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冤大头,海外投资如何买?

目前中国大陆国家资产负债表呈现高资产、负收益的格局,2014年大陆海外净资产约1.7兆美元,但净收益却是负值,而同年美国海外净负债是4.5兆美元,却产生了超过2200亿美元的正收益。造成中国大陆国家

目前中国大陆国家资产负债表呈现高资产、负收益的格局,2014年大陆海外净资产约1.7兆美元,但净收益却是负值,而同年美国海外净负债是4.5兆美元,却产生了超过2200亿美元的正收益。造成中国大陆国家资产负债表当下格局的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资产方,大陆在对外投资时,一个重要特点是外汇资产过分集中于政府,过分集中为外汇储备的对外投资,海外资产收益低,则主要与外汇管理体制及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关。二是作为负债方,大陆在引入国际资本时,常强调直接投资,这种要靠优惠政策来驱动的招商引资,成本较高。

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推动跨境资产管理,将对经济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作为资产方,大陆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可通过多样化的海外金融投资产品进行境外投资;作为负债方,若大陆的企业、金融机构在海外金融市场上手法更熟练、渠道更通畅,管制更宽松,能灵活运用银行贷款、发债、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而不再依靠原有的高成本招商引资模式,则哪怕促成负债方成本下降1、2个百分点,国家资产负债表亦能得到明显优化。

回顾“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历程,台湾于1983年、香港于1998年、韩国于2011年之后,GNP(国民生产总值)趋势性地超过了GDP(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推动力就是经济全球布局。尤其是新加坡,其经济上的成功与全面对外开放和全球布局密不可分。1990年香港的GNP是新加坡的1.94倍,但到2013年,香港却仅有新加坡的96.1%。除经济结构等原因外,两个经济体差距逆转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此时期新加坡的对外投资更为积极。

1990年代以来,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政府极力创造条件让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寻找经济腾飞的“第二双翅膀”,以淡马锡为代表的政联企业率先对海外进行投资,1990年代后,中国成为新加坡首要海外投资目的地,成功分享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

在经济起飞初期,经济体更多依靠吸引外资,GDP增速显著快于GNP;步入经济成熟期后,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本一方面开始向成本更低廉的国家寻求投资洼地,另方面,通过对外投资、海外并购等方式向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等核心环节延伸,GNP的增速开始超越GDP。

当下,大陆经济也正遵循这条轨迹,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适应全球化新趋势,扩大对外投资,开辟海外收益。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处于危机后的调整阶段,这给了大陆投资者提供多元化、跨周期的选择机会。另方面,中国大陆需要更多关注对外投资,以提高GNP。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长期处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的前列,但是对外直接投资(ODI)流出规模相对较小,且FDI和ODI的收益率差也有近20%的差距。而在新的全球化大格局下,大陆需逐步增加对外投资,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从全球布局中获益。

1992年,大量国际资本进入大陆制造业,使大陆制造业走向兴盛;现在大量优秀从业者涌入跨境资产管理行业,相信也会孕育出大批优秀资产管理企业。乐观地预计,大陆跨境资产管理正处在行业大发展的起点上。

那么,未来大陆投资者会在海外市场买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类金融产品值得关注:其一,在中国大陆市场上买不到的产品类型,例如各种衍生品;其二,有估值差异的公司,例如同样的上市公司股份,一边贵,一边便宜,投资者会选择便宜的;其三,针对投资者的风险收益特点、量身订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涌现,本身也是海外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

对于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者,国际机构不应标签化地将他们贬低或抬高,而应冷静分析其风险偏好、投资习惯,设计出有针对性产品,这才是金融中心发挥作用的空间所在。(完)

文章来源:中国时报 2015年9月14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