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大变局

在“互联网化”浪潮影响下,“大资管”趋势逐步深化;资产管理行业百花齐放格局下,行业内机构“荣枯”和“迭代”加速;在杠杆市场大波动洗礼下,资产管理行业又该如何自我调整再出发?

一、金融机构对资产证券化存在巨大需求

从市场角度看,资产证券化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证券化给金融机构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促进金融体系创新和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升级,促进中国金融业效率提升与金融创新发展。

在资产端,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非标基础资产标准化,进入市场流通,丰富了银行可配置的资产池;在负债端,资产支持证券未来有望成为银行重要的表外融资工具,可以替代一部分“影子银行”业务。

1、盘活存量

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以赚取利差为主,这将导致信用风险在银行体系内聚集。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打包卖给非银金融机构,可以降低存贷比,为银行争取了贷款空间,盘活存量,提高资产周转率,获得现金,缓解资本金压力。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能力始终受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在中国极高比例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比的压力都构成商业银行新增信贷持续增长的阻碍。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资产出表,缓解银行资本金和腾挪贷款额度,优化贷款配置方向。

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搭建了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证券市场投资者根据信贷资产的质量、收益、风险等特征,对信贷资产重新定价,反过来是对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市场约束,商业银行需要将资金投向更加优质企业及更有经济效益项目,是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进行引导。

而对于不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而言,例如:政策性银行、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利用存量资产,为资金筹集提供新了渠道。

2、分散风险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以银行为主导间接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较落后,资产支持证券作为信用类金融产品,其最大特征为流动性较差,该特征决定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农村信用社、社保基金、企业年金、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企业等。

商业银行互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是风险在银行间的重新配置过程。由于中国企业贷款和城投贷款占贷款比率较高,中国中长期贷款中,企业贷款所占比重较大,贷款结构风险更加集中,银行通过买卖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相互持有资产支持证券,实际上是企业贷款在不同银行之间重新分配,分散贷款集中度。

图1:各家银行企业贷款占比高

数据来源:wind

而银行将信贷资产打包卖给非银行金融机构,间接融资方式转变为直接融资方式,信贷风险就部分转移出银行系统,增强了银行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避免投放过多投放货币的方式进行信用创造,实现了实体经济去杠杆过程。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金融机构既可以作为发起人,出售资产获得现金;还可以作为中介管理机构,获得托管费、管理费和承销费等,为增加新的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理财崛起的导致银行负债久期的缩短,银行理财期间较短,其中2013年,1-6个月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比率为81.43%到2014年该比为81.22%,比率基本维持不变,2015年1-6月,该比率扩张至87.59%,理财规模的扩大势必缩短负债端的久期。

另一方面,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券产品的体量不断扩张以及股票质押式回购、互联网贷款模式等创新模式发展对银行短期信贷逐渐产生替代效应,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中长期化的趋势将维持下去。

负债端的短期化与资产端的长期化趋势正好相左,银行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大,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相应的追求资产端的可变现能力,长久期的按揭贷款对银行的吸引力日益下降使银行开始有意压低按揭的增速,也就意味着未来银行有开展MBS、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需求。

1、资产证券化为企业及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新渠道

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实际上是用直接融资代替间接融资。对于信用度极高、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来说,融资渠道相对较多,它们对融资渠道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融资成本、便利程度上进行比较,而对于许多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信用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债务融资或者债务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评级不能满足发债要求甚至无评级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允许企业依靠优质资产而不是自身信誉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实现融资需求的同时不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

2、盘活资产存量,改善财务状况

中国某些大型重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性,长期持有大量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流动性及差的不可变现资产,另一方面,也面临巨大的银行贷款及债券还本付息压力。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以资产存量,提高资产流动性和资产周转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资产证券化经过“真实销售”,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变为现金资产的同时不增加额外负债,可以在不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条件下,获取新对而资金来源,同时也改善公司流动比率等流动性指标。

3、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展开,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核心,利用资本市场以资产证券化实现国企混改亦是主导路径。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实现产权明晰。此轮混改改革围绕产权、产业、管理三个层面,多种方式展开。因此将产权进行层次划分,适应不同群体需求,可以最大程度减小改革阻力。对于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混改获得资金来源,资产证券化可以为企业及地方政府获得资金来源;对于一般性投资者,资产证券化产生稳定现金流可以满足其投资需求;而对于原股东、部分社会资本、产业投资基金要求获得国有资本的运营权,可以通过组建SPV来实现。

在当前中国利用资产证券化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问题过程中,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与PPP相结合的模式。当前中国市场上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地方政府为直接或间接债务人的基础资产。但地方政府按照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下应当支付或承担的财政补贴除外。”(完)

(本文摘编自《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市场大波动中的洗礼》,该书将于2015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欢迎订阅,欢迎推荐《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市场大波动中的洗礼》(巴曙松、杨倞、刘少杰)

征订联系人:张必武13061981185 bmzhangbiwu@163.com,郭兴邦18521000548 dtzxgxb@163.com。

热门文章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