债务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2014年中国企业债务余额是14.2万亿美元,占到我们GDP的135%,企业部门的负债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中国经济如果要出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个现象还没有得到改善。

为什么这么高?原因非常简单,过去10年中国一直高增长,高增长就意味着有高投资。而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企业用于投资的钱没有办法通过发股票来满足,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这是导致实体经济的债务水平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

▲中国企业债近年来急剧增加(数据来源:麦肯锡)

有一个道理企业家务必牢记

美国著名学者罗格夫研究了过去800年全世界发生过的金融危机后发现,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过度负债导致的危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哈佛大学教授明斯基提出过“金融不稳定假说”,也就是说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因此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明斯基认为,金融体系会经历三个周期,一个是套期融资和套期保值,这时风险还很小。

随着经济繁荣,大家的信心恢复了,资产价格的反应最敏锐,那么最先涨的一定是房价和股价,进而催生出投机性融资,前些年出现的“温州炒房团”就是个例子。这个诱惑力有多大?首先房价每年涨幅都达到百分之几十,如果你再有个杠杆,回报率可能超过100%,这是实体经济做不到的。

这也让很多企业家没有足够的定力抵抗这样大的诱惑,所以我们看到了房地产被热炒。最近的股灾也是这个道理,你去赌资产价格,而且这里面呈现了疯狂的羊群效应,最终就会出现风险性的投机。

但这种投机性融资对经济的影响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庞氏融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山西联盛集团,董事长是邢利斌。2012年,邢利斌在三亚给女儿大办婚礼,花了7000多万,其实那时公司已岌岌可危,为什么还花那么多钱?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效应,他要告诉全世界,重点是告诉银行,我不缺钱。因为银行最喜欢干的就是雨天收伞,一旦知道这个企业缺钱了,有问题了,银行马上就出面了。

邢利斌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凯恩斯等人提出过“动物精神”的概念,即本能的驱动,体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人做不了企业家,但冒险精神有时是好事,有时可能变坏事。经济好的时候好像做什么都没问题,像刑利斌做了煤矿做房地产,再做金融,干什么都赚钱。在过度自信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驱使下,这个企业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度负债了。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原来那些很赚钱的投资不再赚钱,比如本来一个煤矿值100亿,可以抵押贷款50亿,但现在连20亿都不值,帐面资产也没有意义了,几百亿的资产贱卖都没人要,因为没法变现。

债还不上了,怎么办?很多企业家和邢利斌一样,选择了继续借贷,因为不借贷的话很多债还不起,银行又逼你,明知借贷是条不归路,明知还不起,但也要咬着牙走下去,地方政府也不希望企业真的倒,希望这个企业最好能找到接盘的,实在找不到接盘的,政府接管,总之会想尽办法把企业延续下去。大企业就更是这样了,拿不到贷款它就死给银行看,银行咬牙也得把它托起来。

有一次施正荣请我吃饭,我问他怎么扩张那么快,他说你没有经历过,你经历过你也这样。当时每天有很多人拿着现金在门口排队,问你要不要多做,哪怕是出错了还会给你钱去做,同时政府也给你提供一切便利,无论是贷款还是其他东西,你只要一句话,我都给你解决,你根本就不需要去请客公关。在那样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家真的很难把控好。其实幸福感不是源自你有多少钱,在座的都很有钱,你们为什么不退休呢?幸福感源自你的成长,体现在企业上,就是规模的扩大,但你要把控好自己。

柳州首富廖荣纳外逃了,好像还没有抓到。他逃跑前一直在融资,最后的一笔融资年化利息高达70%,居然真有人敢给,他拿完这笔贷款就消失了。如果庞氏融资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像邢利斌一样,那么就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打击。

中国不会出现美国式金融危机

这一次的经济退潮大家还没有完全认清楚,它跟过去35年里的哪一次都不同。我们过去发生的危机都是周期性危机,有一个消失和归来的周期。但这一次的是模式危机,是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问题。我特别感谢美国的金融危机,它让我们不得不尽早开始转型,否则我们可能还在原来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那这一轮调整会到什么地方呢,我个人认为会到5%。大家知道克强指数,它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按照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现在非常难,我们的数据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实体经济的状态非常弱,所以说5%已经是很乐观的预估了。如果改革搞得不好,可能连5%都做不到。

那中国会出现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吗?我认为不会,中国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经济一出问题,政府马上出面解决。政府干预市场好不好呢?当然有好处,那就是我们不会发生像美国那么严重的金融危机,因为托市使得这个市场得到了撬动。坏处是经济调整的过程会被延长,本来3年能做完的事,我们可能需要10年,现在来看10年也未必能完成。

二战后,美国总统里根为了恢复经济做了几件事,你仔细研究会发现,今天的克强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的内涵是非常接近的,比如减少政府开销的增长,另外就是减税,第三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第四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胀。这四点如果能切实做好,中国经济会好起来。

我们的IPO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

资本市场本该是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无论是重要性还是效率上都高于银行体系,但中国的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发达?因为我们过度依赖审批制,审批制一方面把市盈率提高,另一方面把权力集中在单个部门,容易套现,股市根本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我们的IPO就是一场骗局,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下面这张图是一个基金公司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样本企业IPO之后的日子过得还没有IPO之前好,本来都是不错的企业,你看净利增速掉了多少?有人说这是2010年的数据,但是我告诉大家,2011年、2012年的数据比这个更难看,而且我们从图中可以发现,“变脸”最惊人的是创业板,大家在创业板的问题上一定要特别小心,这里面的陷阱是最多的。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监管缺失。中国有很多企业一上市就“变脸”,它要上市,发行价就会抬高,第二上市之后主要靠搞一堆科研上的概念拉业绩,搞烂了大不了我把它卖掉,所以我们很多企业从一上市的时起就开始停止创业了,不再创造价值,这里有监管不到位的原因。

资源错误配置对股市的影响也非常大。有些企业得到了太多不该得的贷款,享受了特别好的待遇,有些好企业却拿不到融资,想上市上不了,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公关,很多企业家甚至把这个当成主业,天天泡在北京,那哪里还有心思管企业、搞创新?结果一等就是三五年,有的企业就这么死在排队上市的路上。

所以各方一直呼吁尽快推动IPO注册制。IPO注册制一定会带动股价。中国现在的股价扭曲了供需关系,供给太少,需求太大,导致一直有泡沫,从市场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说,IPO注册制是必须迈出的一步,你不能永远维持泡沫的状态。我们原本预计IPO注册制会在10月推出,但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了,这一轮的股灾至少会把IPO注册制倒推好几年,高层在忙着研究怎么救火。

一旦了解这点你就会明白,搞注册制改革最好的时机是在牛市,跌一跌没关系,只是让大家的热情降降温,不至于形成股灾,让股价跌出合理的市盈率,整个市场反而会跌出机会。没在牛市推出注册制,痛失最佳机会窗口。

所以说一个好的资本市场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当企业很小的时候,你能够很灵活的得到各种支持。第二,只要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有良好的业绩,上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第三,企业上市后还在继续创新和创造价值,否则你拿什么来估价?那股市就变成吃人的机器了。这方面我们要多借鉴美国的经验,让资本市场推动创新。

“不听话”的阿里拿到一颗烫手山芋

民营银行中我比较看好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这两家也最有可能活下来,如果阿里巴巴在全国到处弄网点和国有银行竞争,我不认为会有很好的前景,也没有意义,阿里该做的是金融创新,这才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但从某种意义上讲,阿里拿到银行牌照是很烫手的,第一它将来会受到很多监管,第二,腾讯和阿里有什么差别?腾讯虽然也是有创新精神,但腾讯是个乖孩子,在政府面前,腾讯是没有冒险精神的,而阿里不一样。所以央行给他们银行牌照,但是规定你在银行所占的股份不能超过30%,结果会怎样?只占30%股份的阿里,做了99%的贡献,其他股东除了掏点钱没做什么,但他们享受的权利是平等的。尽管这样,我们相信阿里和腾讯的金融模式未来一定会颠覆传统金融,至于说会在哪里突破,现在不好说,因为这里还涉及到政策因素,所以很难预料。

互联网金融比拼的是什么?两点,一个是入口,谁掌握了入口,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在一个价值链中,你的谈判地位越大,你获得的利润越高,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京东,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也有非常大的优势。互联网是政府管制最少、变化最快的领域,现在哪个年轻人不用互联网?企业一定要抓住年轻人,用互联网“生孩子”,创造更多的价值。

比拼的第二点是大数据。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大数据什么样?包括你的征信情况,你的职业,收入,借款还款这些,是静态的数据,而且获得成本较高。互联网企业怎么获得大数据?它是根据你的社交,购物,玩过的游戏,每天的地理位置,最牛的是获得交易数据,这是含金量最高的,基于这些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还是阿里和京东的例子,他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你的信用得分,从而决定给你贷多少钱,就是以数据驱动信用评估,从而有效抵御风险。中国企业家最大的毛病就是用拍脑袋来决策,而不是依靠数据,必须善用数据。

做互联网金融,第一要有互联网精神。传统金融机构做事,首先想到的是成本和风险,不会考虑用户体验如何。互联网企业首先想的是吸引用户,用户达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种利润。还有一点,传统金融机构只关注大客户,这带来一个机会,你不去服务小客户?那好,一定会有为小客户服务的。

第二是集中化,没有谁希望自己的手机里装有50个APP,所以未来渠道会越来越像京东,阿里和腾讯这样赢家通吃。

第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大家都知道小米的故事,与其说小米卖的是手机,不如说是参与感,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传统企业的事。

第四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融合,虽然王健林跟马云之间有一个所谓的亿元赌局,但事实上万达也在学习阿里,比如开始把金融和大数据当成发展重点。

传统企业怎么拥抱互联网?我的建议,第一,企业家要先把自己给网络化升级,去购物订票网聊,别总靠秘书,你不体验网络生活,你怎么知道新时代的消费者有什么习惯,什么需求?史玉柱他们开发网游,他会亲测游戏,让自己变成资深玩家,你只有先成为专家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今天很多企业家之所对互联网+感到迷茫,首先是因为你还没有互联网化,有的企业家甚至连电子邮件都是靠秘书解决。如果你还是停在原地,仅仅靠专家给你洗洗脑,这才是企业转型最大的障碍。

第二个建议,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你的行业的?一定要自己思考。每一个行业都有创新的空间,只不过看谁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第三个就是想明白怎么依靠互联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果想不通,可以找咨询公司帮你梳理。

最后一点是务实,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展开说了,谢谢大家。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