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远程开户可能导致的银行网点关闭,我们不必过于忧虑。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另一扇门。阿里、京东电子商务的崛起,导致一些实体的商店倒闭,但也催生了物流行业大发展、店小二等新兴职业的出现。银行网
“远程开户”是银行的马其诺防线
刘胜军,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下一个十年》作者
8月28日是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管理办法》撕下对互联网金融的“温情面纱”,所激起的争议再度引发公众关注。这标志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博弈到了关键时刻。
银行的傲慢与低效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如雨后春笋。互联网金融的勃兴,根源于传统银行的低效。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批评说,“即使将银行行长换成小狗,银行也照样能赚钱。”
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且国有大银行占支配性地位。这一体系的特点是:1)能高效地为政府和国企提供融资服务;2)忽视中小微企业;3)给存款人的回报率低、服务差、乱收费;4)利率管制下的丰厚利润,令银行缺乏改革与创新的动力。2014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1.25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盈利超过一半。
由于银行体系无法适应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令存款人和中小借款人怨言多多。银行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机会。互联网金融以市场化的利率、便捷的客户体验、转账零费率、强大的创新能力,迅速抓住了金融消费者的心。金融消费者开始抛弃银行、拥抱互联网金融,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阿里余额宝2013年6月问世,半年内吸引8000多万用户,令银行体系一片慌乱。工商银行不得不规定:工行账户每日向余额宝转账不得超过5000元。截至目前余额宝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
半年多前,李克强总理在参观微众银行时说:“你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政府要创造条件,给你们一个便利的环境,温暖的春天。”总理的鼓励,令互联网金融业者倍受鼓舞。
银行的反扑
银行也没有坐以待毙。2015年3月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今日当着总理的面说,“银行是弱势群体”。虽然当时全场哄堂大笑,但大银行的焦虑心情可以想见。
笔者认为,这份《管理办法》充分体现了大银行给互联网金融设限的意图,是大银行集结力量后一次成功的反扑。如果不进行实质性修改,《管理办法》的实施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蓬勃发展进程中的最大挫折,对于互联网金融乃至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具体而言,《管理办法》对于互联网进行进行了严重限制:1)限制创新空间:支付机构不得为客户办理或者变相办理现金存取、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业务;2)限制远程开户:对于支付机构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完成身份核实的个人客户,以及支付机构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但通过五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的个人客户,支付机构可为其开立综合类支付账户,支付账户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3)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的,转出账户应仅限于支付账户客户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的,转入账户应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一个本人同名银行借记账户;4)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支付机构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
“远程开户”是银行的马其诺防线
其中,《管理办法》对远程开户的限制最值得关注。特别是考虑到不久前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刚刚问世。这两家银行被自我定义为没有营业网点的“互联网银行”。显然,一旦不承认远程开户,互联网银行无疑被扼住了咽喉。率先开业的腾讯微众银行,其app功能相当局限,令粉丝大失所望,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被监管当局捆住了手脚。
众所周知,银行业最大的成本之一就是其营业网点。这些网点通常地理位置优越、装修一流,且配备不少工作人员。成本之高,不难想象。在优越的位置开设网点,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内容。
然而,银行营业网点带给金融消费者的并非美好记忆。每次去银行,仅冗长的排队一项,就令消费者苦不堪言,成为金融消费最大的“痛点”。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马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在互联网金融的荡涤下,短短几年间中国金融面貌大为改观。现在,对普通金融消费者而言,购物、汇款、水电煤、投资理财……几乎所有的金融需求都可以在手机上轻松完成。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还需要银行网点吗?
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银行网点的存在价值迅速下降。目前只有开户、销户必须在银行网点进行。如果远程开户合法化,则大量银行网点的关闭不可避免,只留下AMT机满足现金存取需要即可。从全社会来看,银行网点的关闭是一种进步和社会交易费用的节约。但对银行而言,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
由此,“远程开户”已成银行的马其诺防线。一旦这一防线被突破,银行体系将受到巨大冲击。想象一下,如今几乎所有人都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客户,如果可以在阿里和腾讯开设银行账户,为什么不放弃原来的工农中建账户呢?
“远程开户”的障碍不在技术
屁股决定脑袋。对于远程开户,监管层与互联网金融业者立场截然不同。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坦言,“对远程开户的有效性仍存在疑虑。未来什么时候这个(指对远程开户)顾虑能够打消,我自己没有把握。在目前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放开远程开户,这很难打消监管的疑虑。如果标准建立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监管就能放心很多。”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反击说,“远程开户就不安全,这个道理肯定会被挑战。蚂蚁金服也跟公安部做过一个检测,看了1000个样本,正确通过率是998个,有两个没有通过,但是没有错。”
2014年3月,腾讯的优图团队向世界最权威人脸识别评测 (LFW) 提交了在无限制条件下人脸验证测试中的最新成绩是,99.65%。这一结果打破了之前Facebook,Face++、Google等团队创造的纪录。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说“远程开户不安全”无异于吹毛求疵。飞机、汽车都会出意外,是否应该禁止?真正的原因还是银行没有做好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准备”。作为监管者,央行必须兼顾安全、客户体验与社会成本,不能一味把风险作为“挡箭牌”,更不能成为大银行的利益代言人。
银行不应成为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互联网技术正在引发一场新的经济与社会革命。任何技术的变化,都会引发利益格局的调整。那些拥抱变革者,将成为赢家;拒绝变革者,无论你曾经多么强大,都将被淘汰。大银行应该汲取柯达、诺基亚陨落的教训。
截至目前,监管者和大银行都存在一个思维误区:将互联网金融视为银行的挑战者和对立面。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才是正途:银行积极拥抱互联网来自我提升,互联网金融则逐步纳入监管框架。监管层应该给银行互联网化创造便利、消除障碍,而非把互联网金融的手脚捆绑起来。
对于远程开户可能导致的银行网点关闭,我们不必过于忧虑。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另一扇门。阿里、京东电子商务的崛起,导致一些实体的商店倒闭,但也催生了物流行业大发展、店小二等新兴职业的出现。银行网点关闭后,其从业人员可以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其专业经验正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短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