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陡降,6亿农民路在何方?

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客观地讲,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对自身未来的追求,绝大多数还是属于被动驱动型的,一句话,农村居民的出路,还是得问政府!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大幅下降,这到底是为什么?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国家统计局的前三季度居民收入数据出来了,大略看一看,尽管增速有所下滑,但相比前三季度的其他经济数据,全国居民收入的表现还是挺不错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同比仅下滑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同比下滑1.6个百点。

而与前三季度居民收入的数据相比,其他经济数据的表现,却明显逊色许多——比如,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9%,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PPI增速为-5.0%,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为-7.9%,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在经济形势严重不景气之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收入的整体表现,还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如果对比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表现,那么,问题还是来了!

什么问题?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基本持稳、仅下跌0.1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同比却大幅下滑、跌幅高达1.6个百点,农村居收入增速下滑幅度,远远高于城市居民。

不要动辄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归之于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这已经是老黄历了。应该说,自1995年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农民通过打工、进厂、经商等赚取的收入,早已经远超过他们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我们可以看看2014年发布的《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2014)》,《农村绿皮书》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5.3%,经营性收入占42.6%,其他包括出售农产品和财产性收入等等,在农村居民整体收入中早已经微乎其微。

实际上,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之所以大幅下滑,农产品价格的普降仅是次要因子,农村居民的充足就业率下降、以及粗放式经营的难以为继才构成关健因子。

之于农村居民的充足就业率下降而言,众所周知,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一直以来,他们的就业渠道主要依赖于建筑工程和传统加工制造业,但是,最近两年来,房地产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这就导致诸如瓦工、木工、钢筋工、水电工等工作岗位的大量减少,而这些岗位历来是解决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对于一些县域经济、以及经济相对较好的农村,一直以来,传统加工制造业也是吸纳当地农民、以及部分外来农民就业的重点,而在近两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实体经济的不景气,首先冲击的就是这些传统加工制造业,由此也必然会对农村居民的充足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之于农村居民粗放式经营的难以为继而言,农村居民的粗放式经营,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农村创办乡镇企业的,这部分人群相对少一些,另一种是从事一些小作坊、小工程、小规模养殖、以及农产品贩运之类的,这部分人群相对较多些。在实体经济的日趋不景气之下,第一部分人群受到冲击是毫无疑问的,这部分人群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日子的难过,却会传递给众多依赖乡镇企业就业的广大农民;第二部分人群相对众多,乡镇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了,小作坊、小工程的日子显然更难过,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普降,对于广大从事小规模养殖、以及农产品贩运的农民,显然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实体经济不景气,为什么对农村居民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城市居民?首先,客观地讲,相比于广大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劳动力素质明显高些,这就使得他们更能适应产业转型产级的新需求;其次,相比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基于其教育、科研、金融等天然优势,最近两年,孵化出众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并且带到了新型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很显然可以拉动城市居民的就业。

可以确定地说,在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进入“调结构”区间之当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大幅下降的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但是,正因为此,我们不能对此熟视无睹、地方政府、以及各级部门更不能不闻不问,因为,如果任由广大农民充足就业难、任由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急速下滑,那么,长期以往,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更是社会问题。

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客观地讲,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对自身未来的追求,绝大多数还是属于被动驱动型的,一句话,农村居民的出路,还是得问政府!

之于中长期而言,当下,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就业群体的免费技能培训,通过农村就业群体职业技能的提升,以达到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新型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以呼应“互联网+”新经济已然到来的时代需求,此外,各地方还应针对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农村居民就地创业或转移就业。如此,通过多渠道拓宽农村居民充足就业的空间,才能扭转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大幅下降的趋势。另外,不公平的制度约束需要打破,农村居民进城创业和务工,其自身能否享受到相对公平的社会保障,其子女的教育能否实行公平入学,这些显然更为至关重要。

热门文章HOT NEWS